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是重症患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嗎?

在浩浩蕩蕩、漂洋過海奔赴美國的國際患者中,不知道埋藏著多少讓人痛心疾首的辛酸故事。

撰文 | 高瑞芬

癌症是一片密布的烏雲,因承載著太多的陰雨而變得格外沉重。當它籠罩在一個人頭頂的時候,陽光隨之遁形,生活和命運從此變得泥濘。

多少患者因一紙癌症診斷被無情地定格在生與死的邊緣,他們痛苦地掙扎,向著或許並不明朗的方向和未來拚盡全力自救。

作為全球癌症治療的最高殿堂,美國的頂尖醫院之於國際患者來說,像是一架生命的雲梯,奮力爬上去,似乎就可以遠離死亡的深淵,重獲新生。而這場旅程中,不可避免地夾雜著令人心酸和無奈的盲目。

盲目赴美之殤

美國時間2018年12月13日,《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來自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關於國際患者赴美就醫的社論,作者Dr. Richard Leiter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阿拉伯患者在當地被診斷為膽管癌,且已廣泛轉移,預計生存期只有幾個月。他對當地的治療表示不滿並決定在小兒子的陪同下來到丹娜法伯尋求更好的治療。

當時他身體極其虛弱,幾乎已經無法走路,他約見的腫瘤醫生在對他的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後嚴肅地說,“很遺憾,你的疾病無法治愈,而且你所剩時日已不多,我認為你現在最應該做的事情其實是回家,和你的親人在一起”。

但他和兒子都認為,既然不遠萬裡來了,不能就這樣回去,於是毅然決定留下來治療。在姑息治療科,他們碰到Dr. Richard Leiter。“我有很多的方法和很大的把握來消除他的疼痛、緩解他的不適,但他的兒子懇請我治好他的父親,我不知道該怎麽辦,我無能無力。”

Dr. Richard Leiter目睹了這位患者的疾病進展和惡化,他一天比一天虛弱,以至於已經沒有為自己做出任何決定的能力。Dr. Richard Leiter帶著同情委婉地告訴他的兒子,如果他想讓父親活著回去,那麽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在經歷了幾天的糾結之後,他的兒子情緒崩潰了,“我不能那麽做,”他痛哭道,“除了我,家裡沒有人知道父親得了癌症。”

這位患者終於還是離開了,他的生命終結在於醫院的重症監護室裡。他孝順的、幾乎從未離開過父親病床的兒子向醫生們深深鞠了一躬,“謝謝你們所做的一切”。

Dr. Richard Leiter心情非常沉重,他為沒能留住患者感到難過,雖然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他也為患者臨死前沒有見到家鄉的親人、沒有在他們的陪伴下離開這個世界感到遺憾,但是他不忍心說出來……

海外就醫,你是否值得擁有?

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一位經濟學家估測,美國每年都會接待10萬-20萬名國際重症患者,包括癌症、心髒病和其他疾病。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病入膏肓,而且將美國視作他們最後一座希望燈塔、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患者赴美享受到了他們在本國無法獲得的診斷和治療,而對於美國醫生來說,國際患者的激增將帶來額外的經濟收入。但是,深究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目前還缺少一種有效的篩選機制和工具,來協助判斷到底哪些國際患者才是赴美就醫真正的潛在受益者。換句話說,很多患者赴美就醫其實是盲目的、沒有必要的”,Dr. Richard Leiter說。

“衡量患者是否適合赴美就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不是很嚴重的疾病,患者沒有必要飛到美國來,因為本國的治療就足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反之,對於病情太過嚴重、或許長途飛行都會成為一個莫大挑戰的患者,其實也未必適合赴美,畢竟美國醫生手中也沒有‘免死金牌’,即便到了美國可能也是回天無力,還白白浪費了時間、金錢和精力。我認為對於這部分患者來說,留在本國,在親人的陪伴和照顧下死去或許是離開這個世界最溫馨、最有尊嚴的方式。”

的確,如果當初沒有貿然選擇赴美,文中這位阿拉伯患者就不必遭遇客死他鄉的命運,相反,他可以安靜從容地在親人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類似這樣的案例舉不勝舉,在浩浩蕩蕩、漂洋過海奔赴美國的國際患者中,不知道埋藏著多少這樣讓人痛心疾首的辛酸故事。

相信許多選擇赴美就醫的晚期癌症家庭都曾在“值得不值得“的問題上進行過茫然而痛苦的糾結和掙扎。是的,對於晚期癌症患者來說,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評估赴美就醫的意義和必要性,如何避免盲目和衝動赴美造成的無功而返甚至是人財兩空。而將問題和責任拋給“懵懂”的患者和家屬顯然是不切實際的;那麽,誰能幫助患者做出這個艱難卻至關重要的決定呢?

互聯網遠程醫療,海外就醫的前奏

將目光拉回國內。近年來,我國海外醫療市場呈現井噴式增長。來自易觀對中國海外醫療市場的分析顯示,我國海外醫療市場規模呈持續擴大的趨勢,2016年起快速增長,預計到 2019 年將突破 30 億元。這背後是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之間醫療水準不可否認的現實差距以及中國富裕階層的日益崛起。而更先進的治療理念、更好的治療效果、更多更新的藥物選擇、更豐富的臨床試驗、更規範和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成為中國高收入人群選擇海外醫療的主要原因。

從海外醫療的目的地來看,美國是我國海外醫療的主要供應目的地,約一半的海外醫療以美國為目的地;從海外醫療的需求方向來看,癌症等重病治療是海外醫療“當仁不讓”的主要需求方向,佔比達40%左右。儘管越來越多的癌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就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但不可否認,絕大部分尋求海外醫療的癌症患者仍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晚期癌症患者。美國MD安德森癌症治療中心胸部腫瘤放療主任張玉蛟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時表示,中國的晚期癌症病人,是目前赴美就醫的主要群體。

對於這部分患者來說,是否要選擇出國看病受人力、物力、財力、身體承受能力、治療效果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製約的程度顯然更高,說白了,這就是一場無法預測勝算的迷茫賭局,一端是花錢續命、而另一端則是人財兩空……兩難?那是必然的。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市場需求下,利用互聯網遠程跨境醫療來合理評估出國就醫的必要性彰顯出了強有力的價值和作用。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療中心的外科教授Dr. Robert Warren曾表示,“在逐年增加的赴美就醫的國際患者中,出於‘病急亂投醫’的心理而盲目赴美的不在少數,而這其實是一種畸形的就醫模式。赴美就醫不是一件小事,也絕不應該是衝動和走投無路之下咬牙橫心的‘背水一戰’,而應該是一場有準備、有預期的戰鬥,儘管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那麽,如何避免盲目呢?充分利用互聯網遠程醫療來合理評估赴美就醫的必要性將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目前,我國跨境醫療服務機構大致可分為三類:傳統跨境醫療服務機構、國外醫療機構中國辦事機構、互聯網跨境醫療服務平台。其中,傳統的跨境醫療服務機構起步較早,數量較多,從服務性質上來講屬於中介性質,主要為患者提供推薦海外醫院、預約醫生、翻譯病歷、辦理簽證機票以及境外陪診等服務。國外醫療機構中國辦事機構是國外知名醫院或醫療集團設立在國內的辦事處,通過與國內醫院建立聯繫,來轉診國內患者。還有一種是互聯網跨境醫療平台,主要服務模式就是建立互聯網平台,通過互聯網遠程對話實現跨境就醫,鏈接供求雙方。

事實上,這三種服務機構開展的具體業務是存在交叉和重合的,比如說,不論哪一種模式下,遠程醫療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正是因為遠程醫療在整個跨境醫療體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互聯網遠程跨境醫療,簡單地說,就是患者通過互聯網上傳自己的病史、治療史及各項檢查報告,然後在遠程醫療平台向國外的醫生進行問診或者由中外雙方專家聯合進行遠程會診。互聯網遠程醫療的存在有著兩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在節約醫療成本、時間成本的前提下,匯集中外學術成果和中外頂級腫瘤醫生的智慧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權威的診療方案;而另一方面,作為海外就醫的前奏和序曲,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出國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後果。

在互聯網遠程醫療對話中,如果海外醫生認為即便到了國外,醫生也束手無策、回力回天或者說國外的治療方案和治療藥物與患者現行的方案、藥物沒有多少差別,那患者是否還要選擇出國以及如何安排日後的生活或許就變得容易多了。

而相反,如果醫生綜合評估患者病情,認為國外有更好的治療方案、更新的藥物,那麽患者選擇海外就醫的意義和必要性自然就會更充分一些。此時,患者還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及時和海外醫生建立醫患關係,根據醫生的指導和建議做好出國前的各項檢查和準備,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從費用上來講,綜合分析行業報價,我國海外就醫市場上,包括第二診療意見、單學科會診、多學科會診等在內的遠程醫療服務報價一般在2-10萬人民幣之間,具體要根據參與遠程醫療的海外醫學中心和醫生的數量而定;而海外就醫的費用,以赴美就醫為例,人均花費約為20萬美元。

當然,互聯網遠程醫療並非沒有弱點,比如說通過遠程模式不利於建立牢固的醫患關係。不過,目前市場上很多互聯網遠程醫療服務都包含了一定時間段內的診後隨訪工作,遠程服務結束後,患者可通過郵件等形式就自己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向醫生進行谘詢。

可以說互聯網遠程醫療的加持完善了海外醫療服務體系,彌補了海外醫療天生的不足,重構了海外醫療的身份和意義。海外醫療不應該被簡簡單單理解為出國看病,它應該是一場去盲目化和衝動化的、有準備有預期的、充滿理性和智慧的醫療旅程。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ytimes.com/2018/12/13/well/live/international-patients-seeking-cures-in-the-states.html

[2] 易觀智庫:海外醫療市場專題分析2017

文章頭圖及封面圖片來源:Jp Valery on Unsplash

賽先生

啟蒙·探索·創造

如果你擁有一顆好奇心

如果你渴求知識

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歡迎關注我們

投稿、授權等請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