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雪夜訪戴》:乘興而來,興盡而返

有一段關於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的故事:

出自《世說新語》

王子遒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士》,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分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縱觀全文,可知王戴二人,相隔百裡。王子遒用盡一宿的時間在大雪之夜造訪戴安道,天明至其家門而不入。而造訪之原因卻也簡單,緣起“詠左思《招隱士》”而羨其意境。而不入家門的緣由更是出人意料:“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說的是王獻之在一個雪夜,忽來興致,競從山陰家中出發,披蓑泛舟過剡溪,去尋訪好友戴安道。待至戴家門口,卻轉身吩咐泛舟而歸,不敲門,不會友。人問其故,答: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我又何必見安道呢?

《王子遒雪夜訪戴》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當是這句:“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它反映了王獻之瀟灑的人生態度,也折射出一種生活之哲學。凡事不問結果,但問過程。既然享受了過程,結果如何,已並不重要了。人生本是一過程,如果一味追求結果,那麽王侯將相,平民百姓都難免一死,結果又有何差別。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過程更加重要。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拓展它的廣度和深度。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還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 王獻之亦善畫,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並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後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麽豐富。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