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北上象群出現在街道 專家:小象在象群中間 說明它們非常緊張

(健康時報記者 王振雅)最近,一群被稱為“斷鼻家族”的象群,穿越半個雲南省,北上遷徙超500公里。

它們要去哪?為什麽北上?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北上的象群出現在人類街道時,非常緊張。小象在象群中間,整個象群排成一列,行進速度很快,這是大象非常警惕、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很顯然,它們也不想闖入人類居住地。”

綠色和平東亞地區森林與海洋項目經理潘文婧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雖然難以確認這一群象長距離遷移的具體原因,但從亞洲象保護的總體狀況來看,如果棲息地狀態不改善,亞洲象從原有分布地向外擴散的事件可能越來越頻繁。

作為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多年來研究並保護亞洲象棲息地。此次,大象“出走”在潘文婧看來情理之中,但意料之外。

“旱季亞洲象活動頻繁,主要是為了覓食”

據綠色和平數據顯示,亞洲象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坡度小於10°、坡向為南北向的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常綠闊葉林,以及林間溝谷、山坡、稀樹草原、竹林及寬闊地帶。在雲南,亞洲象分布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三地。

亞洲象到人類生活地活動並不是稀罕事。潘文婧記得,她在研究生階段第一次在野外見到亞洲象,是在2005年。當時幾頭大象正在一片玉米地裡進食。這片玉米地被稱為“大象食堂”,是當地保護區,為了減少大象對村寨周圍農作物的破壞,專門在保護區邊緣種植玉米吸引大象取食。

“大象食量很大,也非常聰明,能記得農作物成熟的時間。一片玉米地,幾頭成年象沒幾天就吃完了,吃完後大象仍然會去農田找食物。”潘文婧介紹,後來證明,這個辦法沒有起到讓大象遠離村寨的目的,反而還讓大象對農作物更依賴。大象還是經常去村寨找食物,對於大象不吃的農田,大象只是經過就會毀壞田地、莊家,傷人事件也不斷發生。

沈慶仲、王斌等發表的《保護區三岔河區域亞洲象旱季活動監測研究》一文中提到,每年

1-4月是亞洲象尋偶交配和小象出生的高峰時季,而且村寨已無可食農作物, 亞洲象谷及周邊區域亞洲象集群活動明顯,3-4月旱情更重,象群不斷向周邊村寨擴散尋食。

4月16日,17頭亞洲象從普洱市墨江縣遷徙至玉溪市元江縣。4月24日,其中2頭象返回普洱市墨江縣,剩下15頭一路向北。

“亞洲象是母系氏族社會,首領是最年長的母象。那2頭返回的象是公象,他們不是斷鼻家族成員固定成員,而是與斷鼻家族成員‘相親失敗’後,才脫離象群,結伴去其它地方覓食。”綠色和平森林與海洋項目主任宋筱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斷鼻家族出發時是旱季的末尾,經歷了漫長的旱季,可以說是亞洲象所需的天然食物最為匱乏的時間段。

象群一路造成損失超600萬元,根源在於亞洲象保護區外棲息地不斷減少

潘文婧認為,如果人象活動區域不重疊,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根源在於亞洲象保護區外棲息地不斷減少。

1975-2014年間,在亞洲象分布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三地,天然林面積減少了16%,經濟作物種植、基礎設施建設等人為活動顯著增加,並使天然林被不斷割裂、片段化不斷加劇。另有一項最新研究的數據顯示,2000-2018年間,西雙版納全州亞洲象適宜棲息地(喬木林和灌木林)的面積減少了40.68%。

宋筱介紹,西雙版納、普洱等地,橡膠、茶葉等經濟農作物是村寨重要的經濟來源,而單一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張導致了亞洲象棲息地的縮小、破碎化和質量退化,比如,林下施用除草劑的行為,會導致可作為亞洲象食物來源於的下層灌木和草本植物,難以自然更新;同時,保護區不是無人區,其中是有村寨分布的,即使在保護區邊界內,林權地權結構也是複雜的,當地居民有權在村寨的集體林和自留地內,種植合法作物。

如何在保護亞洲象和維持村民生計之間尋求平衡,這是個難題。

“亞洲象一旦在村寨中尋找存儲的穀物、玉米、鹽巴等,會對村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同時,亞洲象龐大的身軀在途經和穿越村寨周邊的經濟作物的過程中,也會對幼苗和果蔬造成踩踏和碾壓。”宋筱說。

根據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介紹,40余天時間裡,象群在元江縣、石屏縣,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壞農作物達842畝,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近680萬元。

而這些損失還不到雲南年均損失的五分之一。據西雙版納州原林業局統計,1991年至2010年,全州共發生野生動物肇事15.3萬餘起,絕大部分由野象引發,造成人員傷亡198人,其中33人死亡。2017年以來,西雙版納已有23人受到亞洲象攻擊而死亡。除人員傷亡外,亞洲象平均每年給雲南造成直接財產損失約3000萬元。

15頭北遷大象何處為家,仍是一個謎團。潘文婧說,北上的大象,雖然會到人類區域覓食,但是森林仍是它們休息、躲避人類的最佳場所。越往北走,越沒有比西雙版納更適合亞洲象生存的地方。

亞洲象為極度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亞洲象棲息地刻不容緩

亞洲象被列為極小種群物種、首批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之一,在國家林業局組織編制的《全國極度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拯救保護規劃》中,亞洲象被列為重點物種。

“中國能不能沒有亞洲象?西雙版納雨林能不能沒有亞洲象?答案是肯定是:不能。”潘文婧告訴記者,亞洲象對雨林的作用是任何動物都無法替代的。

在雨林中,亞洲象發揮著類似土木工程師的作用。它們在林中穿行的巨大身軀,開辟出象道,被它們采食的竹叢倒下,讓陽光能夠透過樹冠之間的空隙,灑在鬱閉的雨林中這一小塊略微開闊的地方——這為雨林的健康、新陳代謝和林下植物的更新迭代,以及林中小型動物的活動創造了條件;大象的腳印形成的小水坑,幫助林間兩棲動物和靠雨水傳播種子、孢子的植物生存繁衍;大象的糞便,為種子萌發和土壤微生物生長提供了養分和環境,甚至被昆蟲所利用作為居所。

由於陸地上的巨型食草動物大多在上一個冰川期滅絕,像大象、犀牛這樣現存的頂級巨型食草動物在其所處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很難輕易被其他動物填充,它們的種群一旦消亡,對於它們生存的生態系統,將產生不可挽回的影響。

但保護和改善棲息地卻不容易。比如最原始的建立亞洲象的食物源地,種玉米吸引大象遠離村寨,現在看來這一辦法非常局限。現在,西雙版納保護區已經對食物源地方案進行了升級改善,以“人工促進自然恢復”為核心,在保護區內的退化區域、村寨搬遷後的棄地進行試點,清除外來入侵物種、恢復原生物種和亞洲象天然采食物種,如粽葉蘆、野芭蕉等。

2019-2020年,潘文婧所在的綠色和平也支持了保護區的這項亞洲象棲息地修複(食物源基地建設)工作,通過在項目區域內清除入侵植物並引種亞洲象天然食物種群,將項目區域改造為更適宜亞洲象利用的棲息地。

此外,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呂植教授提出“退膠還象”的思路。隨著近幾年,橡膠價格的下降,許多橡膠地就荒廢了,可以通過租賣等形式,將荒廢的橡膠地利用起來,還原森林生態,修複生態系統。這樣,亞洲象的活動空間就多了。

修複森林,讓亞洲象不再流浪,它們才能回家。

參考資料:

1、《紀錄片上新 | 為了修複人象關係,先“承包”1100畝地》.綠色和平行動派.2020年10月28日.https://mp.weixin.qq.com/s/Fz4M0cVwFBeaAn5-Z9iSsw

2、《地球的一半|在西雙版納給亞洲象建食堂》.潘文婧、宋筱.澎湃新聞.2020年4月22日.http://n.eastday.com/pnews/1587519740011467

3、Chen Y, Marino J, Chen Y, Tao Q, Sullivan CD, Shi K, et al. (2016) Predicting Hotspots of Human-Elephant Conflict to Inform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PLoS ONE 11(9): e0162035. doi:10.1371/journal. pone.0162035

4、Liu,P., Wen, H., Harich, F.K. et al. Conflict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cash forest encroachment in Asian elephant distributions. Sci Rep 7, 6404(2017).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7-06751-6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