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浦電路路名背後,黃炎培曾說“吾浦東人要吃得來苦”

浦東因位於黃浦江之東而得名,它與浦江之西雖只有一江之隔,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同浦西的城市發展有天壤之別。黃炎培出生在川沙鎮內史第,是地地道道的上海浦東人。他年輕時接受了蔡元培“教育救國”革命思想,並加入同盟會,投身革命活動。

作為浦東之子,他熱心於家鄉發展,在浦東興辦學堂,振興教育,集資興建電廠、鐵路,推進農村改造,堪稱浦東開發建設的先驅者。

【川沙小學堂和浦東中學由他而始】

1901年黃炎培考進南洋公學特班,學習期間深受中文總教習蔡元培的影響,他後來回憶說:斯時吾師之教人,蓋在啟發青年求知欲,其所詔示,千言萬法,一歸之愛國。1902年11月因為“墨水瓶事件”南洋公學解散後,蔡元培勉勵特班學生組織起來,繼續進修學習或從事家鄉教育,黃炎培便決定回家鄉辦學。

黃炎培

此時川沙境內有養正小學堂和觀瀾書院,學的是八股文和試帖詩,黃炎培為興辦新式教育,與好友張志鶴、陸逸如、潘敏齋、包聘卿等聯名呈文,提出將觀瀾書院的經費劃歸小學堂,同時承諾經費不夠他們會自籌經費,以此來打消官廳的顧慮。可是三次呈文,川沙廳同知陳家熊三次批文重複同一句話:“川沙地狹窄民貧,殷商甚少,集款綦難”,要黃炎培等自籌經費。1902年冬,黃炎培和張志鶴冒著風雪,坐長江輪到南京,呈準兩江總督張之洞,將觀瀾書院改為川沙小學堂。

1903年春,川沙小學堂舉行開學典禮,黃炎培自任總理(校長),張志鶴任副辦(副校長),學堂聘請了5名教師,其中首席教師為嘉定秦蘅江,後來是算學專家。招聘學生六七十人,分設兩個班級。學校初創階段,辦學經費十分困難,黃炎培將觀瀾書院原有的田產作辦學基金,自己不領薪金。他又在陸逸如陪同下,到上海楊斯盛處募得300元。黃炎培每天執教3小時。他每周邀請社會名流楊月如、穆湘瑤等來學校講演,對學生進行反清、強國興邦教育。學校每天安排體育課,以增強學生體質,還經常舉行各種遊戲、演算、講故事等活動,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在黃炎培主持下,川沙小學堂辦得很有特色,質量之高為江蘇之冠,成為全縣文化機關,培養的學生大都服務社會。如黃炎培的得意學生陸培亮,後來擔任川沙公立小學十年校長。

同一年,黃炎培又會同堂兄黃洪培在家中開辦女學,為川沙女子入學之首創。

捐款資助黃炎培辦學的楊斯盛原本是泥水匠出身,後來開辦上海近代第一家營造廠——楊瑞泰營造廠,因成功承包江海關新樓建築而聲譽日高,成為上海土木工會領袖。楊斯盛成名後,熱心社會公益事業,1905年,他為黃炎培辦學舉動所感動,深感“幼年失學,不獲讀書”與“鄉鄰子弟失學”之苦,決心將畢生積蓄捐獻辦學,全權委託黃炎培規劃學校的總體布局和負責聘請教職人員等各項籌備工作。黃炎培接受楊斯盛的委託,選址浦東六裡橋白蓮涇畔,購地40畝,籌辦浦東中學,並擔任首任校長。

1907年3月8日,浦東中學(今天的上海市浦東中學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高科西路1105號)正式開學。學校規模宏偉,布局合理,中間是千余座位的大禮堂,東西是匡字形的兩層教學大樓(包括教實驗室、宿舍與辦公室等)。禮堂前為運動場,備有各種運動器具。1908年5月楊斯盛逝世後,黃炎培把學校繼續擴大,增建教學樓、宿舍樓,擴大了運動場,校內設施新穎、齊全。各教室都配備了磨光玻璃黑板,還有物理,化學、生物各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備有電影放映機,各種電教設備、儀器設備、標本藥品一應俱全,還有繪畫,木工等專用教室。體育方面有晴雨操場、足球場、籃球場、壘球場、排球場、網球場、跑冰場以及乒乓房、彈子房、游泳池以及單雙杠、沙坑、擲鉛球區域、千秋架等。

在浦東中學創辦之初,黃炎培就十分注意聘請真才實學,富有經驗的各方學者擔任教師,同時重視校規校風培養。為使年輕人能嚴以律己,艱苦奮鬥,以擔負起救國的重任,黃炎培以“勤、樸、誠”為校訓,還專門為學校撰寫了校歌:“齊努力、齊努力,少年莫虛度。克己勤樸互助,燦爛校風樹。宏哉,我浦校,聲譽四遠播。你看那浦江滾滾,原草綠如波。落霞飛,夕陽紅,環境美如何!壯哉少年,努力奮鬥,前程萬裡路。”通過對校歌的反覆演唱,樹立學生奮發向上的良好風氣。

為增進學生健康,學校每周安排體育課3節。1907年農歷十月初五,浦東中學舉辦了第一屆校運動會,黃炎培自己撰寫了運動會會歌。運動會舉辦時規模空前,數千人圍觀,轟動一時。在浦東中學開辦第一年的9月,黃炎培帶領70名同學開展遠足,步行到松江、青浦,邊走邊唱,於遠足中磨煉意志。

浦東中學由於有黃炎培這樣的校長,加上一批優秀的教師和良好的教學設施,故教學質量之高,名聞遐邇,贏得了“北南開,南浦東”之美譽。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英才輩出,“左聯”五烈士中的胡也頻、殷夫,都是浦東中學的學生。革命家張聞天,文學家葉君健,物理學家王淦昌,翻譯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堅白,會計學習家潘序倫,歷史學家范文瀾、羅爾綱,電影導演謝晉,都曾就讀於浦東中學。

黃炎培的辦學實踐以及他和一批熱心教育人士的奔走呼號,使川沙以至整個浦東地區掀起了一股民眾辦學之風。1926年時,川沙全境公私立學校已達55所,在校學生4895名,與原先只有1所書院、9所義學的情況相比,情況大為改善,並且形成了川沙教育發展史上民辦先於公辦、民校多於公校的一大特色。

【開啟上海至川沙的鐵路】

1911年後,張謇在南通建設公路,推行長途汽車,上海周邊各地紛紛效仿。當時川沙和上海之間的交通十分落後,水上行的是手劃木船,陸上走的是獨輪小車,川沙至上海人員往返頻繁,每天有千餘人來往,然鄉間土路狹窄,交通很不方便。為改變這種落後狀況,黃炎培決心發起建築上海至川沙的鐵路。

上川鐵路慶寧寺站。 浦東文史 公眾號

1921年1月15日,黃炎培借城隍廟也是園商議組織浦東上川路築路事宜。19日,正式發起組建上川交通公司,發起人有張志鶴、顧家曾、凌宗耀、陸清澤、陸懋德等,計劃集股20萬元。1922年2月8日,築路工程開工。1925年10月,慶寧寺至龔家橋一段線路竣工通車,以福特生機車、黑油機車和油電車拖帶幾節客車行駛,沿線設慶寧寺、金家橋、新陸、邵家弄、曹家路、龔家路等6站。鐵路建成通車那天,浦東的老百姓扶老攜幼,擠到鐵路沿線觀看火車行駛之“西洋景”,慶祝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通車後每天乘坐者有上千人,許多生活在浦西的外國人也趁休息日結伴來浦東乘火車郊遊。

行駛中的上川小火車。 浦東文史 公眾號

第二年,上川公司又募集股金15萬元,修築龔家路至川沙的路段。1926年7月10日通車,增設大灣、小灣、暮紫橋、川沙站。同時上川公司與浦東半官方市政建設機構浦東塘工局議定,使其浦江輪渡與火車銜接,可售聯票。後公司又增股10萬元,自備小火輪,定班接送川沙以南祝橋、南匯、大團一帶的旅客,大大便利了浦東與浦西之間的來往。1931年火車機頭換上蒸汽機車。1934年5月,上川公司與川沙縣政府訂立租用川欽縣道合約,將上川鐵路向東延伸至小營房,至1936年3月,全長達35.35公里。

新中國成立前的《川沙縣志·交通卷》有這樣的記載:“自上川鐵路通行,遂成強有力之交通主乾,四鄉公路鄰區航運相繼而興。……一時私人築路建橋蔚成風氣。”鐵路開通極大地便利了浦東民眾的出行交通,也帶動了浦東經濟發展。鐵路建成後,浦東地區絲織業、抽紗業迅速發展,光川沙一地的抽紗公司就達130余家。因為上川鐵路便捷的運輸功能,一直運行到1975年,才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浦電路背後的浦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黃炎培在開辦新學和推進地方交通建設發展的同時,對涉及浦東地區民生諸事也不遺余力地予以關切,一件事是他參與浦東的電力事業建設。

1908年,黃炎培與其在南洋公學的校友童世亨等集資10萬銀圓,在張家浜靠近黃浦江邊的一塊土地上創辦了浦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浦東地區最早的供電機構。1921年1月1日,浦東電氣公司正式對外營業。起初,運行的發電機為120千瓦的煤氣機組,發電量只能供用戶上半夜照明用電,3個月後,張家浜發電所第二台120千瓦機組投入運行,兩個機組輪流發電,開始向用戶全夜供電。

此後,浦東電氣快速發展,至1936年,公司已成為有一定規模的經濟實體,收買和歸並了浦東地區10多家小型電氣公司和電燈廠,供電範圍從浦東沿黃浦江一帶擴大到上海、川沙、南匯、奉賢4縣,供電線路達400多公里,供電負荷達5000千瓦。在1936年浦東電氣公司的廣告信封上,醒目地印著“要開工廠,到浦東去”,理由之一即是“本公司供給電燈、電力、電熱”。1936年,童世亨測繪了一份《浦東電氣公司供電區域圖》,標明當時浦東電氣公司的供電,已覆蓋了浦東開發開放之初的全部範圍。浦東電氣的創建,對浦東早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新中國建立後,後人為了紀念這段歷史,特意將浦東電氣公司旁邊的馬路命名為“浦電路”。

1933年9月,浦東兩次遭受台風和暴雨襲擊,災民達1.2萬餘人。黃炎培聯合各縣組成“水災救濟會”,募得現金36萬元,以及折合18萬多元的物資,進行賑濟,並於當年修複四、五、六區的圩塘,恢復了工農業生產,安定了人民生活。

黃炎培注重聯合浦東同鄉的力量,促進家鄉建設。1933年,他為浦東同鄉會寫了三條口語:一、凡吾浦東人要團結得緊;二、凡吾浦東人要吃得來苦;三、凡吾浦東人要看準了跑頭向前跑得快。1936年11月21日,浦東同鄉會新大廈落成,黃炎培提出浦東人自勉語:一、我浦東人要不斷地求增進知識和能力;二、我浦東人要腳踏實地乾本分內事;三、我浦東人要放棄私見和私利,大家團結起來,為大眾服務,為國家服務,為人類服務;四、我浦東人要努力前進,發揮日新又新的精神。浦東同鄉會舉行會員大會,黃炎培多次發表演說,要同鄉注意普及教育,增加生產,為浦東地方服務,更要為國家和社會服務。

此外,黃炎培對改進浦東農村狀況多有建樹,如他直接參與組織建立高橋改進會,從“改進鄉村生活,興辦教育,掃除文盲,協同農工,運用手腦,發展生產”入手,向農村異塵餘生改革措施,在高橋地區興辦教育,開展衛生防疫,舉辦公益事業等,使高橋農村的改進工作搞得生氣勃勃,碩果累累。

如今,一個多世紀過去了,特別是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開發開放,浦東的各項事業和居民生活等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尋根溯源,人們仍忘不了當年黃炎培對浦東建設發展的先驅之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