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周新增2.5萬感染者,中國的新冠防線何去何從

新冠是由毒株、技術(檢測、疫苗、藥物)和醫療資源定義的:它們時刻變化,決定著感染和死亡,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毛細血管進行互動進而掌控著疫情的邊界。

奧密克戎從天津登陸之後,從口岸到內陸腹地,從大城市到鄉村,病毒迅速蔓延至本土28個省份,僅僅在過去的一周內,就造成了超過2.5萬人感染。

多次變異之後,和2年前造成3800多例死亡、讓人聞之色變的新冠病毒相比,奧密克戎的特性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德爾塔毒株流行以前為節點,新冠肺炎整體的病死率在2.2%,由於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被嚴重低估,多數流行病學家相信,當時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1%左右,仍然是流感的10倍。一種令人不寒而栗的算法是,1%乘以中國的人口基數。

此前中國的診療方案、防控策略都是基於這個對於病毒的認知而制定並施行的。

面對一無所知的病毒,中國邊摸索邊探路,形成了一套“封控+全員核酸”式的物理阻隔方案。

這套誕生於最迷茫時期的物理防線對於疫苗、藥物的依賴不高。過去兩年間,憑借著對這套方案修修補補,在武漢疫情之後和奧密克戎之前,中國本土新冠流行率極低,一年多裡幾乎沒有發生死亡病例。

德爾塔流行期是各種抗疫策略衝突最激烈的時期,各類疫苗、新冠特效藥、抗原檢測開始在各國的疫情防線上發揮作用,英國和新加坡等國借助這些不斷更新的技術開始慢慢放開管控。

等奧密克戎以“完美毒株”出現,並掀開一波“翻天覆地的新流行態勢”時,曾經不甚明朗的科學問題都在反覆驗證和實踐中有了清晰的答案:

它變得傳播能力極高,R0值——一種用於衡量病毒傳播力的數值——大於7,它的亞型毒株BA.2甚至達到8的水準,遠遠高於流感。

但致死率和重症率大幅降低,以無症和輕症為主,且不需治療即可康復,重症比例極低,各國的統計不一,死亡率在0.02%-0.06%之間,已低於流感。

中國官方口徑正在轉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披露,全國在院感染者總數約3萬,輕型和無症狀佔比達95%以上,重型和危重型的佔比不到0.1%。

包括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蔣榮猛、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等多位在新冠防治第一線的醫學專家在過去的一周裡都公開指出,新冠的死亡率已經比流感更低。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首席專家蔡衛平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採訪時也證實,從目前吉林通報的確診病例來看其病死率不到0.02%,已經低於流感。

在科學判斷上,科學界似乎達到了某種殊途同歸式的共識。

“已有研究不能完全覆蓋世界上所有地區、所有場景。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隨著人們通過接種疫苗、自然感染或兼而有之產生免疫力,新冠病毒對人類的威脅最終會慢慢消退,”病毒學家常榮山說。

於是,全球迎來了因地製宜的、密集而謹慎的戰略調整期。歐洲與亞洲國家的感染數字攀升與部分國家調整內外戰略不無關係。

在中國,先行動的是醫療界,在過去的一周裡,第九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發布,特效藥物和抗原檢測火線獲批、輕重症分管、出院標準放寬……

在武漢疫情以後的最慌亂時刻,以新的診療方案迅速頒布為標誌,醫療界為這個變得面目全非的病毒準備了新解法。

這版變化最大的新方案,確認了奧密克戎的科學特性,補足了兩年來積攢的技術工具包,釋放了醫療資源,重構了新冠的邊界。

不少人甚至將其解讀為防控放鬆的信號,但這恐怕是一個誤讀,因為診療是一個醫學問題,但防控是個社會問題。

尤其對於基層防控端而言,壓力驟然膨脹,各地層層加碼,篩檢和隔離以及懲罰強度更甚從前:

吉林市今天開始進入全域靜態管理,封控區人員禁止出戶,管控區人員禁止出單元;

儘管無從預測科學共識能否帶動防控轉向,但這是近兩年以來,中國新冠疫情防控的最大變局。要最終回答漫長冬夜與倒春寒之問,或許只能靜待奧密克戎、技術和醫療資源的新一波洗牌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新冠疫情的發展。

新方案解決了什麽難題?

增加抗原檢測、(無)輕症感染者不住院、放寬出院標準,納入特效藥……這套醞釀了兩個月的新方案,一口氣補足了過去兩年的功課,一位傳染病專家感歎,“新版方案是目前9版中最好的一版。我所反映的問題基本上都實現了”。

新方案最大的亮點,是對病例的分類收治,將佔比超95%的(無)輕症感染者,從定點醫院轉移到了其他集中隔離場所;以及根據目前對病毒的最新認識,降低了出院標準,並將出院後繼續進行14天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修改為“解除隔離管理或出院後繼續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

這兩點,相當於扭轉了醫療救治的重點,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發現和及時救治具有高危因素的感染者上,進而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武漢疫情期間,北京一家定點收治醫院的床護設置為:疑似患者收治病區1:0.6,確診患者收治病區1:0.7,危重患者收治病區1:4。

而對於傳播力幾乎比原始毒株強數十倍的奧密克戎,若按同樣的診療方案應對,除非當時全國支援的情形重現,否則中國大部分地區將無法為新冠感染者提供充足的醫療資源。

出院標準的調整則是為了在保證不發生新傳染的前提下盡快將康復者放出院。

鑒於奧密克戎來得快去得也快,新版方案為衡量“去得快”增加了一個更為靈活的出院指標,即“Ct值≥35”,“實踐研究證明,在恢復期的患者,Ct值≥35的時候,這意味著這樣一些患者已經不具有傳染性了”。

3月20日,吉林已有101名感染者出院進行居家隔離,在當日的發布會上,吉林省人民醫院院長助理、主任醫師王茂楠表示,“大多數輕型患者快速康復,通常在一周之內就能具備出院的條件”。

除了上面的兩條,新方案中,還增加了抗原檢測,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從而優化了病例的發現和報告程序;寫入了兩種特異性抗新冠藥物,進一步規範抗病毒治療。

在方案落地後,當大量無症或輕症感染者在隔離場所“七天走一圈”便可康復出院,中國便可調配出足夠的醫療資源,更靈活地應對不斷突破引起較大規模疫情的奧密克戎,甚至下一個變異株。

常榮山甚至提到,可通過對吉林省、上海市這樣2個不同地區的無症狀、輕症的自愈過程、隔離期平均轉陰時長、恢復情況等進行評估後,考慮對“無症或輕症”進行居家隔離管理,進一步降低對醫療資源的佔用和消耗。

與此相關的延伸討論激起了整個社會對新方案是不是意味著放鬆防控的聯想。

對此,一位了解新方案修訂過程的知情人士提醒,“新方案是要重新優化醫療資源,但影響範圍有限,它隻決定新冠的救治,即針對不同類型的感染者,怎麽治,在哪治,什麽時候出院。這與防控策略、放不放開沒有任何關係。對於新方案,有過度解讀的態勢”。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新版方案的頒布便是與近期感染者的急劇增長有關,“主要是病人太多了,定點醫院處理不了這麽多感染者,便將其轉移到其他地方隔離進行監測和管理,不是不隔離了,而是不在醫院了,節約醫療資源”。

儘管並不一定撬動防控方案的變革,但誰都不能否認的是,新版診療方案的發布,一次性對齊了與海外各國的科學差,為進一步的“從容調整”留足了發揮空間。

診療是醫學問題,防控是社會問題

時隔11個月,新一版新冠診療方案再次發布,醫學界過去的經驗與共識將轉化為實際操作,刷新了部分防疫措施,體現的是奧密克戎的低重症率、低死亡率的科學界共識。

但疫情,往往不僅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

診療是個醫學問題,而防控則是個社會問題,它需要綜合考慮在目前的狀況下,一個決策的醫學後果與整個社會的承受能力。

堅持了兩年多,付出了巨大代價的中國抗疫,其最終目的是希望整個國家,不以大規模死亡為代價來走過這場大瘟疫。

在兩個月內,人口750萬的香港新增死亡人數超過5100,但新加坡、台灣及中國本土地區新增死亡病例數量極少,這說明疫苗的接種效果、抗原快檢消化感染量以及對新冠流行地區的分級管理,會對新冠走勢起到決定作用。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向八點健聞分析,目前,歐美國家的新冠病死率高於我國,至少部分與疫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醫療資源擠兌有關,疫情高峰時不同程度出現了醫護人員與救治資源不足,使高危人群無法得到及時有效救治。

這意味著,“新冠奧密克戎毒株感染者死亡率”這個數字,會隨不同的社會治理效果而波動。

新的診療方案反映了醫學科學界新的的共識與行動,但面對抗疫形勢,僅僅考慮樂觀的臨床數據仍是不夠的。

救治一個新冠病人也許不是件難事,然而,如果患者數目到了一定程度,在整個社會佔據了一定比例,蜂擁而至的病人將對整個醫療系統造成的巨大衝擊,其結果便是發生醫療資源擠兌,導致死亡率驟升,而奧密克戎的高傳播力,使得醫療擠兌的風險無法忽略。

一位疫苗兼公衛專家向八點健聞提到了香港疫情的啟示:要重點關注免疫力低、接種率低且有基礎病的高危人群——老年人,至少為其爭取一定的窗口期。

雖然新版的新冠診療方案已頒布,但新版的防控方案尚未頒布,前者一般由國家衛健委發布,體現醫學界的共識,後者則一般由國務院新冠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制定,需通盤考慮該傳染性疾病的社會效應。

一位接近國家衛健委新冠專家組的人士告訴八點健聞,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發布間隔時間不會太長。他透露,防控方案將會細化具體的防控措施,如無症狀患者、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的管理,社區防控政策等,“但和前一版相比不會有大的變動”。

他認為,診療方案能解決的問題有限,關鍵還是要關注一兩周後防控方案的變動,“比如說,入境人員怎麽管控?是不是仍要21天或28天?接下來,密接怎麽管、次密接還要不要管?出現病例時,整個小區要不要封控?”

“我認為入境隔離沒必要隔離21天了,如果沒有變化,那還是跟原來一樣”,這位專家補充道。

我們的防控拚圖還差哪一塊?

在過去的一周裡,日增幾百到數千的新冠感染者成了現實,專家們所擔憂的因短期內出現大量病例,給醫療系統造成巨大壓力,乃至導致醫療資源擠兌的情況,也幾乎看到了苗頭。

當前這種自2020武漢清零後從未有過的嚴峻的新冠流行態勢,暴露出抗疫防線的薄弱之處。中國目前的疫情防控拚圖還缺少哪一塊,也許正是當今我們最需要總結的經驗和教訓?

疫情總會過去,嚴防死守的防控手段總有一天會退出,但目前卻不一定是好的時機——藥物與疫苗方面,我們尚需努力

在第九版診療方案中,輝瑞公司的新冠病毒治療藥物Paxlovid開始被納入抗病毒治療。

幾乎在同一時間,2.12萬盒進口抗新冠病毒藥物Paxlovid,經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海關驗放後,辦結全部進口通關手續,運往全國抗疫一線。

王廣發告訴八點健聞,“Paxlovid可對疾病進展降低病死率有一定作用,具有重症風險高或者死亡風險高的病人應該早用。如果所有的病人都用的話,大概資源也不夠,對該藥物的儲備的問題也要及早考慮”。

藥物之外,另一個與新冠死亡率密切相關的因素或許更為關鍵——疫苗。

3月1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隨著時間的推移,疫苗的保護效果在下降,尤其是病毒變異出現了免疫逃逸的現象。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此前曾發表文章,“我們內功練得還不夠,人群免疫系數也就是免疫覆蓋還存在空白,已經打了疫苗的人的抗體已經大幅度減退,第三針加強針還沒有很充分搞好,另外一些高危人群的接種率還比較低,特別是老年人。”

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種率對於降低新冠死亡率的重要性,從香港疫情的經驗中可見一斑。

第五波疫情以來,香港60歲以上人群感染死亡人數佔所有感染死亡人數的95%;

同樣是有著高感染人數的亞洲城市,新加坡卻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況。新加坡的累計感染人數已經破百萬大關,但累計死亡人數僅1194人。

究其原因,是新加坡疫苗接種工作的高完成度。截至2022年3月16日,新加坡已有92%的人口完成了疫苗接種,至今,新加坡仍是世界上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而香港的老人,60-69歲、70-79歲、80歲以上人群,全程疫苗接種率僅為15%、14%、9%。第五波疫情所有老年人死亡病例中,沒完成疫苗接種的佔了89%。

這意味著,中國內地如果要補齊疫情防控的拚圖,為高齡老年人提供足夠並且有效的疫苗保護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3月1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還有5200萬60歲以上的老年人沒有完成全程接種。更重要的是,老年未完成接種的人群中,佔比例最大的為80歲以上老年人——80歲以上完成全程接種的老年人數量僅為50.7%。

3月18日,吉林省報告了兩例死亡病例,死者年齡分別為65歲和87歲,雖然他們並非直接死於新冠肺炎,而是相關基礎疾病。

至少目前看來,能否打贏對奧密克戎的這一仗,接種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接種率是一個關鍵因素。

上述疫苗兼公衛專家告訴八點健聞:要實現減少重症及死亡病例,在疫苗方面,“提升疫苗技術,針對新的毒株注射新的疫苗,加強疫苗接種率”,三者缺一不可。

於煥煥、韋曉寧、嚴雨程、陳鑫|撰稿

李珊珊、徐卓君|責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責任自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