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都城在汴京與臨安的宋人,為何偏偏鍾情於長安?

在開元盛世下的唐朝,展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地與來自西域各民族展開文化、經濟上的交流,成為唐朝最鮮活的特色。翻開宋詞,也能看到躍於紙上的長安情節,究竟長安有什麽不同之處,能讓後世的人們如此念念不忘?

長安成為都城的緣起

從周朝在渭水畔邊建豐京、鎬京(皆位於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起,到唐滅亡為止,中國歷史上迄今共有13個王朝將長安設為王朝都城,有著“十三朝古都”的美譽。長安受到這麽多朝代青睞,實際上是有著氣候與地理環境的優勢。長安位處關中平原,氣候溫暖濕潤、河流眾多,秦末漢初,漢高祖劉邦正為定都洛陽或長安而煩惱時,謀士張良稱:“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除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外,關中平原周遭的地形條件有利於軍事防禦,也是擇都的重點之一。除了西漢初年大臣婁敬與張良陳述在關中建都的好處,東漢班固(32─92年)的《西都賦》也盛讚關中平原:“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眾流之隈,汧湧其西。華實之毛,則九州島之上腴焉。防禦之阻,則天地之隩區焉"。由於此地東有函谷關(今河南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西有散關(位於陝西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南有武關(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北岸)、北有蕭關(今寧夏固原市東南方),處於四方關隘之中、故稱“關中”,加上北方陝北高原與南方秦嶺兩道天然屏障,長安因此雀屏中選成為都城。

兩宋對於長安的悼念

但是從唐代安史之亂(755年至763年)以後,長安曾多次卷入戰事並數次被攻陷,最嚴重的一次是天佑元年(904年)宣武軍節度使朱溫放的那把火,不僅讓唐朝滅亡,唐以後也再無朝代選擇長安為都。五代十國的戰亂不斷,讓關中地區滿目瘡痍,因此北宋定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長安從此成為地方城鎮。從唐末到北宋,不過百年光景,昔日繁榮的長安城變得如此衰敗,讓人感歎時過境遷、滄海桑田,這也是宋人為何頻頻在宋詞中書寫長安的原因。南宋時,長安已落入金國統治範圍,成為異邦。宋金作戰時,長安更是雙方的前延陣地之一,受到嚴重的戰爭破壞。

長安做為漢唐重要都城,在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對於在外交軍事上受挫的宋人來說,象徵漢唐盛世的長安,成為重要的精神寄托。《全宋詞》中以長安為題的宋詞就有319首,相比之下,出現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詞句只有15首,汴京更是只有2首,遠遠低於長安的書寫。宋人之所以會忽略汴京與臨安,這背後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

兩宋時期,有許多詩詞透過描寫漢唐時期的代表性事物的前後變化,來表達出對於長安的悼念,這類詩詞多以抒情為主,感歎人世間的變化,不過仔細比對可以發現,北宋的長安主題詩詞中,以寫景居多。南宋則多藉由長安景色如今已今非昔比的情況,來描述對於南宋時局的擔憂。

北宋時期宋詞的長安書寫

如北宋知名詞人周邦彥(1056-1121年)曾做詞《西河》:“長安道,瀟灑西風時起。塵埃車馬晚遊行,霸陵煙水。亂鴉棲鳥夕陽中,參差霜樹相倚。到此際。愁如葦。冷落關河千里。追思唐漢昔繁華,斷碑殘記。未央宮闕已成灰,終南依舊濃翠。對此景、無限愁思。繞天涯、秋蟾如水。轉使客情如醉。想當時、萬古雄名,盡作往來人、淒涼事。"

還有知名女詞人李清照(1084-1155年)的外祖父王珪(1019-1085年),於嘉佑八年(1063年)宋仁宗駕崩葬於永昭陵時,有感而發作了兩闕詞《平調發引》緬懷,以下是其中一首:“上林春晚,曾是奉宸遊。水殿戲龍舟。玉簫吹斷催仙馭,一去隔千秋。遊人重到曲江頭。事往涕難收。空余禦幄傳觴處,依舊水東流",感歎長安的過去與現在。

從上述詞句中可以看到,宋人對於長安的懷古描寫,主要是通過代表漢唐盛世繁華的景點,或是代表性的宮殿建築來體現。未央宮是西漢最主要的皇宮,也是漢帝國的政治中心。在西漢之後,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都曾將未央宮作為皇宮。直到唐武宗時期(840-846年)還曾將未央宮進行修葺,但最後還是因為戰亂而逐漸廢棄,到了北宋時未央宮已經徹底變成廢墟,周邦彥的《西河》,就是藉由未央宮來表達對長安的惆悵。

《平調發引》中提到的曲江池,為位在唐長安城東南方的公共園林,皇室貴族與平民僧侶,都能到此遊原享樂。唐代新科進士及第,也會在曲江設宴慶祝,傳為美談,而長安也成為成功的代名詞,更是無數文人心中嚮往的地方,如用“長安道"代表仕途,用“日近長安遠"代表仕途不得志等。因此曲江也成為唐朝繁榮的象徵標誌。可惜到了宋朝,曲江盛景不再,池水乾枯被開辟為農田,再也不是園林了。

南宋時期宋詞的長安書寫

由於南宋武功不盛,版圖大幅縮小,富平之戰(1130年)後包括長安在內的關中地區已淪為金國的統治範圍。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自古以來即象徵正統,對於長安落入女真族統治,南宋官民上下痛心疾首,也有著北伐收復故土的意識,這些浪潮都成為南宋詩詞的主旋律。

如在靖康之難(1125年至1127年)時出生的南宋詩人陸遊(1125-1210年),自小長於貧居苦學而仕進的家庭,因此陸遊有很強烈的愛國思想,也很早勵志要抗擊金兵救國。為收復關中失地,陸遊也多次與金軍交戰,詩詞中也透露出陸遊對長安的正統地位的認同、失陷後的悲痛與收復的渴望,如這闕《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詞末那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凱旋歸來的期盼可以說代表許多南宋人的心聲。

從上述陸遊作品可以看到,長安成為汴京的代名詞。而在整個南宋時期,用長安代指汴京的宋詞比例也相當高,這些詞句裡頭的收復長安,並不是單指收復汴京,同時還包含希望國家如同漢唐般富強的願望。

因為長安見證了漢唐盛世,成為國力強盛與文化繁榮的象徵與符號。因此將長安寫入詩詞,正好可以喚醒宋人的民族自尊心並以此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更讓長安成為京師重地的代名詞,而非汴京或臨安,顯然隱含著希望宋朝強盛的家國情感。綜觀兩宋時期,由於在外交、戰爭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讓兩宋的都城汴京與臨安在宋人心中的地位遠遠不及長安,這也就是宋人鍾情於長安的根源所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