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太宗的皇子們在貞觀中後期為什麽爆發了“太子之爭”?

唐太宗是通過“玄武門之變”登基的。因此“太子之爭”是唐太宗最大的心理陰影,試圖防止其再次發生。然而唐太宗的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在貞觀中後期還是爆發了“太子之爭”。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武德九年(626年),剛剛登基的唐太宗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當時李承乾年僅八歲,唐太宗的嫡次子李泰還不到六歲,嫡三子李治(唐高宗)更是還沒有出生,朝廷自然不存在什麽“太子之爭”的問題。

貞觀八年(634年),李承乾元服成人,開始參與處理朝政。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唐太宗按照禮法守孝居喪,命令太子李承乾監國。而李承乾在監國期間表現很好,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此後唐太宗每次離開長安都讓李承乾監國,太子之位看上去是穩如泰山。但是大約在貞觀十三年(639年)的時候,李承乾因足疾而殘廢了一條腿。這讓李承乾大受打擊,他的行為此後也趨於叛逆和乖戾。

由於各種原因,李承乾的叛逆沒有及時得到勸導和糾正,這讓唐太宗對他越來越不滿。與此同時,李承乾的同母弟弟魏王李泰卻憑借出色的文學才華嶄露頭角,聲名大振,越來越得到唐太宗的賞識和寵愛。

根據史料記載分析,唐太宗其實直到最後都沒想真的換太子。但李承乾屢教不改的降分表現讓唐太宗非常難受,給予李泰過分的寵愛。唐太宗這樣做一方面是發泄苦悶,一方面想以此警示李承乾迷途知返。

然而唐太宗的做法誤導了一大批朝臣,紛紛將寶押在李泰身上。於是朝廷上形成了以李泰為中心的“魏王黨”,挑起了志在推翻李承乾的“太子之爭”。貞觀十五年(641年),李承乾與李泰之爭基本公開化。

雖然“太子之爭”已經發生,但“魏王黨”的實力遠不及當年的秦王府,唐太宗也沒想真的廢除李承乾。可是李承乾卻在壓力之下產生了錯誤的判斷,過度誇大了李泰的威脅,進而選擇了過於激進的應對措施。

於是李承乾暗中制定了謀反計劃,準備在太子之位不保時啟用。不幸的是,李承乾的謀反計劃在貞觀十七年(643年)提前洩露。這麽一來就算是唐太宗也保不住李承幹了,將太子李承乾貶為庶人並流放。

李承乾被廢很大程度上是壓力下過度反應的結果,不是李泰足以取代哥哥。因此李承乾被廢後,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反李泰大臣立刻形成了全力支持晉王李治的“晉王黨”,唐太宗也因李承乾被廢而警惕李泰。

於是在各方勢力的博弈下,李泰最終敗了之前幾乎沒有威脅的弟弟李治(唐高宗),貞觀“太子之爭”至此結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