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了通過考試,古人竟想出了這樣的作弊手段

古代學渣們的考試作弊手段完爆當代?然而被抓後的下場據說都很慘...

(欲看文章,先看影片)

影片不過癮

精彩向上劃

俗話常說人生有四大喜,其中一喜是“金榜題名時”。古代科舉考試的難度遠遠比現在的高考、國考大的多,所以當寒窗十年的學子們終於盼來錄取的捷報,當然要高興地發狂。

然而幸運兒只是眾多考生中的一小部分。據統計,明清兩代鄉試錄取率僅有3%-10%,而會試錄取率也才10%。也就是說,考中進士的概率為0.3%-1%。而且科舉考試三年才舉行一次,可見其難度有多大。

所以說,如果有幸看到鄉試和會試放榜的情景,你會看到大多數考生在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而真正中了舉人或者進士的,早有差人捧著捷報去家裡送信去了。

從考生的個人感受來說,宋朝以前的舒適度要遠遠高於元明清。唐、宋時科舉考試,詩詞賦文是重點,寫一首好詩或一首好賦,就如《滕王閣序》這種絕世好賦,鐵定能中進士。

唐朝有位叫朱慶餘的,怕考試沒戲,提前寫了首詩給水部侍郎張籍。詩曰《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此詩假托剛過門的小媳婦口氣,問問丈夫自己的妝扮合不合時髦。其實就是先試探試探火力,讓張籍看看自己的文采如何。

張籍也是一位超級大咖,一見之下非常欣賞,當即回詩給朱慶餘曰: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意思是你小子文才這麽好,還擔心個甚,肯定高中。果然朱考生中了進士。可以想見,唐宋兩代,文人士子們吟著詩作著詞,風花雪月地就完成了學業準備。這種考試,感覺還是挺友好的。

但這種情況被兩個絕世大才子破壞了。公元1043年,北宋參知政事范仲淹反對過分重視詩賦科,將詩賦科考試的順序調整到最末一場。1068年,宋神宗又聽取王安石的建議,把明經歸並於進士科,從此之後,科舉考試的內容便以儒家經義為主。

所謂的經義,就是令後世聞之頭大的儒家經術,考察對儒家經典的背記、理解和發揚。答題風格也從“放蕩不羈愛自由”的詩賦創作,變成死摳字眼、言必稱“某子曰”的枯燥乏味的路子。

到了明朝將八股文定為科考的基本內容,連文章格式都成了起承轉合的固定套路,考生學習、答題全是在“戴著鐐銬跳舞”,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入院考試的過程更摧殘人。明清兩代科考都在專門的場所進行,考場被稱為貢院。每年到了固定的考試日期,士子們便要提前準備。每場考試足足三天,一進考舍便不能出來,吃喝拉撒都要在考舍內解決,所以必須準備好衣物、食物、筆硯、水、蠟燭、燈台等物件。

考試模式是單人獨號,每個考舍只有兩米來寬,設有一高一低兩個板子,答題時當做桌案,睡覺時兩塊板子可以拚起來當床。舍內有一個小淨桶,小便基本在舍內解決。

但大便還是得到廁所解決。出舍方便時要請示監考人員,將卷子暫交,回來後再索回,一來一回十分麻煩。所以考生為了節省時間,基本上吃的很少。

秋闈倒還好說,氣象比較舒適,考生們不受罪。春闈時北京寒氣未退,露天考試非常寒冷,考場一般會提供一個炭火盆。但這僅是聊勝於無,許多考生還是被凍得生病。

明清考試時,由於印刷技術的飛速進步,可以把書籍縮印成巴掌大的小冊子。為防夾帶,考場也專門規定進場必須檢查。

一開始隻查衣物,後來還查籃子、食物,饅頭、糕點類的食物進門時必須剖開,檢視無物後才準帶入。春闈考試時經常有人把資料縫進棉袍子裡,官方規定進場考試不得穿帶面的衣服,有的人穿來了,現場撕開袍面,考生們只能穿著裸露棉花的袍子考試,考場內一片白花花的煞是奇觀。

不過即使是這樣,也有一些幸免者。1991年,一位舉人的後裔在其祖先的遺物中發現了一本《增廣四書備旨》,這本書囊括了《大學》《中庸》《論語》全文以及宋朝以來大儒的所有注釋,被譽為清代科考備查奇書。

這本書藏在千層底靴子的後跟裡,發現時仍然完好無損,字跡清楚可辨。此書一經發現立刻引起哄動,吉尼斯世界紀錄組織調查後確認,這是中國現存十萬餘種古版書籍中,版面最小、文字最小和存世極少的石印科考作弊奇書。

但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依靠作弊等手段即使取得了一時的成功,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在隊伍裡只能濫竽充數,遲早有一天會漏出馬腳。作弊就像刮彩票,沒有人始終都是贏家,一朝翻船便會萬劫不複。在這裡也告誡即將期末考的學子們,努力複習才是正道。

最後:刷看鑒,不掛科。祝廣大學子們考試順利。

看鑒問答

說說你記憶猶新的那場考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