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武舉,都考些啥內容?

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布文職人員宣傳片,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工作人員。自唐代以來,我國就有武舉的選拔形式,民間對於武狀元的傳說也層出不窮,那麽古代武舉都考些什麽呢?

武舉考試中的步射

文化課和“體育課”都要好

中國的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歷朝歷代不時有廢除或停止武舉的決策,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徹底廢除武舉,這項考試制度延續了1200年。而每個朝代,對文化課成績和個人勇武程度也就是“體育課”成績的側重都有所不同。在唐朝時,“體育課”成績最重要,不需要文化課考試,只要能打就可以武舉奪魁。而到了宋朝,騎射之外還加入了策問,形式是文化課決定是否入圍,“體育課”成績決定排名。

元代沒有開設武舉,到了明代,武舉原則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於軍事技術之上,如果文化課成績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不過,明代的軍職多為世蔭承襲,武舉隻起到補充作用。清代在武舉中則十分重視武功,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民間習武之風興盛一時。

武舉考試中的騎射

武舉都考些什麽內容

唐代時,武舉一是考射箭,分為馬射和步射;二是考體力,有翹關和負重。“關”是過去城門用的長門栓,所謂“翹關”,即要求武人手握門栓的一端,用力把門栓端起來。負重一科,則要求武人背著五石(約600斤)米,往前走,走的步數越多,成績越好。除了這些硬指標外,外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長得不夠高大威猛,也不可以錄取。

宋代的武舉既考武藝,也考程文。武藝科目以步射、馬射為主,而唐代的翹關、負重等科目,到宋代則被挽弓開弩取代,通過拉弓弩的幅度,測試武人的力量。程文考試包括策問和兵書墨義。既要根據時務邊防進行答對,也要講解兵書的主要意思,相當於現在的默寫原文+閱讀理解。明代時,武舉的文化課考試中,甚至還曾經考過《四書》。

表現騎射考試的繪畫

武舉考試哪家強?

隨著各代考試制度的變化,武狀元和武舉人的分布也在隨之變化。那麽,每個朝代的武舉人都集中在哪裡呢?所謂“天下武功,半出河東”,唐代的河東,主要是今天的山西一帶,唐時的武舉人超過一半都來自山西。那麽,山西人憑什麽撐起了唐代武舉的半壁江山?這是因為山西是大唐的根據地,當地人一直保持勇武的風氣。而且當地經濟發展水準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吃飽飯,才有力氣習武。

宋代的武舉,因為加入了文化課,武舉人的分布也同科舉分布相接近,以江浙為多。浙江省內,僅平陽縣就出了14名武狀元,由此被譽為“武狀元之鄉”。到了清代,讓北方武人屢屢吃虧的文化科目,開始往容易的方向改革。這使北方省份終於壓過南方省份,清代共有109名武狀元,直隸佔了41名,山東佔了14名。這兩個北方省份,一舉拿下全國武狀元的一半名額。(本報綜合)

影視作品中武士舉鼎的場景

【訂閱關注“國防時報排頭兵”,縱覽軍情,聚焦熱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