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新研究:化學防曬霜四種成分安全性存疑


文/萬笑天

5月6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文章稱,在最大使用條件下,試驗所用防曬霜所含的阿伏苯宗、羥苯甲酮、奧克立林和依莰舒四種成分,被吸收進入人體血漿中的含量,均超過了美國FDA的標準。而這幾種成分還沒有足夠的研究數據表明其安全性,因此對其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在這項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指導支持的研究中,24名健康志願者,以2mg/cm2的量,將防曬霜塗抹在全身75%的皮膚上,每天四次,並持續塗抹四天。檢測結果表明,受測的四種防曬霜成分在血漿中的濃度均超過了0.5ng/ml。

防曬霜分為物理防曬霜與化學防曬霜,前者通過反射、散射紫外線來避免皮膚損傷,後者則靠吸收紫外線。物理防曬霜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鋅和二氧化鈦。化學防曬霜的主要成分正是實驗中的四種成分,阿伏苯宗、羥苯甲酮、奧克立林與依莰舒吸收紫外線,同時自身發生分解。

防曬霜主要是針對紫外線(UV),而根據波長的不同,紫外線分為UVB(290-320nm)、UVA2(320-340nm)、UVA1(340-400nm)。「氧化鋅這類物理防曬劑,幾乎可以覆蓋不同波長的紫外線。」南京鼓樓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包軍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而常見化學防曬劑有十種左右,不同的化學結構吸收不同波長的紫外線。一部分對應的是中波紫外線,一部分的是長波紫外線,為了提高防曬效果,很多防曬產品會選擇多種化學防曬劑成分混合搭配。

包軍說,從上述研究文章來說,物理防曬劑要更安全一些。「防曬指數比較高的,基本是物理防曬霜,如果它不從皮膚上脫落,是一直有作用的。化學防曬霜吸收紫外線會消耗,防曬指數不會太高。」

JAMA的這篇文章稱,防曬霜中的氧化鋅與二氧化鈦,通常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但包括上述四種成分在內的另外12種活性成分,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其安全有效。不過,研究者也表示,這並不表明個人應避免使用防曬霜。

成都中醫藥大學皮膚科副主任醫師董青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0.5ng/ml只是一個一般的標準,對於具體的化學成分,有多大的濃度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以及其臨床意義還不明確。他還表示,「這項試驗使用的是防曬霜的最大劑量,要遠超過日常的使用量,且樣本數量也非常小。這一結果更重要的是它的學術意義。」

因此,他建議眼下人們仍需要使用防曬霜來避免皮膚曬傷和預防皮膚癌。光曬、長期反覆暴曬等,都有可能導致皮膚表皮細胞的DNA發生變異,是一些皮膚癌非常重要的誘因。

董青生最後說,物理防曬霜不易被皮膚吸收,可以阻隔紫外線,塗抹在臉上會顯得發白,比較適合孕婦與兒童使用。一些羥苯甲酮含量高的化學防曬霜,則不會發白,但有比較高的概率會導致過敏性皮炎或接觸性皮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