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50年德銀鏡鑒

7月7日,德意志銀行宣布了一項大規模重組計劃,稱將退出全球股票交易業務,並剝離約740億歐元大約5722億元人民幣的資產;而且到2020年,計劃全球裁員1.8萬人(佔集團人數的20%)。

作為歐洲的老牌大型跨國全能銀行,德意志銀行擁有諸多傲人的光環和榮譽:第一,成立於 1870 年的德意志銀行,擁有近150年的歷史;第二,在英國權威雜誌《銀行家》發布的銀行排名榜中,德意志銀行佔據歐洲第一大行地位多年,是德國最具跨國影響力的金融機構;第三,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全球最大歐元清算機構,德銀日均清算量達1兆歐元;第四,曾成功抵禦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10年歐債危機的衝擊,是危機期間全球少數維持AAA級信用評級的銀行之一,一度被視為德國穩健經營銀行的典範;第五,總資產在全球銀1000家大銀行排名一度位居世界第二,一級資本計,目前德銀排名德國第1位、全球第27位;第六,作為全能銀行,曾躋身全球前五大投行之列,與高盛、摩根斯坦利等美國頂尖投行全球競技。

但是,這麽一家著名的全球性大銀行,從2012年開始,卻陷入官司纏身、成本高企、連年虧損的泥潭,最終被迫進行斷背求生式的戰略大調整。IMF曾經發布報告,直言德意志銀行是系統性最大的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德銀的危機,堪稱是2008年雷曼倒閉以來全球最大的單一金融機構風險事件。近日請同事做了大量的資料挖掘、數據分析和深入研究,也看了一些別人的研究報告,真的是非常感慨。綜合來看,2012年以來德銀至少有三個嚴重錯誤,非常值得其他銀行警惕和鏡鑒:

首先,合規風險管控不力招致官司纏身和多次高額處罰,成為德銀近年經營不善和持續嚴重虧損的重要原因。2012年以來,德銀累計被7800件官司纏身,罰金總額已超140億美元。假若2016年德銀無24億歐元的訴訟費與罰款,當年經營將實現近10億歐元淨利潤而不是虧損10多億歐元。可以想象,頻繁的官司和監管處罰,也必將佔用德銀管理層以及各相關業務部門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肯定也會對其業務經營帶來重大影響。

其次,高杠杆、高風險、高波動的資產和負債結構,助推了德銀的成本上升速度和盈利下滑態勢。截至2018年末,德銀持有的衍生品名義本金規模為43.5兆歐元,與摩根大通、花旗和高盛持有規模相當。但是如果以股東權益為基準消除規模效應,2018年摩根大通、花旗、高盛和德銀持有的衍生品名義本金分別是其自有資本的188倍、234倍463倍和635倍。這表明德銀的衍生品的杠杆率是四家中最高的。而根據年報披露信息,德意志銀行易受信用評級、市場流動性、投資者情緒等因素影響的金融市場負債、短期負債、長期負債在負債總額中的佔比持續超過45%,該比重明顯高於摩根大通(20.97%)、花旗(23.75%)。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戰略性失誤是德銀近年來經營失敗主營。第一,對高風險投行業務壓縮不及時、不到位且態度有反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大型歐美投行提前部署戰略調整,壓縮投行業務規模。如高盛、摩根斯坦利從單純的投行轉型為銀行持股公司,瑞銀集團投行條線從2007年2.1萬人降到2017年的4800人;瑞士信貸銀行2016、2017年共裁撤了1.4萬個投行職位後,業務重心由投行轉到財富管理。相比之下,德銀雖然2009年提出壓縮高風險投行業務,但是2012年又重提“保持投行業務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其實質又轉為重點發展投行業務”,直到2015年仍堅持以投行作為集團的主流業務發展方向。第二,不當並購且整合不力,收益不足以彌補成本。德銀2010年收購德國郵儲銀行,持股份額在2012年增加到95%,但是因監管變化等原因,並購初衷的利用郵儲渠道進行交叉銷售的成本遠高預期,不但沒有並購紅利還對利潤創造帶來更大負擔,造成重大財務浪費、監管質疑和聲譽損害的不良後果。第三,最高決策層更換頻繁、任期過短,戰略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2009至2019年短短十年期間,德意志銀行先後更經歷4位CEO,前三位平均任期只有短短三年,每個CEO在上任後都會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且在投行等重要業務上出現過反覆。頻繁換帥及頻繁重組業務版塊的問題,使德銀深為市場所詬病,令評級機構和投資者信心嚴重受挫。

最後留一個小問題:德銀包括很多歐美大行都沒有絕對的單一大股東,德銀前大股東合計持股比例也不超過30%(海航一度成為第一大股東,但後來被迫退出),是典型的內部人控制,CEO一旦選出就是事實上的最後決策人,因此銀行的成敗很多時候就在於CEO的成敗。德銀十年內四換CEO,為什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