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科研究生,就是最沒存在感的一群人

知乎上有一個熱帖,“你的研究生導師是什麽樣的?”

在這些回答當中,有的同學大吐苦水,自己在研究生期間如何如何地辛苦做實驗、寫報告。

他們大多匿名,把這個帖子當作研究生樹洞,傾訴自己過去兩到三年的研究生心酸故事:

化學研究生講起自己跟著導師出國開研討會,如何被國外研究生碾壓的故事;某工科研究生講起自己與導師通宵改論文的故事;某算法工程師回憶起自己與導師在實驗室背對背等數據的故事……

大家的讀研生活枯燥而有挑戰性,跟著國內工科優秀團隊,還有可能拿到發明專利。

但看完回答你會發現,這些洋洋灑灑的訴苦小論文大多來自理工科學生,文科生寥寥無幾,即便有,也集中在與導師“表達”感恩的抒情故事上。

難道國內的文科研究生讀研就這麽輕鬆?

比如,寫寫詩、看看小說、寫篇論文水水就能畢業的那種?

“要多讀書,拚命讀的那種”

文科生讀研,還真的是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看書。

阿玉是廣州某211大學文藝學專業的畢業生,她回憶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她說每天就是待在圖書館翻報紙、做研究。

她讀的是三年製的學術碩士學位,研究生第一年,由文藝學教研室的老師們開設課程,帶學生們入門。她還記得,入學第一天,導師半開玩笑說,“你們現在是半隻腳踏入了學術圈。”

是的,研究生其實主要任務就是要做研究,本科論文開題報告上,有一句至今仍被許多老師拿來當笑話的一句話,“為學術界填補空白”,本科時,這是笑話,研究生,這是目標。

經過一年的專業知識訓練,研究生第二第三年,就是找選題、看文獻、寫論文。

找選題也是很花時間的。要將你所感興趣的研究對象作一個全面的了解,拿一本這一研究對象的“史”作為輔助資料,一點點挖掘,這是選題前最基本的操作。

但你也會遇到一種情況,看完所有資料之後,發現選題做不了,或者在開題答辯時,被老師們認為,不適宜做碩論題目,那麽選題就要被推翻,重新來過。

到研究生第二年選題答辯前,都是這樣一個過程的反覆實踐。

選題確定後,就是一邊寫論文,一邊推翻又重來,這樣的一個狀態會持續到研三論文答辯前。

這基本就是一個文科生最有可能的讀研生活。期間,根據導師的不同風格,同師門會有例行讀書會。阿玉回憶,她們是一周一次,一周一本書,作讀書報告、導師檢查讀書任務。

回顧讀研三年,確實會有社會中那些對文科生的刻板印象一樣,什麽都沒有學到,走出社會只有一篇五萬字的論文,研究對象還是一百年前的一個文學現象。

求職期間,她甚至都羞於拿出畢業論文,她害怕別人覺得她過於迂腐而學生氣。

這樣的困惑與迷茫並非阿玉獨有,她們畢業後,班級聚會時常會調侃自己,“一群大齡女理想主義者,渾渾噩噩的三年”。

阿蘇今年剛剛升作副教授,帶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研究生。他自己就是文科碩士、博士、博士後一路過來的。

如果按照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標準來講,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沒房沒車,甚至三十幾歲了,還不敢結婚。因為沒錢。

回憶自己過去將近十年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生涯,他非常認同帶自己入行的導師那句話:“做學生,就要多讀書。”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作為一名文科生,出到社會,不再讀書攝入知識了,這還是一名合格的文科生嗎?

“別急著去賺錢,先把書讀完。”

“他們文科生就是很閑”

在理科研究生眼中,文科生又是一種什麽樣的存在?

阿榮是一名工科類的研究生,他正在讀研二,他有個讀文科研究生的女朋友。他總是說,他們文科生就是很閑。

阿榮的研究方向是光學技術,他研究生三年就是學英語、看國外文獻、做實驗、等數據結果……

他朋友圈的主要內容也是在實驗室,天天穿白大褂,熬夜做實驗的內容,講很多別人看不懂的專有名詞。

他說,我是在朋友圈向我的導師匯報實驗進度,要讓他知道,“我每天都很努力”。

因為他並非是導師團隊中最優秀的學生,所以他沒有機會參與到導師拿的一個國家項目課題的核心研究,他只能做一些雜活,“我想自己去參加國內的一些比賽,拿獎項。”

他看到網上有些人稱呼自己的導師作老闆,他深有感觸,雖然他並不會當面叫老師作“老闆”,但從性質上看是真的像。

導師每周一都會開例會,然後根據自己的課題研究進度,給每個學生布置任務,每天晚上7點,還會有一次會議,學生要報告自己的一天完成情況。

阿榮剛讀研究生那會,效率比較低,經常熬夜到深夜,甚至周末都要“加班”。

同門的師兄師姐在導師的課題組一路做到畢業典禮的前一天,導師才肯放他們走。每個月,導師會從課題經費中給他們補貼,大概就幾百元。

相比理工科導師那種對學生的密集而又目標明確的任務要求,阿榮覺得文科生實在太輕鬆了。他說,他女朋友的導師,從來都不會管她,她閑到竟然可以“出去外面實習”。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阿榮整個假期都沒有休息過,因為讓他一直留校到八月底,只允許他放一個星期的假。

而他的文科研究生女朋友,卻有時間在暑假去了一趟國外旅遊。

不過,他也說到,正因為三年密集地做實驗做課題,導師會根據每個人的表現,幫著在一些研究所,解決學生的求職問題。

“我的師兄師姐,都找到了福利待遇很不錯的研究工作。”

自己不行,別拖全體文科生下水

日劇《逃跑雖可恥但有用》中,新垣結衣飾演的女主角是名校畢業的心理學碩士。畢業後,她立馬就失業了。

今年6月,麥可思研究院對15.2萬名2018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培養質量進行了跟蹤評價,發布了《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報告顯示,畢業生就業率最高的學科門類是工學(93.1%),其次是管理學(92.7%),最低的是法學(85.1%)。

難就業本身已經很慘了,好不容易就業了,薪酬待遇也是普遍比較低。

根據《報告》另一數據顯示,2018屆畢業生月收入最高的學科門類是工學(5485元),最低的是歷史學(4348元)。

文科上難就業,本來就已經是社會共識。就像是老一輩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所說,“出門在外,還是需要一門技術傍身”。

但縱觀文科生的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就不存在學“技術”這個內容。

文科生們接受的更多是虛無縹緲的理論教育,即便是最具有“技術性”的師范生教育,還僅僅是大三、大四兩年臨時抱佛腳地促成的技能。

社會總是嘲笑文科生們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麽工作……有這樣的吐槽其實很正常,因為老師根本沒教。

大學本科的教育尚且還會有實踐活動,而研究生的教育就是悶頭搞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不知道自己搞出來的研究有沒有價值都不知道,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沒有結果。

這樣一來,即便是擁有了研究生學歷,你的論文也無法為求職生涯打開另一扇門。

當你要不就失業、要不就底薪低待遇,在一個普遍追求“錢是最高成功綱領”的社會中,你就是一個失敗者,不管你肚子裡有多少的“貨”。

而失敗者是注定沒有存在感的,所以有人也說,文科研究生,可能就是最沒存在感、混得最水的一群人。

但其實,大多數普通的文科研究生們沒有抱怨、沒有抒情講故事,不代表他們就不努力,沒有故事可講。

相反,如果一味將自己“就業不順”、“低薪低待遇”的悲慘遭遇扔給自己的學科來背鍋,對認真勤懇的文科生來講,就真的太不公平了。

自己能力不行的人,請你可千萬別拖全體文科研究生下水。

【歡迎留言討論】

文科生讀研,真有那麽水嗎?

撰稿 | 涼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