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新石器開始的中國養豬簡史

作者/竹鼠 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去年8月1日至17日,在遼寧沈陽,生豬養殖戶們忽然發現自己的生豬開始莫名其妙的出血並批量去世;不久之後,在江蘇連雲港等其他三個地區,也出現了家養豬生病死亡的現象。經過專家調查發現,這就是傳說中的“非洲豬瘟”。

這一次非洲豬瘟侵入中國,它不光是逼死了一大批的豬,還讓無肉不歡的中國食客們驚恐萬分:據2019年1月18日商務部公共商務資訊服務2019年1月17日發布的商務預報顯示,豬肉價格持續回落,平均批發價格為每公斤20.92元,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3.6%。這場去年出現的疫情,如今也跟著大家一起跨年而來,繼續影響著市場。

這讓有的養殖戶開始懷疑:“養豬產業會不會因此大受挫折?”甚至是:“養豬產業會不會因此而一蹶不振呐?”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所有人都可以完全放心:首先,科學表明非洲豬瘟傳豬不傳人,正規的豬肉可以食用;第二,中國養豬歷史已經有最少9000年左右了,因此一場不溫不火的豬瘟,肯定是無法打到我大吃貨帝國的養豬場的:

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養殖家養豬品種的地區之一:在距今大約9000年前的廣西地區和河北地區,還沒有完全新石器時代的中國老祖先們就已經開始學著馴化屬於中國自己的本土化家豬了。考古學家們在這兩個地方的一些遺址中發現了很多豬的的骨骼殘骸(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中的骨骼仍然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其是野豬骨骼)。隨後,在仰韶文化時期,中華大地南北各個地區的遺址中,家養動物,包括家養豬的骨骼遺跡開始越來越大量的出現。

不僅如此,在人們即將進入奴隸製時代的前夕,當階級已經開始初露雛形的時代,我們還發現豬已經被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徵出現在墓葬裡:通常有更多的豬骨骼出土的墓葬,就是當時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的陰宅了。

夏朝是一個很神秘的朝代,因為關於這個朝代的文字記載非常稀缺,所以我們想要了解夏朝人怎麽養豬也很不容易:然而這並不能說明養豬產業在夏朝停頓下來——根據《歷代職官考》表明夏朝有一個職位叫做“牧正”。根據字面意思我們或許可以猜測,這個官職就是專門管理各種家畜的養殖工作的。為了證明這個猜測,後來也有一些夏朝時期的豬骨骼出土,作為佐證。

等到夏朝滅亡,商朝建立,這時候就已經有了關於豬的文字記載。甲骨文中第一次出現了“豕”這個字,意思就是“豬”的意思。而我們現在看來只是一種基礎食材的豬,從這個時候開始有了別的用途——那就是祭祀。從商代開始,罔替到周代,豬都是祭祀的犧牲品之一:商代的祭祀組合一般是馬牛羊豬,要不然就是牛羊狗豬或者羊狗豬,無論如何是離不開豬的;周代則有“太牢”之祭,組合是牛羊豬,第一點等級的“少牢”之祭,則是羊和豬兩種家畜。這足以證明了無論什麽等級的祭祀,什麽組合的祭祀,豬都是主要角色之一。

到了秦漢時期,豬肉養殖已經不僅是祭祀品和皇室公族的食品,同時也深入百姓之家,作為普遍的馴養家畜。

例如《史記》曾經記載秦始皇出巡到會稽,立碑歌頌自己的功德的時候,曾經讓人在石碑上刻了這麽一句話:“夫以寄豭,殺之勿赦。” 豭就是公豬的意思,寄豭則是胡亂交配的公豬。這句話以公豬來給老百姓提醒:誰家的男人要是亂搞男女關係就要殺頭,誰都救不了你。有鑒於此,秦朝時期養豬事業可能已經為大眾廣為所知了,不然,秦始皇也不會用公豬作為類比,來讓老百姓明白他的意思。

漢朝的養豬就不像以前那麽麻麻賴賴的了,有了功能職能的細化區分:比如您聽說過相馬,可聽說過“相豬”嗎?對優秀豬品種的堅定,也是一門技術:《史記》有言“留長幼以相彘聞名”,說明相豬已經可以讓一個人聲名遠揚了。

同時呢,養豬也算是正式成為一個職業了:有的人,例如漢光武帝劉秀的馬皇后的娘家,有兄弟五人齊心合力開辦養豬買賣,時老百姓有個笑話說:“苑中三公,門下二卿,五門嚄嚄,但聞豬聲”。

這說明就連當時的貴族家庭,國舅老爺家也養豬。其實這也是因為在當時養豬還有很有未來的,《史記.貨殖傳》說的是“家有羊,彘千雙”可以“比千乘之家”,這說明養豬到了一定程度,那可是富可敵官的,試問誰能抵抗住這樣的誘惑呢?

同時,還有很多關於豬的“第一次”出現了:例如第一次出現養豬的專著,叫做《養豬法》,為著名畜牧學家商丘子先生所著;例如第一次把豬的副產品作為藥物,《傷寒論》曾記載有一味藥叫做“豬膚湯”,用豬皮和白蜜等熬湯,可以主治咽喉腫痛,胸滿心煩的症狀,是不是很神奇?而且這藥現在也有的。

漢朝的後期,三國鼎立,爭霸中原。然後就是晉朝短暫的統一,之後就是五胡亂華,烽火連天。這勢必,也會對養豬產業造成影響。入侵中原的遊牧民族不是農耕文明,自然也不會大規模的養豬。所以這一時期,養豬產業的記載很少,但是也不是沒有成果:那就是發現周邊的少數民族開始受到影響,搞起養豬產業來了。《魏書》記載包括東方的馬韓,北方的烏洛候國,西方的西羌,都開始養豬,用於祭祀或者是食用。

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大一統,同時唐代是中國溫度相對溫暖的時期,經濟又比較發達,養豬業自然變得更普遍了: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有的時候甚至不只幾頭豬,而是十來頭十來頭的養殖。比如《法苑珠林》裡有一個故事,說是唐代貞觀年間,鄠縣附近有一個很大方果毅軍將,好請客吃飯,有一次買肉請客,找一戶人家一口氣買了十頭豬。這家人放在當時,大概就是養殖大戶了。同時,文字記載唐代市場上,還專門出現了殺豬這個職業。

到了宋元時期,市民階級,俗世文化開始崛起了。養豬這個行業自然就越來越多的被記載,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知道宋代經濟特別發達,養豬產業也跟著水漲船高。時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裡說道“唯民間所宰豬,須從此進京,每日至晚,每群萬數。止十數人驅逐,無有亂行者。”這句話告訴我們幾個資訊:第一,北宋年間開封汴梁的豬肉需求很大;第二,養豬的數量變多了,不然怎麽能一群湊齊萬頭豬呢;第三,出現了群牧這種形式。

同時,豬肉產品也是大量湧入市場。由於豬肉產量加大,原有的市場已經容不下這尊大佛了。政府只好設立專門的“肉市”。就這樣,還催生了很多的臨時攤販自產自銷豬肉產品。

至此往後,明清,近代,現代一路發展下來,養豬業自然是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繁榮,就不一一細說了。因為到宋元為止,或者近一點到明清為止,養豬的相關職業,方法,市場鏈都已經大致形成。養豬行業已經滲入中國老百姓的心理和餐桌,成了中華美食和文化的一部分……

什麽,您說豬和中華文化有什麽關係?那關係還真不小。

既然如此,最後,咱們來說說和豬有關的那些“文化事兒”。

鑒於養豬屬於農業產業,各種關於養豬的農諺就不必細說了。更深入一點的:例如原始時代豬富含的宗教含義和神話色彩,《山海經》裡就說過“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司彘之國”。同時,顓頊的父親也是一個嘴巴像豬一樣的神話形象;在小說中,有我們最熟悉的《西遊記》裡的豬八戒;在文字方面,有很多關於豬的成語歇後語,比如:遼東白豕,這個詞兒形容人少見多怪。又如牧豕聽經,形容人學習努力,一邊放豬一邊看書。還有我們熟悉的韓非子的故事,“殺彘教子”等等。

看完這些之後,各位觀眾老爺是不是對豬有了新的認識呢?

好了,不說了,晚飯,紅燒蹄髈。

參考資料:《中國養豬史》:徐旺生/《清末民國四川豬鬃產業開發與經營》:陳崗/部分網絡資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