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她心梗的原因你想得到嗎?竟不按套路出牌

心梗遇上房顫,卻不按套路出牌!

患者為70歲女性,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房顫病史,平素口服氯吡格雷75mg Qd抗血小板治療。1小時前休息時突然出現心前區悶痛,持續不能緩解,伴大汗,於急診就診,立即完善心電圖,提示房顫伴V4-V6導聯ST段抬高0.1-0.2 mv(圖1、圖2)。

圖1 患者急診心電圖提示房顫,V2導聯QS型

圖2 可見V4-V6導聯ST段抬高0.1-0.2 mv

老年女性,具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個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出現持續性胸痛,心電圖提示V4-V6導聯ST段抬高,高度指向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而至於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無非是已經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裂,繼發血栓形成,導致冠脈閉塞(圖3)。

圖3 動脈粥樣斑塊破裂,繼發血栓形成,導致心肌梗死

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機理套路啊,沒有什麼特殊的。但是,不要忘了,這名患者既往還有長期的房顫病史。房顫只是心肌梗死的一個伴隨因素,還是兩者之間摻雜著其他的恩怨糾葛?

考慮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性很大,未等待TNI檢查結果,立即予患者阿司匹林300mg嚼服,聯繫心內科導管室。轉入導管室後行急診PCI,冠脈造影發現前降支中段完全閉塞(圖4),和預想的一樣,但觀察其閉塞部位類似樹枝折斷樣的改變,考慮為血栓栓塞所致,立即行導管抽吸,抽出新鮮血栓(圖5)。

圖4 冠脈造影提示前降支中段閉塞

圖5 導管抽吸發現新鮮血栓

這就和預想的不一樣了,說好的動脈粥樣斑塊破裂的,說好的冠脈狹窄的,這畫風轉變的有點突然啊!抽吸後前降支血流恢復至TIMI3級(圖6),未見冠脈狹窄,患者胸痛癥狀緩解,未行支架植入術。

圖6 抽吸後前降支血流恢復正常

房顫導致心梗的三個原因

房顫和心肌梗死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已得到廣泛關注。2014年JAMA發表了「房顫和心肌梗死風險」的文章,研究納入房顫和無房顫患者分別為1631名和22297名,發成屋顫患者的心梗風險較非房顫患者的心梗風險升高了1倍多,並且女性房顫患者較男性房顫患者發生心梗的風險更高。

其中的原因是:(1)房顫患者的心房血栓脫落,堵塞冠狀動脈,引起心肌梗死(發生幾率相對較低);(2)房顫時心室率加快,造成心肌需氧量增加、冠脈供需失衡;(3)部分房顫患者存在左室肥厚,這進一步加劇了快速房顫時冠脈和心肌之間的供需不平衡,而左室肥厚更常見於女性,這也是女性房顫患者心肌梗死風險增加更為明顯的原因。

看來,發生幾率相對較低的房顫導致心肌梗死的原因——心房血栓脫落、阻塞冠脈,發生在了這個患者身上。

既往的研究發現,接近3%的急性冠脈綜合征由冠脈栓塞導致,導致冠脈栓塞的原因有卵圓孔未閉、感染性心內膜炎、醫源性栓塞和房顫等,其中以房顫最為常見。而且發生了冠脈栓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死亡率相比「普通」的心肌梗死患者,增高近1倍。

本該抗凝,卻釀成大病……

該患者術後完善經胸超聲心動和經食道超聲心動,提示左房擴大,未見卵圓孔未閉,未見左房內血栓。回顧患者的病例,我們發現,患者明確房顫病史,70歲女性,高血壓、糖尿病,CHADS2積分為3分,CHADS2-VASc積分≥4分,具有抗凝指征,而患者僅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未服用任何抗凝的藥物,這可能是患者發生血栓栓塞事件最重要的原因。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代替房顫的抗凝治療,這是房顫治療中最大的錯誤!

而該患者後續治療中,除了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控制,抗凝治療是最重要的一環。患者當前存在強抗凝指征,無抗凝禁忌,在密切監測出血風險的前提下,華法林+氯吡格雷口服1年後,改為單用華法林終生抗凝。

要點回顧

臨床中,心肌梗死常見,房顫常見,房顫合併心肌梗死沒有那麼常見,而由房顫直接導致的心肌梗死則更為少見。

房顫和心肌梗死「共享」了很多危險因素,房顫有多種方法導致或加重心肌梗死,過快的心室率、心肌肥厚、氧供和氧需的失衡……不要忘記,房顫最常見的併發症是栓塞,冠脈栓塞也是情理之中。

下次碰到房顫合併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要多想到一種急性心梗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Claire E. Raphael, John A. Heit, Guy S. Reeder, et al. Coronary Embolus: An Underappreciated Caus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18; 11: 172-180.

[2] Shibata T, Kawakami S, Noguchi T, et al. Prevalenc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ttributable to Coronary Artery Embolism. Circulation. 2015; 132: 241-250.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