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較真 | 全球物種體型萎縮,證實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到來?

較真要點:

查證者:陳茜丨較真查證員

一、什麽是“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生物大滅絕是指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地球生物大量消亡甚至毀滅的一種災變事件,目前已記錄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均造成了75%以上的物種滅絕。

據科學家推測,自地球誕生以來,曾經出現過的生物98%均已滅絕。也就是說,在自然界中,滅絕其實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但是,在物種滅絕的同時,自然界中也會有新的物種形成,從而達到生態平衡。有史以來只有五次真正意義上的“大滅絕”,分別發生在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和白堊紀末期。

目前有學者提出,人類正在通過資源選擇、破壞棲息地、引入非本地物種、傳播病原體、直接殺死動物、和改變全球氣候導致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因此,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也被稱為人類世滅絕或全新世滅絕。

二、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並非學界共識

有些生物學家認為,過去幾百上千年的物種滅絕現象說明,我們可能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這一觀點在學界只是一種推測,尚未定論。

認同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理論的研究者認為,迄今為止,物種滅絕的數量很可能被嚴重低估,因為迄今為止,仍有很多物種沒有被正式紀錄。有研究指出,人類活動導致物種的滅絕速度呈幾百甚至上千倍增長。人類目前正處在第六次大滅絕進程中,許多物種將會在一個世紀內消失。如果這個說法成立,在人類存續期間,生物多樣性將無法恢復,因為新物種的進化通常需要至少數十萬年,而大滅絕後,生物多樣性可能需要上百萬年才能恢復。

反對第六次大滅絕的科學家認為,目前的情況尚未達到大滅絕的標準,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尚未發生。而另一些學者則表示現有的證據無法判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是否已經發生。因為現有數據對滅絕率無法做出準確估計。

三、網傳的“物種體型萎縮”無法證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到來

近期,有網傳文章根據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

該網文引用的《對全球哺乳動物和鳥類生態策略消失的預測》是《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生態策略是指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對付環境的策略,也就是生物在廣義的生態環境中形成的進化策略。在此研究中,科學家通過發育速度(快-慢)、體重(輕-重)、飲食習慣(食蟲動物-食草動物)和棲息範圍(廣泛-固定)的物種特徵對15,484種陸地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生態策略多樣性進行了評估和預測,發現物種及其生態策略正在消失。基於物種滅絕的概率,研究者預測,物種現有的生態策略將在未來100年內進一步減少,哺乳動物和鳥類種群將會向體型更小、發育更快、繁殖速度更快、喜食昆蟲的趨勢發展。如今物種的快速滅絕是一個選擇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一些物種是否能夠適應生態的變化,將會直接決定這個物種是否被生態系統淘汰。因此,物種保護的關鍵,在於阻止與高度瀕危動物相關的生態策略的過度消失。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在學界仍存在爭議,但以物種體型萎縮為標誌顯然不太靠譜。在網上流傳的文章中,直接將科學家發現物種體型萎縮作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證據。且不說將物種的平均體型變化與自古以來人類的體型變化相比較毫無意義,研究表明,物種體型的減小是生態和物種進化的結果,而並非網傳文章所說的會對生態和物種進化產生長期、持續性的負面影響。

另外,此項研究結果只針對陸地哺乳動物和鳥類,其平均體型的減小只能證明體型較大的物種在生態變化中容易被淘汰,並不能由此推論出全球物種的淘汰率,更不能證實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到來。

但不管怎樣,人類活動導致大量物種滅絕是不爭的事實,物種保護行動迫在眉睫。正如文獻所說,只要物種仍然存在,人類就有機會開展保護行動,例如棲息地恢復、人類活動管理等,阻止物種的進一步減少。

本文編輯:dorili

想了解更多科學知識嗎?微信搜索“較真辟謠神器”小程序,點擊“問答”進行提問,較真妹等你哦~參考文獻詳見本文的微信版本。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