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分鐘演講呈現出浩蕩學養之氣

鄧海建 時評作者

近期,“世界傑出女科學家”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現年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古生物學家張彌曼與其他四位女科學家共同獲此殊榮。頒獎典禮上,這位82歲的老科學家驚豔全場:在她的5分鐘演講中分別出現了法語、英語、漢語、俄語、瑞典語等5國語言。全程即興無稿、詼諧幽默自然,簡短發言贏得數次掌聲。

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氣”大抵就是浩蕩的學養之氣。套用流行的說法,對學者來說,“顏值”是學歷,“氣質”則是學養。芳華易逝,浩氣永駐,老學者身上散發的人性之光與其說是人生閱歷的磨礪淘洗,不如說是學識涵養的千錘百煉。

有幾個細節頗為溫暖:在感謝自己早期導師時,張老分別用俄語和瑞典語讀出他們的名字;感言最後,她特意感謝了女兒對自己矢志科研而“從未有任何抱怨”;再如發表完獲獎感言後,張老居然連獎杯也忘了拿。謙卑平和的儀態、初心不染的學風,展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質地與水準。當然,很多人也記住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她撰寫的頒獎詞——創造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觀點。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優雅是做學問者的“標配”。從沈從文到魯迅、從錢鍾書到楊絳……各自風流,各自優雅。社會科學如此,自然科學亦不例外。從錢學森到茅以升、從鄧稼先到錢三強……各有鋒芒,各有光芒。或許在他們身上,展現出中國學人的三種氣質:一曰沉潛。守得住寒苦、耐得住寂寞,揚名立萬也好,默默無聞也罷,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二曰溫暖。不把學問做死、不將人品降格,學術成為人生旨趣,研究化為生平樂事,懂情趣,更懂得生活。三曰開放。身在方寸間,心在蒼穹下,既會飲馬砍柴,亦能逐鹿天涯,擁包容之心,奉多元之行。

前些日,科學家霍金離世後,全球學界亦在反思學養這個普遍性話題。對中國來說,我們培養怎樣的科學家、為人類貢獻怎樣的大學者,事關中國科研的硬實力,事關中國學術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事關全球命運共同體語境下的文明進程。

張彌曼不算“學界明星”,所專注的古生物學等領域亦非熱門。其實,很少人知道:有一條遠古時代的魚,以她的名字命名;有一本全球古生物論文合集,以她的名義出版。更多人領略到的是,有一種中國學者的標誌性優雅以她的風格讓世界驚豔。也許,當我們糾結於被更改的調查數據、被撤銷的學術論文時,思考中國學者的浩蕩之氣、優雅之源,是反省與補救,亦是傳承與張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