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保延:匯聚各方力量共同促進中國針灸發展

針灸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隨著針灸逐步走向世界,其面臨的挑戰也不斷增加。日前,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劉保延接受新華網專訪,就我國針灸的發展現狀及其面臨的挑戰進行講解。

新華網:如今大數據已應用在眾多領域,您也將其與針灸相結合進行研究,那麼大數據是如何應用在針灸領域的?

劉保延:通過對不同病例進行規範的、系統的記錄,形成「數據倉庫」,再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發展針灸研究。

中醫的特點是辨證論治、個體化治療,所以其乾預方法通常會根據患者狀態的變化、對刺激的反應進行調整。同一個病人,在不同階段,治療方法會調整,同一病人不同醫生由於各自的經驗不同、所遵循的理論有差異,採取的診療方案也很難統一,所以評估辨證論治的治療效果非常困難,其核心問題是如何將辨證論治的過程數字化。我們將中醫臨床概念進行進行了規範化研究,建立了臨床術語集與術語字典,再將臨床電子病歷結構化,對病人的資訊、治療的方法、如何用藥等治病過程進行記錄,形成數字化的內容。而後,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我們將其建立成「數據倉庫」,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臨床科研資訊共享的系統,通過數據的多維檢索、分析、查詢或數據挖掘,對這些蘊含著深厚的傳承創新理念與豐富臨床經驗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目前,真實世界中醫臨床範式已經形成,一種適合於中醫特點的新的研究模式已經開始被應用,中醫臨床科研的共同體已經初具規模。

新華網:我國中醫針灸發展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劉保延:中國的針灸,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變成了世界的針灸,世界針灸的發展給針灸發源地、給中國針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從針灸穴位刺激的基本特徵看並沒有產生根本性變革,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技術體系、不同醫療環境下的世界針灸,已經出現了許多中國針灸不曾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比如說,中國針灸的理論體系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形成,現有發展總體而言還基本保持在原來的基礎上。而國外在解釋針灸時,已經突破了中國針灸的固有解釋,更多地從人體的解剖學、神經學等角度進行解讀,對臨床指導的某些方面體現出了更強的針對性,所以如何回歸本源、基於臨床、吸納新知,完善中醫針灸的理論體系、豐富臨床方法,已經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與挑戰。

新華網:如何讓針灸更好地走向世界,對此您有何見解?

劉保延:社會各界應增加對針灸發展的重視,提升針灸的學科地位,充分利用豐富的針灸臨床資源,共同促進中國針灸的創新發展。

一方面,目前針灸在我國屬於二級學科,這於最初建立該學科時針灸發展是相適應的。但隨著針灸在國內外的發展,它已經可以分化成為一門獨特的醫學體系了。針灸的使用方法、作用途徑、治療特點等完全不同於以內服藥物為主的臨床各科,目前將針灸作為一個二級學科,從知識體系、人才培養等角度看,這種學科位置已經大大的製約了針灸的發展。況且針灸已經走向世界18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針灸成為了中醫的代名詞,二級學科設定不利於下一步針灸進入主流醫學體系。所以我認為這是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從針灸的臨床應用看,如何將聲光電技術、感傳技術、資訊互聯網技術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等與穴位選取、確定、刺激以及人體狀態結合,擴大臨床適應範圍、提升臨床療效、形成現代知識產權,揭示針灸經絡、穴位的科學內涵,單靠針灸界是不可完成的,如果能通過大科學研究模式,以我為主,凝聚國內外一流的多學科力量,將我國針灸臨床資源、人才豐富的優勢與舉國體制優勢相結合,必將會開創中國針灸的新局面、攀上新高峰,所以將針灸納入我國大科學研究計劃,是我第2個建議。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