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古時候的“姓”和“氏”是分開的?

古時候,古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

“姓”用以區別是否為同一先祖,而“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區別後代子孫。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通志》記載: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稱姓……”“妊人”就是女子。“氏”用於區別男女、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姓有名而無“氏”。

“姓”可“別婚姻”,還是用以區別是否可以通婚的,古人講“同姓不婚”。

《左傳》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同姓之間通婚,不利於繁衍後代。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姓”最早起源於母系社會,多為女性先祖的名字,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同一部落有很近的血緣關係,有了“姓”,可以避免血親之間通婚。

“姓”比較固定,一般不會輕易更改。

而“氏”起源於父系社會,是古代貴族男子的專屬稱號,諸侯以受封國號為“氏”;

卿大夫以采邑地名為“氏”,或以官職為“氏”,或以居住地名稱為“氏”。

“氏”並不穩定,會隨著封邑、爵位、官職的改變而改變。

如周朝的薑尚(即薑子牙),姓為薑,氏為呂,後世的“薑”姓一直保持不變,而“呂”氏,隨著封邑的改變而在齊康公之後逐漸失去。

周代宗法制度規定,周天子為姬姓、周氏,由嫡長子繼承,稱太子,天子其他的兒子為王子,王子的兒子為王孫;

諸侯的繼承人為太子,其他兒子為公子,公子的兒子為公孫。

諸侯保留姬姓,“氏”則多為封國的名號,如魯國公族為姬姓,魯氏,衛國公族為姬姓,衛氏等等。

公孫的子孫不屬於公族,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

先秦時代的庶民既沒有‘姓’,也沒有‘氏’,只有名字。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不已,一些所謂的貴族,隨時可能成為賤人、庶民,而卑賤出身者,極有可能一夜之間成為公卿等貴族。

隨著禮法制度逐步遭到破壞,禮崩樂壞導致了“姓”和“氏”逐漸模糊。

秦漢開始,“姓”和“氏”逐漸開始合二為一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