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貴圈丨原著粉眼中的阿麗塔:卡梅隆如何打造2.5次元女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貴圈(id:entguiquan)

文/林品

在好萊塢的“三次元”電影與日本的“二次元”漫畫之間,始終橫亙著某種難以打通的“次元壁”。

從2009年由周潤發飾演龜仙人的“中美合拍片”《龍珠》,到2017年的由斯嘉麗·約翰遜Cos草雉素子的《攻殼機動隊》,再到好萊塢新貴Netflix製作發行的《死亡筆記》,好萊塢的日漫改編電影,無論是商業收益還是觀眾口碑方面,都與美漫改編電影相距甚遠。

“禦宅族”和“二次元愛好者”成了給影片打差評的急先鋒。那些痛斥《龍珠》“毀童年”、憤慨《攻殼機動隊》“糟蹋神作”的聲音,向我們清晰地印證著“次元壁”的堅固。

正在上映的《戰鬥天使:阿麗塔》,是好萊塢對日漫IP改編的最新嘗試,也是迄今為止最為用心的一次。

無論是項目發起人卡梅隆,還是毛遂自薦的導演羅德裡格斯,都對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原著《銃夢》懷抱著由衷的熱愛與尊重。他們不像當年的《龍珠》改編者那樣,一邊企圖從日本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動漫IP中榨取價值,一邊又對這部“元祖級”的燃系少年漫缺乏應有的尊重,將原著故事改得面目全非。

卡梅隆十多年前就獲得《銃夢》的電影改編權,卻沒有草率地展開跨媒介轉化,而是耐心地等到特效技術進展至又一個質變臨界點,才運用他親自開發的3D 2.0攝影系統,將這部心愛的“二次元漫畫”,轉化成一部以3D攝影機拍攝並用3D軟體製作的“原生3D電影”。

我們可以通過媒體披露的一些數據,一窺卡梅隆團隊的投入:在前期設定階段,卡梅隆以原著為依據,撰寫了1000多頁劄記;負責視效的維塔工作室,動用了3萬台電腦進行運算製作,花費了累計4.32億小時來進行場景渲染,製作出超過2600個極度精致的特效鏡頭——比當年的《阿凡達》還要多1000個。

成片不僅保留了原著前兩卷主線劇情的基本面貌,還以爐火純青的3D視效,在大銀幕上重現了原作漫畫用黑白線條勾勒出的許多精彩場景,甚至有不少鏡頭,就是直接以原作畫面作為關鍵幀的依據,幾乎完美地還原了漫畫當中的分鏡。

作為《銃夢》原著的讀者,當我看到依德醫生從垃圾堆中撿起阿麗塔的場景,看到雨果沿著懸空管道奮力攀向“天空之城”撒冷的背影,看到阿麗塔單手撐地,借助反作用力高高躍起,一拳擊穿格魯依什卡的眼睛時,我心中的“原著情懷”獲得精準的滿足。

當然,最能體現主創用心的,莫過於女主角阿麗塔的形象塑造——正是這個角色,命名並主導了這部電影。觀影過程中最吸引我的,也正是去觀察這位由真人表演與CG動畫相合成的獨特人物。

阿麗塔擁有一雙異於常人的大眼睛,這雙日漫風的巨目美瞳,具有豐富的情感表現力。在遍布全片的面部特寫中,可以直觀感受到她眼神中流露出的好奇與迷茫、欣悅與憤怒、堅毅與羞澀。

阿麗塔就像是一個從漫畫中走出的人物,但這位高度還原漫畫人設的美少女,卻毫無違和感地置身於真人角色之間。我們既可以從她與養父、戀人的互動中,體會到她情緒化的少女心與戀愛腦;也可以在那些華麗炫酷的追逐打鬥段落中,欣賞到這位人機合成的戰鬥天使,以無與倫比的動作流暢度,做出各種各樣超越肉身人類極限的動作。

如果說,漫畫名場面的3D化再現,讓我產生了一種“次元壁碎裂”的感覺;那麽,介乎真人與CG之間的阿麗塔,就更是令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建立在差異、對立之上的“二次元/三次元”分野,是否正在成為一組過時的概念?

在之前的那些好萊塢日漫改電影中,最易引起日漫愛好者不滿的一點,就是由西方白人演員來扮演那些孫悟空、草雉素子、夜神月等東方主角。即便請來斯嘉麗·約翰遜這樣顏值、演技皆在線的好萊塢頂級女星,也依然會招致許多素子真愛粉的強烈抵觸。他們心中的“二次元女神/男神”是如此獨特,沒有哪位“三次元演員”能夠真正地還原她/他的魅力。

在《阿麗塔》的攝製過程中,依然有一位飾演女主角的真人演員——羅莎·薩拉扎爾,但卡梅隆與維塔工作室卻另辟蹊徑地解決了上述難題。他們先是對羅莎進行全方位掃描,生成數字替身,繼而讓羅莎在與其他真人演員對戲,借助動作捕捉與表情捕捉技術,將她的表演數據同步輸出為數字替身的數位影像,又在後期製作的流程中,將其轉化為阿麗塔的CG形象,精細地修飾出這位擁有13.2萬根頭髮、50萬根面部絨毛、7000個機械零組件的賽博格角色。

由此,阿麗塔成為繼《魔戒》的咕嚕、《阿凡達》的納美人、《猩球崛起》的凱撒之後,維塔工作室出產的又一個標杆性的動捕角色。這位影史首個真人與CG結合的類人角色,為二次元角色的電影化開辟了一條前景廣闊的嶄新路徑。

可以說,《阿麗塔》的主創團隊精心地還原了《銃夢》的名場景甚至分鏡,精心地打造出突破次元壁的“2.5次元人物”。

但必須指出的是,《阿麗塔》以碾壓同行的工業水準與畫面完成度,還原了《銃夢》的外形,但依然會讓不少原著愛好者感到遺憾:它的劇作內容遺失了《銃夢》獨具魅力的神髓。

《阿麗塔》將原著中先行後續的幾個故事壓縮成同步開展的交叉敘事,這樣的改編方式的確讓劇情更為緊湊,卻也遺失了格魯依什卡、雨果等重要角色的身世線索。

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無論敵手還是愛人,都成為缺失內在動機的功能性角色;而阿麗塔空有一雙900萬像素的擬真虹膜,卻無法像木城雪戶手繪的少女加裡(原作中的女主角之名)那樣,在體認對方的情感、理解對方的動機之後,流出足以打動每一位觀眾的真摯淚水。

更進一步說,《阿麗塔》將原作中的瘋狂科學家諾瓦博士與主宰天空之城的人工智能合並為同一角色,這樣的改編方式讓人物矛盾變得明晰可辨,卻也對《銃夢》的核心要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簡化。

至少對我來說,諾瓦的角色塑造幾乎與女主角同等重要。他的瘋狂與加裡的野性相得益彰,超脫於既定的疆界,讓善惡、正邪、靈殼、人機等對立的概念失去解釋效力。但是,經過改編的《阿麗塔》卻更像是《銃夢》與《饑餓遊戲》的雜交,把一位無法定義的複雜角色塑造成反烏托邦敘事裡屢見不鮮的老大哥,同時也把曖昧多義的故事,歸並到二元對立的簡化框架之下。

毫無疑問,卡梅隆堪稱好萊塢這座“夢工廠”裡最傑出的匠人,但他依然有無法超越的限定。他在改編時引入的好萊塢敘事陳規,讓《銃夢》的故事變得更為大眾化、通俗化,卻也剔除了其中最令人驚豔的cult氣息。

他的團隊能夠運用不斷升級的視效技術,創造出遠比日漫更具感官衝擊力的視覺奇觀,但依然無法真正還原日漫裡既高燃又頹廢的美學氛圍。那是經濟泡沫將破未破的年代,《銃夢》描述了一個“星辰大海”的“太空歌劇”已然逝去、“相愛在終焉”的“世界系”潮流尚未到來的時代,營造出日式賽博朋克的獨特韻味。

正如木城雪戶在《銃夢》後記裡所闡釋的,“廢鐵鎮是所有價值觀毀滅後的世界,沒有所謂的傳統、神話、思想。……要認識現實,不被空虛與嘲笑控制,而能生存下去。這不是一種情結,而是一種意志的力量,也就是真正的保有個我的‘戰鬥’意識。”

好萊塢不斷升級的只是視效技術,卻始終無法觸及東方文化的精神內核。在這個意義上,次元壁已然碎裂,但次元壁又始終存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