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壽在《三國志》裡,是如何美化曹操的?

陳壽在晉初始撰三國志,他撰三國志時,情況頗為複雜。首先,陳壽生於川蜀,他一歲時,諸葛亮去世;父親是蜀官;自己為官時,值黃皓專權,因性格強硬不肯向惡勢力低頭而屢遭貶黜;以上是他的蜀漢背景。第二,蜀漢亡後,陳壽歸降曹魏,他歸降曹魏後兩年,司馬炎篡魏立晉,雖然曹魏對陳壽的沾染不大,但也有些影響;以上是他的曹魏背景。第三,從晉朝代魏,到陳壽作志,其間長達十幾年,這十幾年中,陳壽為晉臣,食晉祿,又沾染了不少晉朝的玩意。

陳壽是一位牽涉“三個國家(蜀、魏、晉),兩個時代(三國、晉)”的史官;以及,晉朝是承繼魏統,陳壽在作志時,既要兼顧魏國正統,又要兼顧本朝利益,還要摻雜個人情懷(蜀中經歷)。因此我們說,陳壽作志時的情況,頗為複雜。

陳壽在這一複雜的情況下為漢末三國風雲人物作史,難免涉及偏頗之處。一方面,這是由個人因素造成的。凡人皆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和特殊經歷,有自己的認知空白。這些因素無不時刻影響陳壽作史之客觀、中立。另一方面,陳壽要維護本朝,自然要維護曹魏,卻又不能過度維護;陳壽要在一些極微妙處貶損蜀吳,卻又不能明目張膽,過度貶低。此兩方面,可見陳壽作良史之不易。這裡再次強調,陳壽這樣做,是為不得已,並不代表他自己願意這樣做;且陳壽作史,參考漢末三國時期官修史書與各類書籍所得不少。這些要始終明確。

既然說到維護曹魏,那權以漢末三國最超凡絕倫之存在,曹魏之不二代表,曹操,來論述一番。陳壽維護和美化曹操的方式,主要有三種:行文之中與字裡行間;誇大正面功績;適度掩蓋醜惡言行。

行文之中與字裡行間

這方面,陳壽對曹操之美化可謂爐火純青,例證俯拾即是。例如,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前,屯許都;時獻帝在洛陽,楊奉、韓暹等軍閥裹挾獻帝。此時,陳壽在記載曹操的行動時,這樣寫到:

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暹遁走。

這句話中,“衛”、“遁走”三字,足見陳壽功底。楊奉和韓暹在京都,就名不正言不順了,曹操到了京都,搖身一變,就成了京都衛士。楊奉和韓暹等鼠輩,自然望風披靡,畢竟正統的衛士到來時,叛賊理應要出逃的。

接著,曹操成功護衛了漢帝,陳壽旋即一句:

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

陳壽意思明白:自董卓荼毒洛陽,西劫天子都長安起,宗廟社稷日漸傾頹。是太祖武皇帝之神明聖武,才力挽“國家宗廟與社稷制度”於即倒。然而事實分明擺著:曹操劫持獻帝時,自個兒也才坐擁兗豫,天下諸侯爭雄方起,最強者是袁紹,好像無論如何也輪不到曹操獨享這份榮耀吧?

誇大正面功績

這方面的例子,更多了。例如,曹操收降青州兵時,陳壽通過“不予記載”、“阻斷邏輯”、“簡略記事”,給讀者勾勒歷史想象,輸送價值觀念。

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信力戰鬥死,僅而破之。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

從鮑信迎曹操入兗州擊黃巾,到具體的作戰地風雲點、作戰過程,都有詳細記載,卻在最關鍵的點,即曹操到底如何以幾千人擊敗幾十萬黃巾軍這事上,惜字如金。直接上了結果:“冬天,受降卒三十多萬”——一句話,甭管太祖怎麽贏的,反正是贏了。

同樣的事,王沈也有記載。裴注三國志引王沈《魏書》曰:

太祖將步騎千餘人,行視戰地風雲,卒抵賊營,戰不利,死者數百人,引還。賊尋前進。黃巾為賊久,數乘勝,兵皆精悍。太祖舊兵少,新兵不習練,舉軍皆懼。太祖被甲 嬰冑,親巡將士,明勸賞罰,眾乃複奮,承閑討擊,賊稍折退。賊乃移書太祖曰:“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見檄書,呵罵之,數開示降路;遂設奇伏,晝夜會戰,戰輒禽獲,賊乃退走。

王沈功力就淺薄了:從曹操親率一千多人,巡視陣地,突然遇上黃巾軍這種行軍細節,寫到曹操如何親自激勵手下將士,再到曹操口中言語一字不差,精確無比。卻在節骨眼兒上,在最重要的曹操到底如何能徹底扭轉實力懸殊的戰局這事兒上,隻十四字:設了埋伏,晝夜會戰,打破敵軍,敵軍退走。完事。

適度掩蓋醜惡言行

當然,有些地方,陳壽是繞不過去的。比如,曹操為報父仇,東征徐州時,陳壽記載到:

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曹操攻下徐州襄賁前後,多有殘酷屠殺的事情發生。這種事,陳壽繞不過去,但也隻以六字了之。試問,屠殺這樣頂大的惡行,如果客觀、公正地記載,怎麽可能如此簡略,一筆帶過?

甚至,官渡之戰後,曹操坑殺袁紹八萬大軍這事,陳壽乾脆抹掉了:

紹眾大潰,紹及譚棄軍走,渡河。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

袁紹軍敗後,曹軍追殺,陳壽說曹軍“盡虜袁紹大軍”,是“盡虜”,僅僅是“活捉”。

實際呢?裴松之寫到:

諸書皆雲曹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

裴松之作注,引書近兩百部,其中許多都提到曹操坑殺八萬袁紹大軍一事。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裴松之當時引用的那麽多資料,全都無中生有。則曹操坑殺袁紹大軍,可以認為確有其事。陳壽卻說只是“虜其眾”,沒下文了。

以上諸例,不勝枚舉。然而再次強調,陳壽這麽做,絕非他願意如此,他要考慮本朝利害關係,要站在當時更大的格局著書。純粹從學術角度看,陳壽這些褒貶,自然有失公允;但從整體來看,陳壽已盡其所能,還原了歷史真實,殊為不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