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數說“三北”實效 禮讚生態成果

播綠蔭退黃沙保水土護農牧

崛起的綠色長城遏製風沙蔓延的態勢,茂盛的林草寄托億萬同胞的殷切希望。三北工程建設40年來,播綠蔭、退黃沙、保水土、護農牧,演奏了由黃變綠的綠色交響曲,譜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篇章。

造林綠化成就斐然

三北工程40年累計造林面積4610萬公頃,佔規劃造林總任務的118.16%,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三北五期工程自2015年開始開展退化林分修複和灌木林平茬複壯試點,截至2017年共完成退化林分修複試點面積17.9萬公頃。通過開展退化林修複,明顯提高了林分品質和防護功能。

在三北工程建設中,重點項目是工程建設的脊梁。據統計,三北工程第一階段共開展了平原與灌溉綠洲農田防護林、毛烏素沙地防風固沙林、科爾沁沙地防風固沙林等7個重點項目。四期工程在新疆綠洲外圍、龍羊峽庫區、河西走廊、京津周圍地區等重點區域實施了30個重點項目。五期工程規劃實施18個重點區域建設、32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以及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範建設等重點項目。這些重點項目建設的持續推進對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規模治理、提高建設成效發揮了重要帶動作用。

在不同類型區設立示範區,開展示範建設也是三北工程建設的一個重點,充分發揮示範區以點帶面、示範全局的作用,推動了工程建設質量效益的持續提升。

森林資源總量劇增

三北工程40年,森林面積累計增加2160萬公頃。目前,東北華北平原農區森林面積為1980萬公頃,風沙區森林面積為1790萬公頃,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森林面積為7490萬公頃,西北荒漠區森林面積為1390萬公頃。

40年來,三北工程區活立木總蓄積量累計增加12.6億立方米,目前工程區總蓄積量達33.3億立方米。其中,東北華北平原農區活立木總蓄積量最大,為20.8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累計增加11.7億立方米,目前工程區總蓄積量達30.4億立方米。其中,東北華北平原農區森林蓄積量最大,達19.5億立方米。

森林結構實現優化

經過40年的建設,三北工程區森林結構變化明顯,林種結構、齡組結構、林種結構以及林草品質實現了優化發展。

三北工程區以楊樹為優勢樹種的喬木林面積比例下降明顯,其中,在三北五期工程建設區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喬木林主要優勢樹種為櫟類、刺槐、油松,其中櫟樹林佔該區喬木林面積的18.95%。林齡組結構發生了變化,幼中齡林的面積比例從第一階段末的63.06%下降到五期工程2017年的59.73%,近成過熟林面積比例由第一階段末的36.94%上升到40.27%。林種結構的變化為:防護林的面積比例上升了42.63個百分點,用材林的面積比例下降了46.72個百分點。至五期工程2017年,森林中防護林的面積比例達到69.27%。

目前,工程區的喬木林部門面積蓄積量由建設初期的每公頃48.03立方米提升到88.44立方米,喬木林部門面積年均生長量由1.76立方米提升到3.97立方米,林草植被覆蓋度由31.70%增加到42.41%。

三 北工程

三大效益

並駕齊驅書寫綠色驚喜

三北工程實施40年來,在祖國北方構築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補齊了三北地區的生態短板,改善了三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加快了三北區域林業產業發展的步伐,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生活水準,為“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實施創造了良好的生態條件。

生態評估 展現綠色底蘊

三北工程實施後生態效益顯著,防沙治沙實現歷史性突破,防治水土流失成效顯著,平原農區防護林體系基本建成,使區域內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為維護祖國生態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經測算,三北工程經過40年的持續建設,主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量從1978年的每年4830.46億元提高到了2017年的每年2.34兆元。其中,涵養水源價值由每年2147.61億元提高到1.038兆元,保育土壤價值由每年993.95億元提高到5070.59億元,釋氧產生的價值由每年710.58億元提高到3715.74億元,積累營養物資價值由每年268.58億元提高到1255.53億元,提供負氧離子產生的價值由每年3.78億元提高到18.97億元,淨化大氣產生的價值由每年602.23億元提高到2554.08億元,防風固沙價值由每年103.73億元提高到450.49億元。

此外,三北工程總固碳增量為23.1億噸,平均每年固碳5800萬噸。

改善民生 促進精準扶貧

三北工程統籌生態治理與改善民生協調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來源。

經濟林果發展迅速。40年來,累計建成紅棗、核桃等經濟林460萬公頃,建成了以山西、陝西、甘肅為主的優質蘋果基地,黃河沿岸的紅棗基地,新疆的香梨、寧夏的枸杞和河北的板栗等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帶和產業集群,成為所在地區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2017年,進入盛果期的經濟林每年產出乾鮮果品4800萬噸,比1978年前約增長了30倍,年總產值達1200億元,重點地區農民的林果收入佔純收入的50%以上。

木材供給持續增加。40年來,累計建成薪炭林92.9萬公頃,年產薪柴799萬噸,經濟效益達9.59億元。2017年,森林蓄積量達30.4億立方米,折算成木材儲備量為18.3億立方米,經濟效益達9130億元。

林下經濟增收明顯。40年來,各工程區培育了一批特色優勢林下經濟產業,通過採用林-藥、林-菌、林-菜、林-草等林下種植、養殖模式進行立體複合經營,實現了林木和林副產品雙豐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時,山野菜、中藥材、蜂蜜、食用菌等林副產品加工產業鏈也不斷延伸,極大改善了區域經濟結構。2004年-2016年,三北地區非木質林產品產量達5.86億噸,年均4510萬噸,平均年產值達1990億元。

生態旅遊後發趕超。40年來,工程區形成了以森林公園網絡為骨架,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等為補充的生態旅遊發展新格局。2004年-2016年三北工程區共建設森林公園8572處,其中國家級3615處、省級4357處、縣級600處。建成國家濕地公園324個,建設國家沙漠(石漠)公園90個。目前,三北地區森林旅遊接待遊客3.8億人次,旅遊直接收入達480億元。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共謀發展 彰顯大國擔當

三北工程建設40年來,工程區內的水土流失的面積在逐漸減少,侵蝕強度在減弱,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40年間,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積由6720萬公頃下降到2240萬公頃,相對減少了66.6%。

按侵蝕級別,劇烈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87.87%,極強度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93.69%,強度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95.76%,中度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92.46%,輕度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38.53%。水土保持林面積增加了1910萬公頃。

三北工程實施40年來,社會效益顯著提升,不僅塑造了“三北”精神,還打造了“綠色長城”,尤其是綠色惠民的效應更是凸顯……這一切,都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善人居環境。三北工程區堅持把工程建設同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有力促進了村容村貌、人居環境的改善與美化,促進了和諧社會的建設。通過農村綠化美化,打造了一大批綠化精品鄉村。通過城鎮綠化,特別是城郊大規模環城綠化帶建設,構築了城鎮外圍的生態屏障,提升了城市宜居環境。

吸納富余勞力。三北工程建設期間共吸納農村剩餘勞力3.13億人次。目前,約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

鍛造生態文化。三北工程區各地通過開展森林文化基地建設、舉辦森林自然教育研討會和森林文化節等系列活動,鼓勵公眾參與森林自然教育,踐行綠色發展,培育生態文化。目前,共建有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12處。

凝聚“三北”精神。形成了“艱苦奮鬥、頑強拚搏,團結協作、鍥而不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的“三北”精神,帶動各族群眾積極參與林業建設,有力促進了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的提升。

彰顯大國風采。三北工程被譽為“世界林業生態工程之最”,與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前蘇聯的史達林改善大自然計劃、北非的綠色壩工程等並列為世界乾旱半乾旱區生態治理的典範,為全球旱區生態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全球生態安全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對於推動全球生態治理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三北工程極大地提高了區域森林覆蓋率,增加了碳儲量,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沙化土地實現逆轉

三北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表現為由擴展轉為逆轉的態勢。1999年-2014年間,沙化土地淨減少177萬公頃。目前,固沙林面積增加了641萬公頃,相對增加了154.33%。

根據歷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1999年以前,沙化土地呈現“整體擴展,局部好轉”的態勢,即整體上處於擴展狀態,但在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南部、甘肅河西走廊西部及寧夏等地,都呈現出了沙化土地不斷減少,生態狀況明顯好轉的局面。此後,沙化土地面積表現為逐步縮減趨勢,呈現出“整體遏製、重點治理區明顯好轉”的態勢,沙區生態狀況逐步好轉。

農田林網助力增產

截至2017年,三北工程區內農田防護林面積為166萬公頃,農田防護林的長度為92萬公里,農田面積6850萬公頃。

據測算,當防護效應程度為50%-80%時,防護效益最佳,農田防護林的防護效應使工程區年增產糧食1057.5萬噸。(圖片均由三北局提供)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