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少年科技大賽屢遭質疑:研究癌症機制,動用國家科學大裝置

本刊記者/李想俁

近日,昆明市某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憑借《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項目成果,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因其研究內容超出小學生的認知水準,引發眾人質疑。

7月15日和16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和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秘書處先後發布通報,分別決定撤銷該項目的省級一等獎和全國三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7月15日晚,涉事學生父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發布情況聲明並致歉,稱自己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申請上交該項目獲得的獎項,並尊重和服從大賽組委會對該項目獎項的處理意見。

此後,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多個獲獎作品都陷入質疑風波。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這個已經舉辦了近40年的著名全國性品牌活動,也頭一次以面目可疑的形象進入到大眾視野。

連鎖反應仍在發生

重慶市被質疑的項目名稱為《二氫楊梅素調節肝髒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研究》,由重慶市某高中高二學生彭某珊完成,曾獲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高中組一等獎。

7月13日,“丁香園”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稱,前述獲獎項目中的數據圖片與陸軍軍醫大學碩士生張玉的學位論文《AMPK/Smad信號通路在二氫楊梅素抑製肝星狀細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部分重合。

該獲獎項目公示的輔導老師為易龍、李麒麟、張玉,而易龍同時也是張玉碩士論文的指導教師。對此,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7月14日向媒體回應稱,彭某珊論文之所以和張玉的論文有部分相似,是因為張玉是其指導老師。彭某珊是在張玉的指導下完成該項目的。彭某珊從高一開始,花了一兩年的時間進行該項研究。她的研究角度符合其高中生研究水準,也和張玉的論文角度不同。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工作人員則表示,大賽組委會正在關注並積極調查,如有調查結果,會及時反饋。

另一個遭到質疑的獲獎項目是武漢兩名小學生所做的《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

外界質疑稱,該項目需要研究者提取裸鼠肝髒腫瘤,實驗本身對邏輯性要求較高,小學生難以完成。該項目完成者為武漢市某小學五年級學生李某怡和三年級學生李某卿。她們的父親、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對此回應媒體稱,自己並未參與,孩子由指導老師帶著實驗,操作都在能力範圍內,不存在違規情況。武漢市科協今天也在聲明裡表示認可該獎項成果。

此外,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高中組一等獎獲獎項目《基於同步異塵餘生技術對提高鎂合金硬度的熱處理過程的研究》也因用到上海同步異塵餘生光源,而被知乎網友質疑。

同步異塵餘生光源系國家大科學裝置,目前國內僅在北京、上海、合肥三地建成並投入使用。多名科研人員均表示,使用同步異塵餘生光源科學裝置的申請門檻較高、審批手續嚴格、預約等待周期長,提供給高中生使用較為罕見。

該項目的作者、廣東省東莞市某高中高二學生曾某還曾在中文核心期刊《航空材料學報》作為第一作者發表論文《基於同步異塵餘生技術的WE54鎂合金原位時效研究》。該論文的第二作者暨通訊作者周碧晉為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而周碧晉所在學院的副院長曾小勤與獲獎項目作者曾某同姓,且研究方向重合。曾小勤同時也是投稿期刊《航空材料學報》的編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一個有歷史的競賽項目

據第3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介紹,大賽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從各地各中小學校報送項目,到市賽、省賽和全國大賽,每年約有1000萬名青少年參加不同級別的賽事活動。經過市賽和省賽的選拔推薦,每年最終有500多名的青少年選手可參加全國賽事。

該賽事創立於1982年,原名為全國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和科學研討會,每兩年舉辦一屆,共舉辦了10屆。2000年,比賽正式更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於2002年整合了全國青少年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改為每年舉辦。2019年,教育部清理整頓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時,該活動是31項進入“白名單”的全國性競賽之一。

柳偉是華北地區某市重點高中的老師,專職負責科技創新賽事已超過十年。他介紹說,學校通常會在每年暑假前將大賽開始的信息通知到學生,學生自主報名參賽,並可利用暑期準備項目。秋季學期開學後,學校會統一接收學生上交的申報材料,並報送到市賽的主辦方——市科協。每年11月左右,市科協初評確定獎項等級和名單後,將選擇一等獎和部分優秀的二等獎項目進行終評答辯。現場答辯結果優秀的項目將選送省賽參加初評,答辯過程中出現較大問題的項目也可能被下調獲獎級別。省賽的終評答辯則是次年4月份左右舉行,而全國賽則一般在每年7月中下旬舉行。也就是說,當年的全國大賽的參賽項目,都是上一年就要開始申報的。

柳偉提到,學生的申報材料包括申報書、查新報告、項目研究報告及附件。按比賽《規則》,查新報告是指每名申報者須在項目研究開始前和申報參賽前對項目選題和內容分別進行查新檢索,並至少提交1份真實、規範的查新報告。柳偉指出,查新報告並不同於論文查重,主要是證明項目的創新點是否成立,因此並不要求學生到專業機構或學術期刊網站進行查新,也有學生在百度上進行檢索。

柳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市賽和省賽的評委一般由所在區域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擔任。主辦方有相應的評委專家庫,賽前主辦方會從專家庫中隨機選擇評委,這一過程有相應的保密要求。

曾參加過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學生董森則對部分評委的專業對口問題提出質疑。他表示,自己某次參加省賽終評答辯的項目是關於單片機的,但答辯評委並非該領域專家,所以很難進行有效溝通,並差點因此錯失獎項。

對於備受質疑的造假問題,柳偉表示,《規則》中有“三自”和“三性”的評審原則。所謂“三自”即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和研究、自己製作和撰寫論文;“三性”則是科學性、創新性和實用性。他坦陳,對“三自”和“三性”的把握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旁人很難真正確定在項目的選題、研究和撰寫中,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外力幫助。科技創新大賽現有的初評和終評模式,並不能完全排除項目中的過度借助外力的情況。在初評中,評委對申報材料的評審會發現一些問題,但有些問題仍難以發現。即使是終評中現場答辯這“最後一道關卡”,學生也可以通過記憶項目主旨、預判評委提問內容來提前準備,而且,一般而言,專家評委也不會抱著質疑造假的預期去提問。

在柳偉看來,參加科技創新大賽的部分學生是真正對科技創新感興趣,也是有一定創新潛質和能力的。對於這類非常規型人才,應該提供渠道和平台供其鍛煉和發展,而不是一刀切地認為中小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都是依仗外力和作弊造假,更不能因噎廢食地徹底堵死青少年科技創新的路。

公開信息顯示,第1屆全國青少年科學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一等獎獲得者、第2屆二等獎獲得者樊曉輝,現為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校董會講席教授,並擔任世界上最大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大雙筒望遠鏡“科學委員會主席,曾獲美國天文學會年度青年天文學家獎。

大賽的吸引力在哪

“類似近期曝出的造假行為,肯定每年都有。每年我都會看省獎的獲獎名單,有些項目的名稱,我看一兩遍都看不懂它的研究內容,要逐字去斷句。這一看就是大學水準的研究項目。”柳偉說。

他還透露說,在市面上,有專門做科技創新類賽事的培訓機構或教育中介。這類公司通常是提供從獎項指導、自主招生、高考谘詢報名等一條龍服務,收費不菲。“有需求,市場就會迎合。”

一項原本為了鼓勵青少年嚮往科學、大膽創新的全國性品牌活動,一度與升學掛購,參賽者可能獲得的紅利,曾經是相當可觀的。根據教育部2004年印發的《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收保送生辦法》,高中階段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二等獎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可免高考,保送進入高等學校學習。

此外,根據教育部《關於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高中階段獲得省級以上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或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賽區一等獎以上者,最多可在考生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加20分投檔。

憑借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獎項便可保送上大學或加分的政策,在2014年之後成為歷史。2010年,教育部、國家民委、中國科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和進一步加強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規定,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含全國青少年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獲得一、二等獎的學生,應屆畢業當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決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績基礎上增加不超過20分向高校投檔,不再具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有關獲獎學生擬參加試點高校自主選拔錄取考核的,在同等條件下高校應優先考慮給予參加考核資格。這一政策從2011年秋季進入高一的學生開始適用。

2014年屆的高考生仍享受了大賽加分的最後一次紅利。就在這一年年底,根據《關於進一步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大賽的高考加分政策也被取消。考生的相關科研特長和創新潛質可作為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優先給予初審通過的條件。

保送資格和高考加分的取消,並未讓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熱度退潮。因為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獎項,依然是自主招生中的重要條件。2015年之前,國內的自主招生由各大高校組成的“北約聯盟”、“華約聯盟”和“卓越聯盟”進行。但無論是哪個聯盟中的高校,都將全國、省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或“有突出創新潛質”作為自主招生自薦的硬性條件。

2015年開始,教育部開始規範高校自主招生,用全國統一的陽光高考平台取代原來各自為政的“聯盟”。然而,全國和省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自主招生中的份量並未就此減輕。

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新規定抬高了自主招生的門檻,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的作用。

時間來到2020年,“強基計劃”徹底取代自主招生,這對於希望借科技創新大賽獎項獲得自招資格的考生猶如一記“震撼彈”。參加“強基計劃”的各大高校隻以高考成績優異和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大學科競賽全國決賽二等獎以上作為入選標準,宣告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在高考中的優勢幾乎歸零。

作為多年組織學生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參與者,柳偉表示,在2014年前,全國一、二等獎可獲得保送資格時,學生對科技創新大賽的熱情處於最高峰。2014年後,雖然保送資格被取消,但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優勢仍在,所以大賽仍備受關注。近兩年,由於自招政策發生巨大變化,科技創新大賽的熱度明顯降低,這一點從每年報送的項目數量上就可見一斑。儘管科技創新大賽對高考的作用已成明日黃花,但這類獎項對於準備申請國外高校的學生仍有較大吸引力。

7月15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秘書處發表聲明稱,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大賽評審規則與程序,強化監管機制,更好引導和規範青少年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文中柳偉、董森均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