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博物館工作,真的很窮嗎?

前不久

故宮研究院院長單霽翔

在一次演講中提到

故宮今年招文物修複師

有4萬多人報名,隻錄取88人

為了刷人

只能提高到名牌大學碩士以上才能報名

結果還有17000人報考

最終錄取的很多海歸博士

但月薪只有8000元

這也引發了很多網友吐槽

修個文物還要海歸博士?

而且工資還那麽低!

這兩天

又一家博物館被人吐槽“工資低”

8 月 29 日,南京六朝博物館

發布一則招聘公告

招6人

工資3000-3500元

裡面還含5險一金

招社會教育專員,全職非在編,2 人;安全防護人員,全職非在編,1 名;薪酬待遇 3000-3500 元 / 月(含五險一金)+ 年終獎勵 + 節日福利 ……

這則招聘公告自掛出來之後

流量達到了 1.5 萬人次

引發大家的吐槽

估計是被吐槽來的圍觀的!

大家看到工資之後

網友們開始吐槽:

這麽少的錢,誰給你的勇氣招大學生的?

" 這工資也太低了吧?"

" 就這點工資,能在南京活下去?"

六朝博物館也非常大度

把大家的留言都放出來了

沒錯,他們自己放出來的

網友 " 撿故事的拾荒者 "看來是圈內人

我是文博工作者,你這個薪資留不住人的。就算有的話水準也不高。

網友 " 視覺元素 " 說,就這點工資,呵呵。

就這點工資,能在南京活下去?

而博物館相關負責人透露:

這次非編人員,月薪加上年終獎及平時福利

年薪在5、6萬左右,已有很大進步!

要知道2014 年以前,編外人員才3、4萬一年

看到這裡

再看看手裡的工資條

作為科班出身,混跡文博圈多年

等級達VIP666級的我

默默地留下北漂人辛酸的眼淚

因為這種痛

只有乾博物館的人才能懂

如果你不是真的熱愛這份工作

那麽千萬別去博物館工作

如果你比較看重工資

不好意思

出口,往前直走右轉!

曾經有人做(xiao)過(dao)調(xiao)研(xi)

文博專業應屆畢業生

東部地區平均工資能只有4000多

而西部地區,只有2000多

要經過多年的奮鬥

評上職稱,有了職務,當了領導

工資才能勉強夠得著GDP的後腳跟

才能在夏日周一放假的晚上

約上朋友

放肆地吃上一頓燒烤

喝著塑膠袋裝的鮮啤

衝著朋友大聲喊出“我買單!”

有人做過統計

(這次是正經的)

看看美國博物館人的薪資

(特別鳴謝弘博網)

薪資以美元年薪形式表示,橘色為剛入職的薪資水準,藍色為晉升到最高級別的薪資水準。另附每職位的學歷要求(多數要求學士學位,但升職則需具備碩士學位)。

(1美元 差不多 7塊錢)

典藏、展覽相關職位

(jobs focused>

直接面向公眾的職位

(jobs with a public focus)

管理崗位

(jobs with an administrative focus)

館長

(the director)

薪資可達六位數~

人家美國的經濟水準高

不能比

但是換算一下

還是很扎心的!

當然

如果不說工資

在博物館工作還是有很好好處的

01

偶遇各種政要、明星、學者

02

工作需要奔赴全國各地甚至國外隨(lv)展(you)

03

收到各種精美的土特產(圖錄、文創)

04

各種館藏文物、精美大圖,隨便看

05

有貓擼

06

總之,博物館還是能收獲很多的

能讓你沉浸在歷史藝術和文化中

因為編制、地方政府投入等各種原因

博物館人的待遇都不高

但他們其實很富足

不能只看到表面

來看看真實的博物館工作吧!

與參觀者感受到的豐富有趣不同,每一個大型博物館的工作內容,被細化後全部進行了分工,當具體到每一位工作人員的日常內容時,它極有可能是循環往複和單調乏味的。

清掃工作

比如清掃工作,這是每天開館前必不可少的內容。但無論你是從左吸到右,還是從右擦到左,方法都不會有太大變化,且最終目的只有一個:使博物館一塵不染,等待遊客的到來。

不過,偶爾也有驚喜,比如下面這位正在給古典雕塑清潔不可言說位置的員工:

有趣的清潔視角

以上幾個鏡頭,是紀錄片《殿堂內望》( The Great Museum )的開頭部分。這部影片真實的呈現了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各個部門的工作樣態。

雖是紀錄片,但《殿堂內望》並不是按照常規敘事線索或時間脈絡拍攝而成,乍一看,它像是被摔在地上的瓷瓶,支離破碎,甚至會讓觀眾感到毫無頭緒。隨著片子的推進,每一塊瓷片神奇的相互產生回應和交匯,它們最終找到自己的位置並還原出了一個完整的“殿堂”。

鑿地的“破壞者”

整理文物的日常工作

表面上的支離破碎,是博物館工作的常態。

就像裝修工人對展廳的“破壞”,與工作人員進行的文物整理似乎毫無關聯,它們卻是發生在同一個博物館裡的並行場景。

與此同時,研究部門也在製造一些事情——或許是因為奧地利極其重視環保和資源有效利用,偌大的一座博物館,工作設備少得可憐,一位滑板車高手為取一份剛剛列印的文件,竟要穿越整個博物館...

一個長鏡頭

藏品的質量與數量,決定了一座博物館的高度,而清點藏品,便成為了一項重要工作。

遙想 400 多年前,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為自己的千件藏品建造了天籟閣,通常情況下,他想要全部瀏覽完一遍,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每觀看一次,興之所至,他都會蓋上一枚章,所以畫中便有了那些密密麻麻的項氏印記。

與其相比,博物館裡負責清點藏品的工作人員雖然不能在畫上留下自己的印記,但對於熱愛這項事業的人來說,定期觀覽全部藝術珍品,真的是一件求之不得的美差。

清點藏品

在博物館的所有工作中,修複或許是最為精細的一項內容。

需要被修複的藝術品,有些是因為年代久遠而產生裂痕或變色,如正在全球直播的《夜巡》修複;有些則是因為蟲蛀。對於後者,工作人員不僅需要極其細致的修補畫作,還得對這個入侵畫面的小東西進行研究,找出應對方法,以免它們卷土重來。

修複與研究

博物館的管理人員,也不是喝茶看報紙的悠閑職位,對他們來說,需要處理的事項更為繁雜。

從接待國家元首、向政府文化及財政部門解釋“為什麽要為博物館啟動品牌宣傳活動”,到開會商定年度預算、內部審核年票上的數字字體設計...事情無論大小,每一項都需要細心解決。

在紀錄片拍攝期間,正值著名的勃魯蓋爾展覽籌備期,這個聚焦了世界目光的展覽原本有外部資助,博物館不必做費用支出,遺憾的是後來資助取消,而展覽卻已經支出了一萬歐元,如此,管理人員又要增加一次會議,不得不面對上級部門的苛刻盤問...

接待國家元首

匯報工作

除此之外,博物館裡最為重要,也是與觀眾直接產生交集的工作便是展覽。

而在萬事俱備的開幕式之前,還有最後一項略顯糾結的內容——布展,有意思的是,即使是規劃最為縝密的策展人或展覽組織者,在這個階段大都也還是會面臨臨時調整,因為未被懸掛在牆壁上的一幅畫,沒有人可以想象得出它與周圍作品、對面作品及整個展廳的奇妙關係。

“把這幅畫拿到這邊”,“把它再拿回來看一下”,“還是再放回去吧”...這就是真實的布展用語。

反覆調整的布展工作

影片結尾處,鏡頭掃過一眾肖像繪畫,最終來到老勃魯蓋爾的作品《巴別塔》上。

這是導演的一次致敬,因為現實中的每一個博物館,都像是一座巴別塔,它們雖然不能通天,卻保留了人類過往的珍貴遺產,值得後人仰望。

畫面短暫停留後,《巴別塔》被撤下,一個展覽周期結束,博物館將進入下一個裝修、清潔、研究、會議、布展和開幕的展覽中,循環往複。

展覽中

這是一部沒有旁白,也沒有採訪的紀錄片,它極其安靜而震撼的讚美著所有參與到博物館中的普通人。

這些隱藏在背後的人員各司其職,享受著藝術的偉大與工作的“普通”,如果你不理解這份日常,聽我的,千萬別去博物館工作。

你們的待遇怎麽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