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探班《中國新說唱》審片會:劇情式真人秀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 | 江婧怡 張友發

採訪 | 張一童

編輯 | 申學舟

上周《中國新說唱》更新,又停在最揪心的地方結束。

大傻和Capper高吼著“廬山升龍霸”,獲得製作人的4 PASS成功晉級,此前和大傻有beef的楊和蘇緊接著被安排上場,歌還沒唱、合作賽的搭檔沒有公開,只是留下一句狠話:“我們都不是那種特別會喊話的人,但是我們也會生氣。”

節目裡滿溢的火藥味也感染到了螢幕另一端,彈幕裡哀嚎著“惡魔剪輯上線”、“給剪輯寄刀片”,電視劇般的跌宕走向和懸念設置使這檔延續了三年的網綜如今依舊充滿話題點。“第一年大家是看新奇,沒見過,第二年是想看這節目還可以再怎樣,到第三年呢?”愛奇藝高級副總裁、《中國新說唱》總製片人陳偉說。

2017年,陳偉的團隊以2億元的投入打造的《中國有嘻哈》成為那年夏天的爆款,也開啟了超級網綜的時代。沿襲《中國有嘻哈》劇情式真人秀的製作方法,愛奇藝又先後製作了《熱血街舞團》、《機器人爭霸》、《中國新說唱》等高熱度網綜。

事實上,陳偉是國內少有的既有內容能力,又有資源整合能力,對市場趨勢判斷也極為敏銳的總製片級的綜藝人。在《中國新說唱》上線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受邀參與了節目第三期的審片環節,試圖從幕後剪輯這一截面去還原,這檔已經做到第三季的劇情式真人秀是怎樣煉成的。

01 | 劇情式真人秀拚的是手藝

頂著前兩季的光環,《中國新說唱》在今年夏天再次下場競技。但與兩年前不同的是,如今綜藝市場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節目的壓力不再來自於同類型的音樂類網綜的競爭,而是來自更多維度娛樂產品對用戶時間的爭奪,也因此,《中國新說唱》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從眾多的娛樂方式中爭取用戶的娛樂時間。

“我並不想要,也不可能去秒殺別人。”陳偉認為,不論是長視頻、短視頻,還是其它娛樂產品,可以滿足用戶娛樂需求的產品正變得越來越多,“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用高品質的內容,讓用戶願意在一天有限的時間裡,盡量多地分配時間在我們的產品上。”

這要求綜藝節目在製作上更加極致,其中後期剪輯是關鍵環節之一。

自2017年《中國有嘻哈》首創劇情式真人秀以來,愛奇藝在《熱血街舞團》、《機器人爭霸》等內容上都采取了這一方法,且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與此同時,不少國內綜藝也都開始在拍攝和剪輯時或多或少地使用這一方法。

在劇情式真人秀的框架下,要求綜藝節目能夠在拍攝環節積累海量素材,在剪輯環節將素材故事相對自然地串聯成自帶劇情線的真人秀。因此,團隊需要在前期的規則制定、流程設計,以及後期剪輯等環節下很大功夫。

劇情式真人秀與傳統的表演類綜藝的一大區別是,傳統表演類綜藝有主持人或者旁白可以對流程進行把控,但劇情式真人秀必須通過對現場發生的事的編排和剪輯,讓它們自然而然地銜接,成為一個具備劇情線的內容。

《三聲》在參與的第三集審片會上看到,60秒的1v1 環節從往季規整的舞台搬到了更為街頭的野球場,且加入了挑戰的設置。這都為故事的發生和延展做出了鋪墊。比如,在1v1環節開場時,出於把控節目流程、推動現場拍攝有序進行的考慮,總導演車澈會說諸如“下面有請選手入場”這樣的串詞,但在後期剪輯中,陳偉傾向於弱化這些cue流程的部分。

“劇情式真人秀的所有故事都是自然發生的、自成邏輯的,而不是通過cue流程來實現的。”為了超越按流程推進的線性邏輯,向更深層、更具故事性的邏輯挖掘,陳偉及其團隊在審片過程中,苛求每一個鏡頭的選擇和編排,並在剪輯過程中思考:“切這個鏡頭有原因嗎?有意義嗎?很特別嗎?”在陳偉看來,劇情式真人秀的剪輯中,一大準則就是鏡頭的使用能否推動氛圍更極致的呈現。

另一個與傳統表演綜藝的區別則在於,以往“選手錶演+製作人評價”的流程模式不再適用。在功夫胖與楊和蘇對決的粗剪版本中,鏡頭更多地給到了吳亦凡、潘瑋柏等製作人身上,但陳偉卻指出希望減少這類鏡頭的使用。

“製作人的特寫除非與接下來或之前的劇情有關聯,或者選手與製作人之間本身關係是有特殊性的,否則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反應鏡頭。”陳偉解釋說,野球場是一個極具街頭氛圍的場景,在這個環境下,場上所有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從鏡頭處理上應該抹去製作人特殊的身份,讓他們盡可能地融入到選手中去。“給特寫要有理由,而不是隨便給,那就會破壞我的感知。”

在最終播出的節目中,更多的鏡頭切給了功夫胖、楊和蘇、與選手有關聯的rapper。剪輯上更多融入選手的現場反應,製作人的出場更多囊括在遠景和全景鏡頭中,特寫總共不過10個。節目組以最符合年輕人街頭文化的剪輯方式,營造一種更接近街頭battle的氛圍,這種熱烈的氣氛也使觀眾從遙遠的觀看、觀賞者變成參與其中的圍觀者,心理距離上與比賽現場更近了。

陳偉曾以做菜類比綜藝節目的再加工,希望後期環節成為節目的核心價值之一,為節目創造賽製設計和比賽結果之外的看點,以強劇情吸引觀眾。很大程度上,這也是陳偉及其團隊以及《中國新說唱》的底氣所在。

“我沒有壟斷這個食材,我拚的是我的做菜手藝。你來吃我這道菜是因為我燒得好,並不是說你在別的市場上買不到這個菜的食材,你只是買不到這道菜。”

02 | “一切都要靠我們一點點去拿捏”

第三期福克斯出場的時候,潘瑋柏評價他“好像周星馳電影裡面的人物”。

一身豹紋襯衫、寬牛仔褲搭灰綠色西裝,打扮得不像個rapper,實力深淺也捉摸不透,但福克斯一開口,卻以5:0的成績淘汰了上海說唱的代表人物KDAZY俞天時。這一伏筆甚至可以追溯到海選時福克斯被製作人吐槽的藍色“塑料”風衣。

福克斯的突圍得益於劇情式剪輯欲揚先抑的刻畫方式,在前期強調其遊移於說唱主流的一面,圍繞他設下的懸念在比賽中揭開謎底,反襯出福克斯獲勝的“意外”——青銅變王者的反差劇情一下子把福克斯推向台前,由前兩期的默默無聞小角色,一舉衝上說唱紅榜第三名。

雖然在剪輯設置上有所側重,但福克斯本人從性格到行為方式,都並非節目組有意為之。“福克斯在說唱圈是有名有姓的rapper,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有多厲害,包括製作人也不知道,他們也是通過這場比賽才對福克斯有了改觀。”陳偉解釋說,節目組只是做了前期的鋪墊、後期現場氛圍的烘托,“這些都是事實,我們只是用了講故事的方式,把這個點渲染出來而已。”

Kafe.Hu和西米的60秒對決也運用了先抑後揚的剪輯手法。《三聲》在審片會上看到,拍攝時,是製作人先選擇了Kafe.Hu,然後他在選擇了西米作為對手,因此Kafe.Hu的表演在西米之前。但由於節目此前的內容對Kafe.Hu這一人物已經做了較強的渲染,陳偉建議剪輯進行順序調整,讓西米先表演,將製作人渲染Kafe.Hu的部分放到了後面,把故事反著講,以調整敘事的節奏感。

除此之外,氛圍的烘托還體現在更多的層面,其中,現場觀眾、其他選手的反映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以往對表演類綜藝的剪輯中,後期經常會從其他場次或同場次其他時間點去找觀眾感動、愉悅、驚訝等反應鏡頭,2017年甚至有過關於綜藝使用職業觀眾的話題討論。但活躍於綜藝製作一線十餘年的陳偉很早就明白,這招對現在的觀眾已經不起作用了。

無論是在60秒1V1 battle的野球場,還是合作賽的等待室,聚集在一起的rapper們都會對比賽的進程做出很多真實反應。在審片時,陳偉也對剪輯團隊強調,現場的反應鏡頭應該從“同一時空”去尋找。第四期PM小醜和守衛臨時加賽的freestyle比拚甚至把賽程全權交到了選手手中,用分貝決定勝負,足夠地下的比拚方式也帶來了現場足夠炸的氣氛。

這種方式的實現得益於《中國新說唱》龐大的素材量。早在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時,陳偉就曾表示節目素材的使用比例約為1400:1到2500:1。在這樣海量素材的前提下,剪輯團隊無需瞎編和套路,他們只是需要從中尋找最好看、最極致的那個鏡頭。

Real,既是《新說唱》對說唱精神的理解和還原,也是劇情式真人秀剪輯的基石。在陳偉看來,創作真人秀的核心不是劇本和人設,而是能否將真人秀的氛圍營造到極致。“在這個氛圍裡邊,人就能夠把他的性格、行為發揮到極致,當他的性格和行為發揮到極致,只要後期不蠢,就能夠把這個還原在後期的作品裡面,還原到他該有的那個樣子。”

從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到2018年的《熱血街舞團》,再到今夏的《中國新說唱》,愛奇藝已經在劇情式真人秀這一領域有了相對成功的探索和成熟的經驗。與此同時,陳偉和團隊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把握真人秀劇情化的balance,其中包括劇情的量如何把握,選秀正確如何烘托,賽製如何設計等。

“我們創建出一種製作工藝,並不表示我們在創建出它的第一天,就對它掌握得如火純青。做中餐講食鹽少許、味精若乾,這一切都要靠我們一點點去拿捏。”陳偉說。

以下是與陳偉對話的部分內容,經《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整理:

第三年的創新壓力

媒體:這一季最大的製作壓力來自哪裡?市場環境還是內容機制?

陳偉:都不是,更大的競爭壓力並不來自於同題材綜藝,而是對用戶娛樂需求的時長分配的爭奪。用戶的娛樂時間在增長,可以滿足娛樂需求的產品也越來越多。我們需要用高品質內容抓住用戶的心,讓大家把有限的娛樂時間盡量多分配在節目上。

媒體:現在一檔綜藝,一個特別的片段用戶大概率會通過微博來觀看,這種情況對平台綜藝的製作方法,還有未來的內容形式上有什麽影響?

陳偉:我們今年對中國新說唱市場推廣過程,就是對剛才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在社交平台和短視頻平台放出大量內容,節目海選現場選手拍的視頻一直在擴散傳播。

大家有這種需求,堵是堵不住的。節目組需要做的是大面積劇透的情形下,讓劇透對節目產生更大的正向幫助。方法很簡單,就是提高節目的完整性和用戶對內容的強粘性。用戶看完短視頻劇透之後,仍很想知道正片會呈現什麽內容。

我們的自信來自於劇集式真人秀的製作模式,越強的劇情,越不怕被劇透,當節目的再加工成為核心價值時,就不怕劇透。

媒體:今年好像沒有真正大爆的綜藝,是大眾這個爆點已經越來越不重要了,還是製作者無法掌握大眾的爆點,新說唱是怎麽定義核心閱聽人的?

陳偉:小即是大。小眾文化可以有加引號的優越感。年輕人要的是與眾不同,喜歡說唱時,在人群當中是不同的。當所有人都喜歡說唱的時候,我就要去找不一樣的東西。

就這種需求來講,所謂的小眾需求在年輕當中的需求其實是大。我建議不要將圈層和大眾的對立起來,在這個時代其實圈層即大眾,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眾,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就是圈層和圈層。

媒體:你怎麽看待綜藝在圈層和大眾之間的平衡?

陳偉:當圈層人人都叫好的時候,你就出不了圈。我們就是一直被罵,不是被大眾罵,是被圈層罵,然後罵著罵著聲音小下去的,因為圈層發現它變得大眾化,然後一大部分人的生活創作環境發生巨大的改變,大眾化壓力下作品的提高變成最本質的需求,因為這不再是一個小圈層的問題。

媒體:劇情式真人秀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方法之一,除了《新說唱》系列,在愛奇藝的其他節目中也有很多使用。但不是每一個節目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播出效果,比如《熱血街舞團》就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內部如何複盤這個項目?在方法論上怎樣調整和平衡?

陳偉:其實這有點像做菜。中餐的食譜沒有定量,常常是“食鹽少許,味精若乾”,中間需要一點點去拿捏。我們創建了一種製作工藝,但是並不表示我們在創建的第一天就已經掌握得爐火純青。

《熱血街舞團》的實際問題可能不在於劇情量的多少出了問題,真正的問題出在我決定用團作為才藝表演的載體,但是劇情往往是個人個體命運的線性表達,這兩者其實是相對割裂的。

但這裡確實有balance,無論是在大的邏輯上還是在具體劇情的使用上,它的核心我們叫它“選秀的正確”,就是大家最終是為了看什麽,其實就是我不知道你,然後發現你很厲害。劇情不能概括一個人在才藝上的厲害,但是劇情可以烘托,比如說爆音的東西非常好,但是如果沒有小鴨哥的襯托,大家可能就不會覺得爆音很厲害。

所以劇情式真人秀一定是對的,但是問題在於劇情的量的多少。越是大家熟悉的題材,劇情的量應該是越少的。越是大家不熟悉的題材,劇情的量應該適當性的增加,去幫助大家理解。相比街舞,對於觀眾而言,說唱的標準更難理解,所以需要用劇情去幫助理解,烘托出誰好誰壞。

「新說唱」如何改變說唱

媒體:當節目做到第三年,為說唱文化帶來了哪些改變?

陳偉:以前說唱音樂在一部分年輕人中流行,另外一部分年輕人喜歡說唱文化帶動的潮流文化,但是相互不了解。在《中國新說唱》這三年的帶動下,大家開始把說唱和潮流文化聯繫起來,知道自己喜歡的潮牌是基於說唱文化基因。

我們節目和平台80%的用戶是年輕人,我們挖掘他們喜好背後承載的文化,在長視頻節目、線下和IP衍生等方面,深度地跟他們互動,無形中推動了說唱文化的進步。

媒體:這種進步如何體現?

陳偉:用戶期待每年都在上升,對選手的要求也在提高,不單單是技巧,還有個人風格和音樂性,這會讓這個文化更加扎實。

以前知道說唱的人少,rapper玩點什麽大家都覺得新鮮。現在大家能分辨什麽是真正有品質的beat,希望在平台上看到更好的作品,這對文化是一種反向要求,要求所有圍繞著文化的創作要素都得進步。

媒體:當用戶對說唱文化反向的塑造發生時,平台扮演的角色是什麽?

陳偉:我們給這些rapper開訓練營,包括beat創作、音樂製作、舞台演出、心理的訓練和公眾宣傳的訓練。讓rapper在社交平台,通過自己和作品來推廣說唱文化。

中國說唱起步晚,一直在小範圍的發展。當我們把它推到一個主流層面的時候,需要造血功能跟得上。中國缺的不是好rapper,而好producer。我們做刺蝟兄弟,找好的producer來,讓歌手的技巧承載在更高水準的製作上。

這些行為不是最開始就完全規劃好的,是發現需求越來越多時候才開始著手。我們承擔該承擔的責任。之前有些媒體片面理解車澈的一句話:“我不對說唱文化負責”。其實要表達的意思是,這個責任我們沒有能力全負,但我們盡其所能。

媒體:你覺得現在國內的rapper人才足夠?

陳偉:夠,第三集或者第四集你會看到很多黑馬出來。有些說唱隻玩了一年,也能讓知名rapper感到壓力。這回一千人的海選,真的屬於原本說唱圈的知名rapper也就十分之一。

說唱本身就有肥沃的土壤,它是年輕人喜歡的文化形式,就算不推廣,他們也喜歡這個東西,水準也不低。現在我們堅持了三年,讓《中國新說唱》變成主要的舞台。第一年做需要通過廠牌,現在振臂一呼,熱愛說唱的都來了。

媒體:很多人都是從地下走到台前,是否會有偶像化的趨勢?

陳偉:都有。百花齊放才最好看,我做大眾傳播,不喜歡圈層各自圈地自萌,那個很狹隘。我希望有意思的東西根據特長融合起來。

“讓年輕人變成年輕人”

媒體:這一季回到更街頭的狀態,是因為劇情促成的還是別的考量?

陳偉:它們自然發生,剛好被記錄下來。還原真實是真人秀應該做的,我們要遵循影視創作理論,該有的衝突要有的,沒有衝突就是一碗白開水。

但衝突要集中在節目本身該承載的才藝上。我覺得你的才藝不夠硬,所以1V1battle見,這是一種良性的競爭。監管部門不是不允許戲劇衝突,只是戲劇衝突不應該是人身攻擊,音樂比賽衝突集中在比賽層面,沒有問題。

媒體:節目一直強調說唱的原生文化性,今年的環境下強調這個是安全的嗎?

陳偉:我們已經不是第一年做這個題材,獵奇性已經沒那麽重要。節目展現的是對年輕人有個性的表達,這很正常。年輕人如果都很中庸,就不是年輕人了。

我一直很認可一句話,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來回饋群眾。對應到青年題材,就是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藝表達方式來回饋年輕人。他們內心呼喚的東西就是這樣直接、個性的表達,不中庸不圓潤。

媒體:對於現在綜藝節目的創作,應該如何平衡價值導向和節目的觀看性?

陳偉:創作環境要求創作者不要走偏,只要沒走偏,任何題材都可以做。說唱文化早期發展的時候,大家可能有偏見,我們的任務是讓大家消除這種偏見。

我們沒有避諱任何的東西,而是讓年輕人變成年輕人。年輕氣盛是年輕人的特質,我們製作人可以給到他們人生經驗,有beef通過作品解決。所謂的導向不是喊口號,而是通過作品言傳身教地告訴年輕閱聽人。

一切都應該生動而不枯燥。堅持核心價值觀也是一樣,應該是生動地堅持。

媒體:從第一集看到很多熟悉的選手,新的選手都在哪幾集?

陳偉:每集都會有很多,我不可能在第一集讓所有主要人物出場。有些人的出場意味著新舊交替,一個新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和有實力的rapper一場對決,就奠定了青年少俠呼之欲出的劇情。我們的場地新人很多,他們有一種心理,乾翻一個老英雄就是一戰成名,所以他們專挑有名氣的OG來battle。

媒體:回到作品,上一季有些歌沒有唱是害怕大眾不理解,這一季的標杆還是和上一季一樣嗎?

陳偉:這一季對作品的品質要求會更高,其他還是根據用戶需求走,用戶需求會變更高。對於作品,我希望能多樣性,跟著用戶的需求走,最終達到淺顯易懂,因為要大眾化。

比如楊和蘇,你們一聽就明白他比以前進步很多。我們看了兩年節目,對說唱的好和不好有自己的標準。這個標準下,我們知道他在進步,如果是2017年,觀眾看節目不會知道他的水準好還是壞。

媒體:此前有說過今年要更real,你覺得今年的節目和去年比real在哪裡?

陳偉:real還原到這個節目,就是本該呈現出那個樣。年輕、張揚、有態度,這個特別直接的、年輕的方式。

real是真實,不是衝突。diss是吐槽,但要槽之有理。我們有自信也有這個能力,既保證文化的年輕態,又保證三觀。我們這一代創作者的責任不是迎合,而是引領,把還處在混沌狀態當中事物的閃光的東西拎出來。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