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奇霖:銀行普惠金融 達則兼濟天下

  作者: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巨集觀研究員 李奇霖  

  來源:聯訊麒麟堂 

  非常感謝中央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黃雪同學對本文做出的貢獻

  摘要

  2013年是中國普惠金融的開局之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將普惠金融概念寫入黨的決議之中。2015年末,《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普惠金融上升至國家戰略。此後在多層次政策的護航下,中國的普惠金融開始駛入快車道。

  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銀行作為普惠金融的先鋒軍和骨乾力量,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傾斜。這些政策主要包含四個方面:

  財政部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主要流向了各類銀行;

  央行第一檔定向降準可惠及絕大多數銀行,部分小行可享受第二檔優惠;

  稅收優惠在免征對象、免征標的和免征額度方面實現了“三個擴大”;

  國家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

  在政策的春風下,普惠金融為銀行業務轉型提供了一片“藍海”,若將全球60個新興市場尚未享受金融服務的消費者和中小微企業納入金融服務範圍,預計中國銀行業2020年收入可增長634億美元。

  目前的普惠金融市場大致可以分為“三農”業務和小微貸款業務兩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行、郵儲銀行以及村鎮銀行是“三農”金融服務的主力軍,而小微貸款方面,國有五大行放貸比例穩居第一,從增速上看農商行近三年開始發力。

  這些銀行做得怎麽樣呢?我們分別選取了某銀行和股份行為樣本進行分析。得到的結論是:

  近年某銀行服務“三農”信貸狀況持續改善,但是財務狀況方面具有“高風險,高成本,低利潤”的特點。這主要是因為 “三農”業務本身具有弱質性,銀行應該加大“三農”業務的獨立性;

  股份行從2012年開始聚焦小微貸款,但隨後資產品質迅速惡化,不良率攀升,因此從2014年紛紛淡化小微貸業務。小微貸款引起的高不良主要是因為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差,易受到外部環境的拖累、小微貸成本普遍高,放大企業經營風險,不利於資產品質、缺少專門的風控體系等原因。

  最後我們以國外微型金融經營模式為借鑒,主要分析了孟加拉的“鄉村銀行”,認為我國也應在銀行內部建立普惠金融專職機構,實現專業化運營;並學習國外著名的小額信貸機構,用小組擔保等方式彌補抵押擔保的不足。

  一、頻獲國家政策紅利,普惠金融將成銀行未來盈利點

  “普惠金融”這個概念自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以來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它致力於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消除財富分配中“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與中國自古奉行的“達則兼濟天下”的君子之道相合。

  2013年是中國普惠金融的開局之年,這一年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這是普惠金融概念第一次被正式寫入黨的決議之中。2015年末,銀監會、央行牽頭財政部、證監會、保監會等部委制定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首次將普惠金融上升至國家戰略。此後在多層次政策的護航下,中國的普惠金融開始駛入快車道。

  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銀行作為普惠金融的先鋒軍和骨乾力量,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傾斜。這些政策主要包含三個方面:財政補貼、定向降準及稅收優惠。

  專項財政補貼主要流向各類銀行。2016年財政部頒布了《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定專項資金下達各省後,由各省統籌用於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PPP項目以獎代補等4個使用方向。前三項為主要補貼方向,資金主要流向了各類銀行。

  定向降準實施兩檔考核。2018年,央行針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聚焦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以及農戶生產經營、創業擔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助學等貸款。定向降準政策針對上述貸款餘額或增量佔比實行兩檔考核:達到1.5%者存款準備金率可下調0.5個百分點,達10%者存款準備金率可在第一檔基礎上再下調1個百分點,前提是上年三個季度以上MPA評級均在B級以上。

  稅收優惠實現“三個擴大”。2017年末財政部在普惠金融稅收優惠領域再下一城,對金融機構向農戶、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對金融機構與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約免征印花稅。總結下來是“三個擴大”,一是將免征對象由農村金融機構擴大至所有金融機構,二是將免征標的由三農領域小額貸款擴大至普惠金融領域,三是免征利息增值稅的貸款額度從10萬元擴大至100萬元。

  在政策的春風下,普惠金融為銀行業務轉型提供了一片“藍海”,根據安永發布的報告《普惠金融創新:通過創新性普惠金融發展實現收入增長》測算,若將全球60個新興市場尚未享受金融服務的消費者和中小微企業納入金融服務範圍,全球銀行業收入有望每年增長2,000億美元,中國將是最大受益者,預計2020年收入可增長634億美元,增幅全球第一。

  二、誰是普惠金融市場的玩家?

  普惠金融針對的三大主要群體是農民、貧困人口及小微企業,對應到銀行的具體業務主要包括“三農”、扶貧及小微貸款三個方向,其中“三農”業務與扶貧業務有很大的重合性,因此我們在報告中分涉農業務和小微貸款兩部分進行討論。

  (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行、郵儲銀行以及村鎮銀行是“三農”金融服務的主力軍

  前文已經提到財政部下發的普惠金融專項資金主要通過前三個使用方向流向了銀行,以2017年為例,財政部撥付資金116.5億元,其中有17.9億用於PPP項目以獎代補,流向了中央財政PPP示範項目中的新建項目及轉型為PPP項目的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存量項目;剩餘的98.6億則用於其他三個方向,主要流向了各類銀行。

  流向銀行的這部分資金包括三部分:

  1)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用於獎勵涉農貸款平均餘額同比增長超過13%的縣域金融機構,引導其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

  2)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是為了鼓勵金融機構主動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補貼對象一是當年貸款餘額及存貸比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二是西部基礎金融服務薄弱地區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

  3)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是為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包括個人和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

  其中前兩項屬於“三農”業務補貼,並且這些補貼的額度都是基於銀行業務量,因此得到這兩類“三農”補貼較多的銀行就是涉農業務量較多者。

  不妨從財政補貼的資金流向去反推業務規模,看看在微觀層面上誰是普惠金融服務的主要供給者。

我們分別來看哪些類銀行得到了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和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補貼。

  我們分別來看哪些類銀行得到了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和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補貼。

  1)涉農貸款增量獎勵主要流向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包括農商行及信用社)、五大行和郵儲銀行。

  我們通過對某省財政廳公布的數據進行測算,發現各類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吸納了大約一半(48.71%)的中央財政獎勵資金;接著是五大行(19.77%),其中農行佔比最多,約三分之二的獎勵資金流入了農行;排在第三位的是郵儲銀行,獲得資金佔總量的17.05%,比農行還要高一些;另外村鎮銀行和城商行也得到了一定比例的獎勵資金,分別是8.12%和6.23%,而股份行幾乎沒有得到這部分財政補貼。

在我國主要是四類正規金融機構在對接“三農”金融服務:

  在我國主要是四類正規金融機構在對接“三農”金融服務:

  第一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這些機構“姓農姓土”,在鄉鎮擁有眾多的分支機構、信用代辦網點和農民客戶經理,熟悉農村經濟特點,了解轄內人文經濟等“軟資訊”,是服務“三農”的主力軍。

  第二類是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農行和郵儲銀行。農行最初就是為服務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而創建,具有對接農村金融業務的天然定位;郵儲銀行在鄉鎮點多面廣,其特色發展之路就是以服務“三農”、中小企業和社區為主,也是農村地區主要的金融機構之一。

  第三是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此處略去不表。

  第四類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資金互助社、村鎮銀行和貸款有限公司。主要是村鎮銀行,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開業新型農村金融機構1234家,其中村鎮銀行1171家、貸款公司1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49家。

  村鎮銀行一般設立在縣及鄉鎮,市場定位在於滿足農戶的小額貸款需求和服務當地中小企業,但是在規模方面,村鎮銀行是真正的“小銀行”,並且一般具有貸款利率定價偏高,信貸產品單一的缺點。

  2)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補貼流向更均勻,排在前四位的依然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五大行、郵儲銀行及村鎮銀行。

  通過整理某省財政廳公布的數據,發現這部分定向補貼約有13%的補貼流向了村鎮銀行,比例較涉農貸款獎勵資金要高,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依然是最被惠及的金融機構,其次是五大行和郵儲銀行。

  綜合這兩類財政補貼的資金總額及具體流向,我們認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五大行(尤其是農行)以及郵儲銀行最受財政補貼之惠及,另外考慮到經營規模,村鎮銀行得到的財政補貼的相對比例也較大。因此在商業銀行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五大行(主要是農行)、郵儲銀行以及村鎮銀行是服務“三農”和縣域金融的主力軍。

(二)小微貸款:五大行穩居第一,農商行熱情高漲

  (二)小微貸款:五大行穩居第一,農商行熱情高漲

  根據《中國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發展報告》的定義,小微企業貸款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企業貸款形式發放的狹義小微企業貸款,即小型企業貸款和微型企業貸款,另一類是以個人貸款形式發放的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

  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穩定增長。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23.34兆,較2016年末增長了15%,並保持與2016年一致的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銀監會的口徑隻統計了五大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及農商行和外資銀行五類機構,未將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郵儲行納入,這幾類銀行在2016年末的小微貸款餘額合計4兆元,分別為1.7兆、0.1兆、0.5兆和0.7兆。

  五大行是小微貸款主力,農商行、城商行及股份行居第二梯隊。從2017年小微貸款餘額比例(銀監會口徑)來看,可以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國有五大行,以7.4兆佔比近三分之一;第二梯隊是股份行、城商行及農商行,其中農商行和城商行餘額均超過了5兆,佔比分別為26%和23%,股份行略低,佔比18%。

  如果結合2016年(全口徑)的情況來看,還要加上第三梯隊,由農村信用社組成,它在2016年的餘額也超過了兆。

  近年來農商行發力小微貸款,股份行不振。如果縱向來看,2015年的情況略有不同,主要是在第二梯隊:2015年股份行與農商行的小微貸款餘額水準相當,比城商行略高些。從這三類銀行的餘額增速情況來看,近三年農商行增速保持高位,逐漸趕超股份行,成為小微貸款業務領域最“生猛”的一股力量;城商行增速次之,在2016年初超過股份行居第二梯隊中間;而股份行的增速低位震蕩,考慮到小微貸款餘額整體的增速,股份行實際上是在倒退。

  並且股份行內部分化嚴重,2016年末恆豐銀行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了50.29%,而興業、招商和民生銀行出現了負增長,其大幅縮減小微業務主要是出於對中小微企業信用風險的擔憂。

三、利與義不可兼得?

  三、利與義不可兼得?

  按照定義,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那麽評價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做得怎麽樣,就要考察其雙重目標兼顧狀況,即兼顧自身財務可持續與提高普惠金融服務品質。

  (一)涉農業務

  出於數據可獲得性的考慮,我們以某銀行作為樣本,某銀行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中起骨乾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選取某銀行縣域金融業務(也叫三農金融業務)三個方面的指標,並與全行指標作對比,以評價其雙重目標兼顧狀況。

  1、某銀行“三農”金融服務陷入“舍利取義”的困境

  資產品質及安全性方面,縣域金融業務不良貸款率在2015年大幅上升,由1.82%提高到3.02%,2016年也維持在3%的水準,與全行不良貸款率的變化趨勢一致,不過始終高於全行水準,說明其“三農”信貸資產品質不佳且在惡化。從整個銀行業來看,近五年來“三農”信貸不良率也一直高於行業整體水準,呈現“V”字形,2013年達到最低點(2.1%)後緩慢上升,2016年達到最高點5.0%。

  另外縣域貸款總額準備金率高於全行水準,說明“三農”信貸資產安全性高於其它信貸資產,但是撥備覆蓋率逐年降低,抵禦信用風險的能力在下降。

  盈利性方面,縣域金融業務成本收入比在2013年達到最低水準(40.96%)後開始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平均資產回報率也在不斷下降,說明某銀行在“三農”業務領域的盈利能力不斷下降。與全行水準的比較顯示“三農”業務相對其他銀行業務具有“高成本,低利潤”的特徵。

  “三農”金融服務品質方面,某銀行縣域貸存款總額都在不斷上升,並且增長率呈現“V”字形,近年有上升的趨勢,其提供的普惠金融業務在加速惠及更多閱聽人。尤其是貸存比不斷上升,說明近年來提供的“三農”信貸額度不斷豐裕;存貸款利差不斷下降,借款人融資成本降低。不過貸存比平均水準偏低,存貸款利差與全行水準相比仍偏高,某銀行 “三農”信貸服務品質仍有上升余地。

  總體來看,近年某銀行提供的“三農”金融服務品質在持續改善,但是自身財務狀況方面具有“高風險,高成本,低利潤”的特點。因此從自身盈利性和安全性的角度考慮,“三農”業務本身對銀行的吸引力不夠,國家需要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定向降準等方式增加銀行做“三農”業務的收益,來提高銀行的熱情。

2、根源:“三農”業務天然的脆弱性

  2、根源:“三農”業務天然的脆弱性

  我國銀行業 “三農”金融業務的財務狀況有惡化的趨勢,主要源自“三農”本身的弱質性。

  “三農”本身的弱質性導致“三農”金融業務交易成本高、風險大、盈利低。土地承包製塑造了我國的小農戶經濟特徵,這導致農戶貸款呈現小額比例高的特徵,2013年農戶信用貸款新增額中,小額信用貸佔了40%,金額小,頻率高,就形成不了規模經濟,銀行與農戶之間發生借貸的成本相比城市要高,得不到合理回報。另外“三農”信貸風險較大,主要是因為:

  1)農業借貸受不可抗、不可預測的自然風險影響較大,且因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而呈現隨季節波動的特點;

  2)農戶不能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和房產作為抵押,導致農戶和農村小微企業在借貸時缺乏抵押物;

  3)大多數農村小微企業缺乏正規的會計核算制度和完整的資訊披露,銀行難以了解其經營情況和償債能力,導致了資訊不對稱問題。

  再加上我國農業相對於工商業市場化水準低、科技含量不高、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較低,信貸收益率也相對低。

  這樣一來, “三農”業務在信貸產品需求、風控等方面就和其他業務有很大區別。信貸需求額度小、頻率高、擔保缺乏;銀行在放貸時要更多地考察人品、社會關係等軟資訊,並充分依靠客戶經理的個人經驗,與城市的風控模式大相徑庭;另外在管理方面,“三農”業務單筆數額小,可能一千筆農戶小額貸款數額還不如一筆公司貸款的數額,但是難度要大得多。

  因此“三農”業務必須和其他業務獨立開來。目前我國號召大中型銀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配備專門的機構、資源和人員,進行獨立核算,或許是一條出路。一些中小銀行也成立了農貸業務中心,但是在獨立性上還不夠徹底。若普惠金融事業部的設立在大中型銀行卓有成效,中小銀行也應該借鑒大銀行經驗,推進更徹底的組織結構改革。

  2017年《政府 工作 報告》提出,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接著銀監會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要求商業化運作、條線化管理、專業化經營。截至6月末,五大行總行的普惠金融事業部均已正式掛牌。

  以農行為例,農行原有三農金融事業部,專門服務三農和縣域金融,在架構上分為四級,總行層麵包含“三部八中心”,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比照總行並結合實際確定本級機構設定,縣域支行是三農金融事業部的基本經營部門,事業部在治理機制、經營決策、財務核算、激勵約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目前農行又將三農金融事業部的經驗複製到普惠金融事業部,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普惠金融事業部”雙輪驅動模式,三農金融事業部保持原有體制機制和服務邊界不變,普惠金融事業部主要以服務小微企業為主。

  事業部的亮點主要體現在“條線化”管理和“五專”經營。“條線化”管理就是從總行到分支機構、從上到下搭建垂直管理體系,下沉業務重心,下放審批權限,可以提高服務效率,縮短融資鏈條;“五專”要求在綜合服務、風險管理、資源配置、考核評價和統計核算方面建立專門機制,有利於銀行提供差異化產品,增強開展業務的動力。

  國家也配套了一些差異化監管政策支持銀行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例如提高涉農、精準扶貧貸款不良率容忍度,這部分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項貸款不良率年度目標2%以內的,可不作為銀行內部考核評價的扣分因素。

  (二)小微貸款業務

  1、股份行放緩小微貸款業務源於不良率上升侵蝕利潤

  前文已經提到,在我國銀行業小微貸款整體加速增長的情況下,股份行的增速趨緩,直到2017年下半年才有回春的跡象,尤其是相對於農商行和城商行的“奇軍突起”顯得“輕裝上陣”。我們認為大部分股份行審慎發展小微貸款業務主要是因為利潤受到增長過快的不良貸款的侵蝕。

  某股份製銀行A銀行自2012年開始著力推動“兩小”業務發展,即小企業業務和小微企業業務,2012年末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為1771.39億元,較年初增長了104.91%,小微企業貸款佔零售貸款比重達到 26.36%,較年初提高了10.84 個百分點。

  “促小微”的考慮是為應對利差收窄,銀行必須致力於提高資產價格,而大力發展“兩小”業務是重大突破口:相比於大中型企業,“兩小”業務具有明顯的“低資本消耗、高收益水準”特徵,一般企業貸款風險權重是100%,小微企業貸款權重是75%,並且據統計大企業約有85%可以基準利率貸款,但這一比例在中小企業和個人經營性貸款中只有20%,且多為偏中型企業;從市場需求看,中國小企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資金需求缺口巨大,根據調查,截至2013年底,全國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總額為39.52兆,但同期小微貸款餘額僅為17.76兆,資金缺口達22兆。

  A銀行的小微貸款規模在2014年達到了頂峰,但其實增速在這一年就已經降了下來,增長只是出於“慣性”。主要是因為小微企業信貸的資產風險暴露周期為1.5至2年,2012年及2013年集中發放小微貸款的資產品質壓力在2014年暴露了出來,這一年的小微貸款不良率從0.57%躍升至1.53%,整體不良率也從0.83%上升至1.11%。因此在不良率猛躥的壓力下,A銀行提出轉型發展輕型銀行,此後小微貸款規模和佔比都在持續下降,2015年後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不過即使不良率攀升,若收益足夠高,能夠在覆蓋成本和風險後仍有較高的利潤率,銀行在逐利性的驅使下就沒有放緩小微業務的理由。然而事實上過快增長的不良貸款在不斷侵蝕利潤率。

  2012年A銀行資產和收入的增速分別為22%和18%,而淨利潤增速更高,為25%,這一年的不良貸款增速為27%。不過情況從2013年開始發生變化,隨著不良貸款增長率連續三年攀升至50%以上,收入和淨利潤增速的差距在不斷反向拉大,到了2015年,資產和收入增速分別為16%和21%,而淨利潤增速僅為4%。直到2016年不良貸款增長放緩,淨利潤增速又反超收入增速。可見,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速之差是與不良貸款率增速趨勢一致的,當不良貸款快速增長時,資產和收入的增速會明顯超過盈利。

  無獨有偶,另一家股份製銀行B銀行也有著相似的命運。B銀行發放的小額貸款增速在2012年及2013年達到了37%和29%,然而2014年小微貸款資產風險開始暴露,小微不良率從0.48%上升至1.17%,增加了0.69個百分點,整體不良率也上升了0.32個百分點。貸款品質惡化給銀行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此後B銀行逐步減少小微貸投放,2014年小微貸規模幾乎零增長,此後也出現了負增長。

2、財務可持續目標與服務小微企業目標出現對立之源

  2、財務可持續目標與服務小微企業目標出現對立之源

  銀行機構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重要力量,並且銀行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和自身的逐利性應當是統一的,從世界微型金融發展來看,從事小額信貸的資本回報率是比較高的,收益是可以覆蓋風險和成本的。

  以印尼人民銀行(BRI)小額貸款業務為例,在1983年印尼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後,BRI開始按照收益覆蓋成本和風險的原則自主制定小額貸款利率,起初為32%,之後在30%-35%之間浮動,若不能到期還款則加收0.5%的罰息,扣除資金成本(10%)、管理費用(9%)和風險損失(3%),利潤率高達8%-13%。並且這樣的高息貸款需求旺盛,說明在小額貸閱聽人中,資本可得性要比利率更重要。

  然而從現實中股份行的實踐來看,二者更多地表現出了對立性,即銀行增加小微貸供給導致不良貸款快速增長,進而侵蝕利潤率,因而不願給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我們認為主要出於以下原因:

  1)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差,易受到外部環境的拖累。小微企業自身資金規模有限,缺乏核心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差,一旦巨集觀經濟下行,容易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倒閉,造成銀行壞账。

  2)小微貸成本普遍高,放大企業經營風險,反而不利於資產品質。小微企業有些屬於輕資產運作,有形資產很少,只能申請信用貸款,銀行認為信用貸風險高,因此要求較高額的利息和手續費;即使是重資產運營,如製造業等,但規模小、抵押物少,導致議價能力不強,銀行會提高利率以彌補高風險導致的壞账損失。然而小微企業一般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沒有核心競爭力,高利率導致其營業成本上升,盈利能力進一步弱化,反而加大了銀行的信貸資產風險。

  3)小微貸缺少專門的風控體系。小微企業和大中型企業的信貸風控體系有所不同,因為小微企業沒有完整的財務報表,缺少抵押擔保和信用評級,風險難以量化,因此其風控體系的建立更多基於“軟資訊”,而很多銀行並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一套專門針對小微企業及其經營者的信貸風控系統,再加上部分銀行貪圖小微貸款的高息收入,弱化了風控把控,導致不良攀升。

  四、他山之石——國外微型金融經營模式

  微型金融指的是為貧困人口、低收入家庭及微型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目前最主要的業務還是小額信貸和儲蓄。孟加拉的“鄉村銀行”(GB)是微型金融經營模式的主要代表,GB是1976年創辦的為窮人提供信貸服務的銀行,1983年被確認為獨立的銀行。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實現了財務可持續與提供普惠金融服務雙重目標的兼顧:GB實現了盈利,在孟加拉平均還貸率只有50%的情況下,GB的還貸率在97%以上;並且GB模式可以使它的客戶獲得持續穩定的生產經營型貸款,創造了一種可持續的扶貧模式。

  GB模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嚴格限定貸款對象。只有家裡擁有少於半英畝或不超過等值於1英畝土地財產的農戶才能得到貸款,每戶僅限一人。並且貧困婦女是主要的放款對象,96%以上的貸款人是婦女,這是因為婦女群體具有勤儉、還貸觀念強的特點。

  信貸產品的特點是小額、每周償付、市場定價。貸款額度一般不超過貧困戶平均收入的1/3,並且僅限生產性貸款;貸款期一般為一年,從貸款後一周開始償付,每周都要還款;為了避免較低利率導致的“尋租”行為,GB的利率水準由市場決定,一般比同期的銀行扶貧貸款利率高。

  采取多重方式控制貸後風險。包括要求同一社區的農戶在自願的基礎上組成貸款小組,放款時採用2-2-1的分階段模式,先貸款給小組中最窮的兩戶人家,若還款正常再在3周後貸給另外兩戶,最後貸給小組長,若期間出現不能按時按量還款的情況,則立即停止貸款,這樣一來小組成員就會互相監督督促彼此的還款情況。另外GB銀行要求在每筆貸款中扣除5%建立小組風險基金,並要求貸款者必須開立儲蓄账戶,存款達一定額度後必須購買GB銀行股份,成為GB銀行的股東。

  除了GB銀行,玻利維亞陽光銀行、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村信貸部和拉丁美洲的村銀行也是較為著名的小額信貸機構,它們的主要模式和特點如下表所示:

  根據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和對國外微型金融經營模式的借鑒,我們有如下思考:

  銀行內部建立普惠金融專職機構,實現專業化運營。借鑒印尼人民銀行的村信貸部管理模式,在商業銀行內部建立完全獨立的普惠金融專職機構。目前國有行和興業銀行等大中型銀行已經建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中小銀行也應該建立起服務普惠金融的專營機構,實現獨立運行、獨立核算,建立區別於其他部門的考核指標,從產品到風控都實行專業化運營。

  用小組擔保等方式彌補抵押擔保的不足。無論是農戶還是小微企業,都存在缺乏銀行所要求的足額抵押品的問題,因此要承受相對較高的利率。國外較成功的小額信貸機構大多采取連帶小組模式,以小組成員的互相監督和承擔連帶還款責任來降低不良率,我國銀行機構也可以利用小組擔保或其它方式來豐富擔保體系。

  五、普惠金融是中小銀行轉型的重要方向

  普惠金融並不是真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從國際經驗來看還是存在部分經營良好的普惠金融案例的,而且在我國的當前政策環境下,銀行從事普惠金融業務會受到各種補貼和支持,尤其是中小銀行的村鎮銀行和農商行等。

  一家縣域小型銀行如果做普惠金融業務,可以從政策中得到中央財政普惠金融專項資金補貼、省級財政補貼、定向降準和稅收優惠四個方面的優惠。

  再加上妥善經營,提高風控能力,讓不良率維持在可控的範圍內,未來普惠金融是中小銀行轉型的重要方向。不妨舉個例子。

  某銀行部分財務指標如下所示:

假如這家銀行下年普惠金融貸款同比增長20%,那麽它可以獲得多少補貼呢?

  假如這家銀行下年普惠金融貸款同比增長20%,那麽它可以獲得多少補貼呢?

  中央財政補貼=307.24*(20%-13%)*2%=4301.36萬

  貸款風險補償資金=307.24*20%*3‰=1843.44萬

  省級財政補貼=10萬(假設欠發達縣域內鄉鎮、街道新增設分支機構或營業網點)

  定向降準=1423.35*1.5%*(2.98%-1.62%)=2903.634萬

  稅收優惠=307.24*4.73%*6%=8719.4712萬(印花稅率較低,忽略不計)

  從上述計算來看,力度最大的政策是稅收優惠,銀行做普惠金融不僅利率高,而且可以免增值稅。綜合起來,因為普惠金融得到總的補貼是1.8億元,大約營業收入的3.51%。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