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防微杜漸,防範新生兒病房集體感染髮生

今天,據網路爆料,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疑似出現嚴重的院內交叉感染,至少可以確定3名新生兒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死亡,眾多新生兒因感染被迫轉院,病情輕重不一。這一消息已得到院方官微回應,院方稱,對於新生兒的死亡深感惋惜和痛心,目前省、市、區健康部門已介入調查。

長期以來,國內醫院發生新生兒集體感染事件並非是第一次,為什麼新生兒集體感染事件屢有發生?這已經是醫學界共同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

新生兒感染是新生兒期重要疾病之一,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以及其他病原體感染。其中細菌是新生兒感染的重要病原體之一。另外,國外研究顯示,早產兒感染膿毒症、腦膜炎和泌尿系感染是足月新生兒的3-10倍。國內早產兒感染髮病率更高,是導致早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

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收治的主要是早產兒。很多早產兒早產的原因是宮內感染,而且,早產兒特異及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不成熟、住院時間長、各種侵入性操作多,容易發生院內感染。感染延長了患兒的住院時間,增加了患兒的住院費用,而且導致病死率及後遺症發生率增加。因此,新生兒感染的預防、識別和治療是新生兒病房和NICU的重要工作之一。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與成人不同,感染往往比較隱匿,臨床表現不典型,局部癥狀和體征不明顯,部分患兒難以明確具體的感染灶,臨床上只能診斷新生兒感染。另外,新生兒受分娩前、分娩時及分娩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且往往進展迅速,臨床危害嚴重,病死率及後遺症發生率高,因此給臨床醫生的識別和判定帶來很大的困難。

如何早期識別判定新生兒感染
1 高危因素的識別
每例住院的新生兒均需明確是否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
危險因素包括:產時母親發熱(體溫≥38℃)、母體無乳鏈球菌(GBS)定植、胎膜早破時間≥18小時、絨毛膜羊膜炎、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等。生後需要關注新生兒的胎齡和體重、是否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是否留置臍靜脈導管或PICC,以及腸道外營養的情況等。

2 臨床表現的識別
臨床表現包括全身表現和各系統表現。
全身表現:體溫不穩定(發熱或體溫不升),一般情況差(精神反應欠佳、少吃、少哭、少動),黃疸加重,灌注不良甚至低血壓等休克表現。
各系統表現包括臍周感染,硬腫症,呼吸急促、呼吸暫停、呼吸困難、紫紺、心動過速、腹脹、嘔吐、腹瀉、嗜睡、易激惹、驚厥、出血傾向、關節紅腫等。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臨床表現常不特異,病情進展迅速,局部癥狀體征不明顯。
因此,醫生和護士需密切觀察臨床表現才能早期識別新生兒感染。

3 新生兒感染相關輔助檢查
臨床發現可疑感染的徵象時需立即完善病原培養(細菌培養、病原菌抗原及DNA檢測)、血常規+白細胞分類+CRP,血清降鈣素原(PCT)或白介素-6等檢查。根據患兒情況必要時完善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而且需完善感染灶相關檢查,如尿常規、便常規、胸部或腹部X線、腹部超聲檢查等盡量明確感染灶。不除外真菌感染的患兒需要完善真菌培養,G試驗和GM試驗等。

4 感染時機的判斷
新生兒感染時機的判斷對於患兒是否為入住NICU後醫院感染至關重要。但是,由於引起感染的因素眾多,感染的表現隱匿,因此明確界定感染的時間非常困難。
目前國際上將新生兒膿毒症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多數國家定義生後7日內出現癥狀者為早髮型感染,7日及以後出現癥狀者為晚髮型感染,但亦有國家將時間界定為72小時而非7日。早髮型感染主要來源於宮內和產時的垂直傳播。垂直傳播引起新生兒細菌定植再演變為後期的感染,與醫務人員或環境中感染原接觸所致的水準傳播均可導致晚期感染。

綜上所述,新生兒感染的識別是新生兒病房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全體醫護人員應在做好預防的前提下,密切關注每一位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感染的高危因素和臨床表現,同時及時完善相關檢查以早期識別和判定新生兒感染,進一步保障患兒的安全。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