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直面自身錯誤 走好人生每一步

現實中有人犯了錯,不是坦然面對、認真改正,而是千方百計地設法隱瞞。有句話說得好,當你撒了一個謊,你就得用一千個謊來圓。出了錯並不等於無法挽回,但切不可文過飾非、知錯不改。否則,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徒增笑柄。

是人就會犯錯,歷史上的名人概莫能外。

孔子在承認錯誤方面為我們做出了表率。澹台滅明是魯國武城一個長相醜陋的人。當初他拜孔子為師之時,因其長相的關係,孔子對他有些偏見,認為他不會有多大出息。當這個弟子學成之後,去了南方,廣招門徒,成為儒學的一個重要支派。

孔子知道後,坦承自己的失誤,感歎道,“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還有一次,孔子到武城這個地方考察。此時,孔子弟子子遊正當武城宰。在考察過程中,孔子聽到了音樂聲傳來。他微微地笑著說:“宰雞哪裡有必要使用宰牛的刀呢?”言外之意,讓子遊治理武城是大材小用了。

子遊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大道就會愛別人,平民百姓學習大道讓他們做事就會做得更好。”孔子意識到自己的說法有問題,就趕緊對身邊的弟子們糾正說:“你們記住,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前面的話是說笑話而已。”

陳司敗曾與孔子談論起魯昭公是否懂禮這一問題。孔子當時的觀點是,昭公知禮。二人分別之後,陳司敗又和巫馬期論及此事時說,我聽說君子無所偏私,難道孔子偏袒昭公嗎?昭公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而吳和魯同為姬姓國家,按照周禮“同姓不婚”,不能叫她吳姬,沒辦法只好稱她為吳孟子。昭公如果懂禮,那麽天下誰不懂禮呢?

當巫馬期將這些話轉告給孔子時,孔子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意思是說,我孔丘真幸運,有了錯誤,別人一定給我指出來。你看,聖人如此有雅量,毫不避諱自己言論上的錯誤。

有其師,必有其弟子。子路聞過則喜,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在《孟子?公孫醜》中提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子路聞過則喜,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會很高興,因為又可以提升完善自己了。

真沒想到以粗魯、直率著稱的子路在孔子教育之風的吹拂下,也變得敢於直面自身過失。

大禹聽到了別人好的建議,就會給人行禮以示感謝。舜更不得了,他對於行善,沒有自己與他人之分,善於捨己從人,以拋棄自身的缺點,接受別人的優點為樂。所以他從一位種莊稼、做瓦器、當漁夫一步步做到了天子。可見,改正錯誤,才能走向成功。

孟子評論道,“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做善事,這就是與別人一道行善。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與人為善。

即使博學如蘇軾,也有犯錯的時候。蘇軾有一次去拜訪王安石不遇。看到王安石桌子上有一首還未有完成的詩寫道:“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認為秋菊是最耐久的,不會落下花瓣的。

於是就提筆寫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後來,蘇軾被貶黃州,看到那裡的菊花片片紛落的樣子,不禁感慨萬端,認識到自己當時的粗淺。

我們常人更會犯錯,甚至會有非常低級錯誤出現。但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不承認自身錯誤,更可怕的是明明錯了,卻百般抵賴、千般掩飾。“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發出的聲音再小,也會有人聽得見,行動再隱蔽也會顯露。錯誤豈能通過掩飾就能掩飾得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人只有在改正自己的錯誤中才能求得進步,取得個人素質的提升。從聞過則喜的子路到與人為善的歷代先賢,我們得到的最大啟示可能就是敢於直面自身錯誤,才能走好人生每一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