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氣虛血虛,靠鍛煉可以讓身體變好嗎?


都說運動可以鍛煉身體,但是有人運動後不但沒有改善還出現虛弱疲憊甚至有的因出汗過多暈厥的現象,於是看了中醫,說是氣血虛導致的。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氣屬陽,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血屬陰,是氣的載體並給氣以充分的營養。正所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氣的存在依附於血的滋養。

?

我們常見的氣血不足有三種情況:

氣虛

常由體內生化不足、耗散太過導致。多見於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疲勞過度者,主要表現有精神倦怠,四肢無力,易眩暈、自汗、感冒等。

血虛

這是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可由失血過多、久病虛耗等導致。血虛者面色蒼白,唇、舌、指甲顏色暗淡,常表現為頭暈心悸、形體消瘦、雙目乾澀等。

氣血兩虛

一般氣虛者也會伴有血虛癥狀,多表現為神疲乏力、心悸多夢、面色淡白或萎黃。此外,氣血對經脈、筋肉、皮膚的濡養作用減弱,常見肢體麻木、肌膚乾燥、瘙癢等表現。

中醫認為,陰陽和諧,氣血健旺,經絡順暢,則百病不生。因此,養足氣血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運動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助於脾胃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促進身體代謝幫助血液運行,由於氣虛血虛的人本身有先天不足,我們不能只靠運動來補足,需要食補運動雙管齊下。

一調脾胃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中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之血」之說,認為血液是通過脾胃運化生成的,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療血證必須重視調理脾胃。

飲食調養可多吃南瓜、山藥、蓮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還可煎服「參芪術茶」:取黨參5克、黃芪5克、白朮3克、淮山藥3克、升麻3克,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沖飲至味淡,有補脾益氣、昇陽止瀉之效。

二養肝血

肝藏血,主疏泄,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

中醫認為「肝鬱則脾虛」,鬱悶暴怒的情緒會損傷肝、脾,導致氣血耗傷。此外,「人臥血歸肝」,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氣、熬夜,也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中醫認為「久視傷血」,坐在電腦前工作時,應當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耗傷氣血。

三食葯膳

補氣可食「四君子湯」,此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益氣健脾之效。取人蔘10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與羊肉燉食即可。補血可用「四物湯」,此方最早出自唐代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中醫養血的經典藥方。取白芍、當歸、熟地黃、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時,空腹熱服。

此外,用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何首烏、枸杞子、阿膠、丹參等中藥與補血的食材如紅棗、龍眼肉、山楂、菠菜、胡蘿蔔、黑木耳、黑芝麻、豬肝、豬血、烏雞、紅糖等一起,做成可口的葯膳,均有很好的調節內分泌、養血之效。

四遠寒邪

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會讓血液瘀滯,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極易導致關節病變、腸胃不適或誘發咳嗽

五運動

氣虛多半是胖子,應多運動很多人出現氣虛的情況主要就是由於日常鍛煉不夠所導致的。所以,想要改變這種氣虛體質,加強鍛煉是非常有必要的。運動能夠很好的令身體興奮,這樣不僅能夠很好的提高體質,精神也會更加的愉悅。

另一種氣虛體質者的體能偏低,運動應當適度,並且循序漸乏,過度運動會出現疲勞、汗出,甚至喘咳、眩暈。慢跑、散步、太極拳、氣功等緩和的運動比較適合氣虛體質者,這些傳統的運動方式可固腎氣、壯筋骨,逐漸改善體質狀態。

鍛煉時要採取低強度、多次數的運動方式,掌握運動時間,每次不宜過長,做到「形勞而不倦」,注重四肢柔韌性的訓練,如伸腰、壓腿等,注意呼吸深度和呼吸的均勻平穩,忌用猛力和做長久憋氣的動作。氣虛患者平日裡要多加註意,飲食和運動雙向合。

血虛的人一種是血淤引起的血虛,本身血不缺,是血液瘀滯導致血液不能滋潤臟腑也是導致血虛的原因,在運動時我們可以適當多做運動,因為運動可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同時血淤的人還伴有情緒抑鬱的傾向,血虛有很多瘦子,需要補足氣血的血虛,不建議強烈的運動量了,還是建議食補搭配輕緩運動不要多出汗,否則損傷津液陰虛更加厲害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