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武宗應州之役讓蒙古30多年不敢南侵,明朝:大捷!清朝:假的

明英宗時期,草原曾在也先及其先祖統合下興起過一次,土木堡之變後更是一度威逼北京。但隨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先退回草原。也先去世後,草原又四分五裂了。至孝宗時期,達延汗再興草原,於是草原又有了再興大元的想法,由此出現了武宗的應州之戰。

一、蒙古再興

達延汗,就是一般俗稱的蒙古小王子。成化九年(1473年),他出生於蒙古部落酋長之家,他小的時候,父親被權臣所殺,母親被權臣所擄,他被滿都魯汗的遺孀滿都海撫養,可以說幼年生活非常悲慘。之後,滿都海和達延汗成婚,在滿都海的支持下,達延汗繼承了滿都魯的領地,成為部落酋長,達延汗就是以此為基地,發展實力,剪除其他部落,到16世紀初,他終於再次統合了草原部落。

達延汗為統合草原設立了新制度,即六萬戶制度,以自己的兒子為首領,加強四散部落的凝聚力;對親明勢力朵顏三衛,達延汗也加強了控制。

二、達延汗對明策略

達延汗和也先一樣,有再興大元之心,但是他長期致力於整合蒙古各部,對南方的明朝自然要采取低姿態。

可達延汗對親明部落卻很強勢,他多次討伐親明部落勒津部,結果引得明軍出兵獨石口,全殲了達延汗的部隊,達延汗和滿都海兩個人隻身而退。此戰之後,達延汗和大明徹底結下了梁子。

當達延汗統一草原後便開始和明朝算總账,開啟了對明全軍破敵。弘治十一年(1498年),達延汗“營亙三千余裡”兵犯邊關,自稱“大元大可汗”,要求向明朝互市朝貢。

達延汗兵臨城下,明朝滿足了他們的部分要求,允許他們朝貢。但是達延汗野心太大,得寸進尺,明朝對達延汗的朝貢稍有抵觸,他就陳兵邊界。由此,草原在朝貢中仍不斷挑起邊境衝突。

三、武宗不慣著草原

從武宗繼位,到正德十二年(1517年)應州之役以前,達延汗幾乎每年都要侵略明朝邊境。其中重要的幾次侵略如下:

武宗即位當年,達延汗兵犯宣府,殺死官兵2165人,掠奪財物、人口不計其數。宣府為大明九邊之一,在今天的河北張家口,這是防守京師的第一邊鎮,戰略位置極度重要,達延汗此舉無異於向明朝示威。

同年十月份,蒙古犯甘肅鎮,甘肅都指揮使劉經力戰不敵,殉國。

正德四年(1509年),兩次全面進攻明朝北部邊防。

正德九年(1514年),侵宣化,遊擊將軍、守備將軍皆戰死。

這麽頻繁的侵略,愛打仗、“好騎射”的明武宗自然不能慣著蒙軍,雖然朝臣堅決反對,但到了正德十二年(1517年),被壓抑太久的武宗終於爆發了。當年,武宗義子、邊將江彬忽悠武宗,開啟“西北之行”。

四、北巡的準備

就是這一年(1517年)的九月份,武宗北巡駐宣府,不久移師陽和城(今陽高縣)。陽和城在大同的西側,是抗擊蒙古的第一線。這展現了武宗不和蒙古打一場絕不回京的決心。結果那年蒙古還真的南下了。十月底,5萬蒙古兵從玉林出發,“離陽和三四十裡下營”,四處掠奪。

武宗不是傻子,他也怕土木堡之變再發生,所以北巡前就做了準備:對京師防禦,武宗將沙場悍將、鎮守兩廣的武定侯郭勳召回北京,指揮三千營,英國公張倫坐鎮奮武營,並讓他們勤奮訓練,以備不時;對九邊重鎮也做了部署,對白羊口、古北口等通往京師的要地,也加派軍隊,這一切就是怕自己萬一戰敗被俘,避免重蹈土木堡之變的覆轍。

古代打仗,就是打補給、打糧草。明代中後期貪腐橫行,行政拖遝,克扣嚴重,但現在可是皇帝親征,誰敢克扣皇帝的軍餉,所以此次北巡,糧草運輸效率異常之高。

按照戶部年度財政報告,宣大兩鎮原有糧草足夠支撐大軍5年之用,現又調關內太倉等處的儲備糧15萬石、白銀35萬兩增發宣大(其實武宗聖旨要銀100萬兩,但戶部實在沒錢),對置辦軍需事宜拖延、克扣、玩忽懈怠者從嚴處置。

按照這種配置,這次北巡就不像來打仗的,更像是遊玩,將士們都吃得飽穿得暖,武器精良,神機營火器也補給到位,彈藥充足,和過去打仗截然不同。正是有如此好的後勤保障,明軍戰鬥力大增。

五、應州大捷

歷來中原王朝和草原打仗,多打防禦守城戰,因為草原的軍隊機動力強,把握戰場主動權。此次蒙軍南下發現大同城戒備森嚴,所以決定尋找戰機。最後,蒙古兵發現大同西側防禦較弱,於是集中全力進攻西側防線。於是乎,應州之役就爆發了。

我們來看看明朝九邊地圖就能發現,九邊關隘眾多,但不可能處處設防。按照明史專家李洵教授的說法,應州其實是一個誘餌,是武宗故意放蒙古軍進來的口袋陣,蒙古軍深入山西大同境內孤立無援,大同城守軍再斷其後路,蒙古軍易被夾擊。

按照《明史》和《武宗實錄》所說,蒙古軍逼近應州之後,大同城的總兵王勳率軍南下,和蒙古軍進行野戰,雙方死傷慘重。王勳親自上陣殺敵,明軍士氣大振,最終蒙古軍只得繼續向應州方向敗退。

第二天,雙方再戰於應州城北,蒙古軍包圍了王勳的軍隊,王勳軍隊不得入應州,只得原地防禦,等待援兵。繼而大霧,蒙軍撤圍,王勳得以化險為夷。

王勳力戰蒙軍,拖住了蒙軍的步伐,武宗在陽和馬上進行戰略調整,急調應州城附近城池的守軍四面合圍,但明軍人數不足,蒙軍兵力佔優勢,明軍反而陷入被分割包圍的危險境地。武宗得知消息後萬分緊張,決心親赴應州主持大局。

武宗的到來使明軍士氣大振,明軍各部山呼萬歲,喊聲震天,皆力敵死戰,被分割的明軍遂合兵一處,擺脫了被逐個擊破的威脅。合兵的明軍和蒙軍大戰不分勝負,蒙軍沒有補給物資,只得向朔州方向撤退,武宗率領大軍繼續追趕。後來因氣象原因,武宗也不敢輕敵冒進,也撤回大同,應州之役就結束了。

文史君說

應州之役規模到底有多大?按照清人的說法,應州一戰,明軍殺敵16人,但犧牲52人,重傷563人,如此之戰能叫大捷?可是按照李洵教授《正德皇帝大傳》考證,應州一戰,明蒙雙方大規模交戰至少6次,特別是武宗參戰之後,明蒙當天大戰足足12個小時,《武宗實錄》中也說,應州之戰慘烈到皇帝的戰車都要淪陷的地步。這麽激烈的大戰,怎麽可能隻殺敵16人?

我們看看應州之役的效果,就能明白此戰為什麽被稱為大捷了。當年蒙軍主力雖然安全返回草原,但是此後的武宗一朝,直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共33年,蒙古都沒有再大規模南下,也換得了中原的太平。

參考文獻

《明史》,中華書局,2011年。

《明武宗實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洵:《正德皇帝大傳》,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账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