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台榮耀四川的晚會,主角是最美的他們

濃情九月,難忘老師

Teachers' Day

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為致敬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9月9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指導,四川廣播電視台和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最美教師 榮耀四川”主題活動在四川衛視播出。

“最美教師 榮耀四川”教師節主題活動以“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弘揚新時代尊師風尚”為主題,從“教學”、“教師”、“教育”三個維度,邀請了全省各級各類學校的10位最美教師代表和1個教學團隊從三尺講台走上舞台,講述教師生涯的酸甜苦辣、責任與榮光。

一個個溫暖的故事,展現了人民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品質,反映了教師工作“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情懷”。

9.10

在堅守中堅定,

他們展現了老師最珍貴的品格

1998年暑假,敘永縣摩尼鎮郭廟小學代課教師吳勇,和妻子商量好一起南下廣州打工。他每月44元的工資,再難以支撐起貧困的家庭。

夫妻倆鎖好家門,準備把家裡最值錢的“家當”——一台14英寸的黑白電視寄存在親戚家。

這時,吳勇班上的孩子們,不知道從哪裡得到他要走的消息,一齊找上門來,抱住他,哭泣著央求:“吳老師,你不走嘛,不要離開我們。”

看著眼前的學生,吳勇的心軟了,他選擇留下,一直堅持到今天。

在郭廟小學,吳勇是校長、也是少先隊輔導員、安全員,還是食堂夥計、泥水匠、水電工,堪稱“萬金油”。學校教室漏雨,他就自己搭梯子上房修繕;為了資助班上的貧困生,他花掉了3個月工資,只能找親戚借;他更一直刻苦鑽研教材教法,對學生因材施教,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學經驗,同行爭相借鑒。

回憶起過去的艱辛,吳勇的妻子淚如雨下

這就是教師吳勇,工作 28年,幫助了500多名貧困學生走出大山。在現場,吳勇的妻子回憶起曾經的艱辛,淚如雨下。現場觀眾也被吳老師的故事深深打動。但吳勇從來都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他說:“我教書雖然不是最好,但是我是用良心在教,我無愧於我的學生。”

老師的故事,打動現場觀眾

安嶽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文清華,30年來無怨無悔,執著於特教事業。“每個聾啞孩子心裡都有一扇門,而愛就是打開這扇門的鑰匙。”自1989 年主動申請調入安嶽縣特殊教育學校後,文清華用心、用愛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聾啞學生。如今,他們有的正在大學裡深造,有的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有人問她,教育聾啞學生是不是特別困難?她說不,只要學生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她就能讀懂孩子們的內心,她說真正的教育需要用心交流,“無聲世界,愛亦無聲。”

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老師杜愛虎,曾是一名支教志願者。2011年他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碩士畢業後,選擇在甘孜州一所海拔 4000 米的玉龍西村小學支教了4年半時間。

他不僅給當地孩子傳授知識,更帶孩子們遠赴北京、青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村民把他看成是“萬能人”,甚至村民的犛牛丟了,也來找他想辦法。

“因為支教,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老師的成就感、價值感、幸福感。這促使我在支教結束之後堅定地選擇繼續在教育行業深耕和發展自己。”去年8月,杜愛虎又代表嘉祥集團,帶隊前往小金支教3年。他說,希望自己可以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些許積極向善的影響。

9.10

在陪伴中破題,

用網絡改變更多學生的成長環境

新學期,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教師詹瑩又迎來了新一屆學生。她常說老師是孤獨的,失落感在學生畢業典禮上如河水泛濫,和學生一千多個日夜的相處,明明不捨,也要微笑著說,再見!一刹那,感覺自己“不會再愛” 了,可每每看到新生明亮的雙眼,一切都歸於釋然,“張開雙臂,擁抱又一個三年。”

教書20余年,從鄉村學校到城市名校,她陪伴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看他們從這裡飛到更高、更遠。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鄉村學生和偏遠山區學生也能享受到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詹瑩的學生更多了,也更忙了,她不但要負責自己學校班級的日常教學,還得照顧視頻遠端學生的情況。幾年下來,許多教育較為落後地區的學生補足了文化知識,縮短了與外界的差距,世界逐次展現在他們眼前。

詹瑩與遠端學校學生相擁

晚會現場,遠端的部分學生也來了,他們有的已經考上大學,有的正在上詹老師的課,他們都是第一次跳出螢幕近距離與詹老師相見。學生獻上鮮花,師生相擁。

在廣元市利州區的山裡,一些小規模學校抱團發展,利用網絡聯結起一座座孤島,改變了鄉村孩子受教育的環境,也讓老師們看到工作下去的價值和希望。而這一切的領路人,是利州區范家小學的校長張平原。

2014 年,張平原邀約區內 14 所村小,組建“聯盟”,成立了中國第一支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網絡教師隊伍,一舉破解鄉村學校藝體教師嚴重不足的難題。

同時,學校積極為留守學生營造家的氛圍,讓他們的成長得到更多“愛”。張平原提出建設“班家文化”,並跟家長宣傳:“教會孩子幸福地生活,比考大學更有意義。”

張平原認為,在小學階段,藝術、體育教育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更重要, “他們在小的時候沒有機會去唱歌、繪畫,以後便更無可能了。”學校重構課程,將課堂搬到校外,搬到大自然中去,貼近生活和家鄉。

“歡迎城裡學生來我們那裡上自然課。”張平原十分自信地說。

9.10

在傳承中創新,

用一絲不苟的精神要求自己

如今,四川的教師隊伍有110萬,教育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在每一次晨讀、每一次課間、每一次課堂上目光的相遇。

每天一絲不苟地備課、製作教案,認認真真整理好儀容,才能走上講台,四川大學思政課教師閻剛的教學習慣,三十多年來都沒有變過。他說:“對學生的要求,老師自己先做到,這樣才能引領學生解決人生之惑。”

言傳身教,老師的一絲不苟,傳遞給學生的是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到晚會現場的學生,時隔多年回憶起來,還是閻老師著正裝在課堂上挺拔的身軀。

開學了,成都石室中學80歲的退休教師朱澤蓀,仍然“退而不休”,不知疲倦地給學生講述石室兩千年的教育歷史,從石室精舍,到後蜀石經,再到石室校友苟清泉、李蔭遠……“石室精神就是尊師重教、教育就是我們的信仰,這樣的精神和信仰要代代相傳!”

石室中學教師團隊,薪火相傳,自覺將時代使命、國家需要與自身的創造相結合。年輕教師張麗媛接到通知,遠赴海外教授漢語,她義不容辭接受。在海外的課堂,她想到的是,如何教授我國優秀的文化,如何傳承石室精神,將前輩們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發揚光大。進一步梳理中,她發現,其實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石室中學就成為四川對外交流最早的一批學校。

新的時代賦予了傳承新的內涵。去年,一名外國網友的“實驗”讓世界為之震驚:在時速350公里的高鐵上立起一枚硬幣,在9分鐘的視頻中,列車飛馳,硬幣卻始終不倒。要讓我國高鐵達到這一世界領先技術,與一位老師分不開。從1981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學後,教授翟婉明一輩子都在與軌道交通打交道。在傳統的研究範式中,機車和軌道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很難解決列車提速以及提速後運行安全問題。他打破常規,主攻“車輛與軌道相互作用”這一交叉領域,成功解決了輪軌動態耦合建模等國際性難題,為中國鐵路的6次提速,提供安全保障的理論支撐。

學生給翟婉明獻花

他不僅在科研上獨樹一幟,讓中國高鐵揚名世界,更培養出了近百名研究生和博士生,這些學生,大都成為了我國軌道交通研究和建設的中堅力量。

今天,四川教育已經步入“由大到強”的發展階段,實現從“有學上” 到“上好學”,是我們在新時代的奮鬥目標。教師強,則教育強,希望每一位老師,都能被理解、被關愛、被尊重,在教育中收獲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留影打卡,祝所有老師節日快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