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開家公司發火箭是不是很酷?中國“太空人”做到了

民營火箭(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鄢銀嬋 攝)

民營商業航天的競爭愈演愈烈。

9月7日,由零壹太空自主研發的第二枚商用亞軌道火箭——OS-X1火箭暨“重慶兩江之星”在西北某國家發射場成功點火升空。兩天前的9月5日,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星際榮耀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枚代號為雙曲線1Z(以下簡稱SQX-1Z)的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

而在技術更加複雜的運載火箭領域,也有民營企業準備分一塊蛋糕。

而在此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從另一家商業航天火箭企業藍箭航天方面獲悉,其自主研發的“朱雀一號”運載火箭總裝完畢,擬於今年第四季度發射。

不到半年四枚探空火箭升空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近年來發展迅猛,湧現出一批以星際榮耀、藍箭太空、零壹太空為代表的年輕企業。

先是在今年4月5日,星際榮耀在海南發射了一枚飛行高度為108公里的亞軌道探空火箭;然後在5月17日,零壹太空在中國西北某地區完成一枚飛行高度為38公里的探空火箭發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消息的熱度還未降溫,民營企業們又爭相在國家發射場“搶第一”。僅僅三天時間,星際榮耀、零壹太空相繼在國家發射場發射自家研製的探空火箭。至此,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成功發射四枚探空火箭。

記者梳理發現,相較此前,這一輪發射不論是在技術水準上,亦或者商業化的程度上,都有了進一步深入

星際榮耀發射的SQX-1Z為一級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火箭彈體長度9.5米,彈體直徑1米;火箭最大飛行高度超過175千米,最大飛行速度1600米/秒,飛行時長超過450秒。此次發射共搭載了三顆立方星試驗載荷,是“一箭多星”商業發射。火箭進入亞軌道後將立方星依次釋放,隨後EREBUS-1完成降落傘著陸回收、CDGX-1完成相關數據傳輸及技術驗證。

OS-X1發射現場圖 (圖片來源:零壹太空方面提供)

零壹太空發射的OS-X1火箭對控制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OS-X1火箭在彈道設計方面需要滿足用戶試驗視窗的約束,在全程飛行過程中有若乾試驗視窗,每個試驗視窗都嚴格規定了飛行高度、馬赫數、攻角、持續時間等技術參數。根據發動機參數與起飛品質計算,OS-X1火箭已具備500km飛行高度的能力,但為滿足試驗視窗約束條件,本次OS-X1火箭飛行採用了壓低彈道方案,在起飛1.5秒後便進行大攻角轉彎動作。

零壹太空方面表示,OS-X1火箭暨“重慶兩江之星”是零壹太空OS-X系列的第二枚火箭。全箭總長10.2m,箭體直徑0.85m,起飛重量8.1t,起飛推力35t,為客戶載荷實現4.5馬赫的飛行速度。該火箭全程大氣層內飛行,最大飛行高度約35km,飛行時間200秒,飛行距離169km。

未來商業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

按照業界的共識,民營火箭發射分為兩種:

一為上述兩家企業發射的探空火箭,此類火箭主要用於在近地太空進行探測和科學試驗,其優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發射也比較方便,但是沒有載荷入軌的能力。

二是運載火箭,是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載工具。其主要用於將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太空站、太空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相比探空火箭,運載火箭的結構更加複雜。

如今,探空火箭賽道的企業們爭先起跑,誰將首先放飛運載火箭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記者從藍箭航天方面獲悉,其自主研發的“朱雀一號”運載火箭控制測量系統、動力系統、箭體結構系統、地面系統、末修姿控系統等分系統均已完成多項試驗驗證工作,首飛火箭完成總裝工作,已進入總體測試階段,即將奔赴發射場做發射前準備。主要面向微小衛星和立方星星座組網等商業發射市場。2018年四季度,該枚火箭計劃將央視的“未來號”衛星發射至SSO(太陽同步軌道),“朱雀一號”或將成為國內首個由民營企業發射的運載火箭

與此同時,也有其他的企業看到了運載火箭領域的機遇,據星際榮耀相關技術負責人透露,星際榮耀將於2019年上半年完成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SQX-1)的發射任務。

民營火箭(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鄢銀嬋 攝)

那麽,為何民營企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張嘉誠對記者表示,隨著《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民用太空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實施指南》等一系列政策的頒布,以國家力量為推動的商業航天基礎內容已逐步成型,對民營企業及投資機構也形成了強有力的指引作用,加快了我國商業航天全面發展的步伐。

對於技術層面的風向,張嘉誠向記者分析稱,相比國內商業航天市場發射服務及衛星製造等主要項目,發達國家已逐步開始在地面終端、遙感服務、數據分析、太空資源利用等細分領域方面的探索。隨著軍民融合的加速,國內商業航天市場將迎來更多核心技術的商業化,逐步推動企業商業模式成熟並降低研發成本。

不過,張嘉誠也提到,當前商業航天領域依舊面臨著技術授權難、資源分配不規範、產業鏈銜接困難等發展問題,因此,期待我國未來頒布更多的法律法規,包括對責任制度、安全內容、監管內容的明確規範,進一步助力相關產業的統籌協調,推動我國商業航天事業的全面發展。

記者|張虹蕾編輯|張海妮 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台申請並獲得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