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研中心人士建議:引入監管沙盒模式應對金融科技創新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見習記者 吳小飛“金融科技對於跨區、跨界的金融服務如何實現有效金融監管?我認為第一就是坐實監管沙盒。”2019年2月20日,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舉辦的《亞洲金融科技的發展與監管》交流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作出上述倡議。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曾定義“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是一個“安全空間”,在這個安全空間內,金融科技企業可以測試其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行銷方式,而不用在相關活動碰到問題時立即受到監管規則的約束。即,監管者在保護消費者/投資者權益、嚴防風險外溢的前提下,通過主動合理地放寬監管規定,減少金融科技創新的規則障礙,鼓勵更多的創新方案積極主動地由想法變成現實,在此過程中,實現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的有效管控。

“監管沙盒的實質是某一個機構的某一個業務的創新,監管部門對這個創新的全過程進行監管,通過這種介入尋找風險點以及有效的控制風險的方法。” 張承惠說。

張承惠表示,對於所謂跨界和跨區的金融服務的監管,背後是創新和風控之間的關係。在金融科技大力發展的現實情況下,傳統監管模式呈現了不適應性。過去兩年一直強調對金融機構的功能監管,很大程度上市失靈的。究其原因,一來是在中國的互聯網背景下,跨區、 跨界的合作很多,功能監管很難掌握;另外就是剛性的政府職能所致。“現有的金融監管模式是低效的多層監管,監管機構增加了非常多的負擔。”

如何接解決前述問題,張承惠認為首先需要坐實監管沙盒。張承惠指出,監管部門層提及的,中國監管沙盒早已開始實施,即“開發區模式”。而真正的監管沙盒,恰恰要避免“開發區模式”。她進一步解釋道,開發區模式是圈定範圍,在範圍內所有的機構、企業都會享受開發區的優惠政策,這是有邊界限制的。但是金融科技的特點是跨區域的,開發區的模式與監管沙盒的跨區域特徵相悖。“中國要做金融監管沙盒,最大的困難就是僵硬的金融監管體制。”

此外,張承惠亦表示,中國金融監管仍需強化第三方的作用。“政府既然不能有效的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一些新的變化,可以借助其他的力量來完成。”比如借助大數據監控一些公司,只要有市場需求就會產生這樣的供給;再比如對消費者保護,“一行三會”的消費者保護是非常有限,或可成立一個獨立的消費者保護機構以有效的發揮第三方監督作用;再者就是行業協會的作用,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們需要更加有彈性的監管機制、領先的監管理念、靈活的監管方式。” 張承惠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