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次,BBC替你找到了長胖的元凶!看完難以相信……

這 是 場 庫 的 第2251部 每 日 一 片

今年的氣象冷得猝不及防,仿佛一夜入秋。回想夏天之前信誓旦旦立下的“不減十斤不XX”的Flag,現在只剩下羞愧和後悔……下面這個“被甜甜圈支配”的程序員,根本就是我本人的真實寫照嘛

原本專心工作的史蒂芬,卻被一隻惱人的甜甜圈幾次三番打擾,逼他“吃掉自己”,最後甚至直接跳到他的嘴裡!

更恐怖的是,不遠處有一支甜甜圈大軍正在襲來……

食物主動投懷送抱,這誰頂得住啊?

沒錯,當我要減肥時,總感覺全世界都在阻攔我:奶茶新品折扣價,還能免費加料;快餐店的套餐,算下來比單點更劃算;第二個半價難不倒我,我一個人就能吃倆……

“變胖能怪我嗎?都是食物先動的手!”雖是一句調侃,卻並不是毫無根據。BBC有一部紀錄片,深度挖掘了現代社會肥胖率激增背後的故事,幫我們找出了“長胖的元凶”!

《致肥元凶》The Men Who Made Us Fat第二集

紀錄片一共三集,片中我們會跟隨主持人雅克·佩雷迪的腳步,揭開飲食行業的秘密,找到“把我們變胖的人”。

高熱量+大分量=過度飲食

據統計,自1975年以來全球肥胖率翻了兩番,截至2016年,全球約13%的成年人存在肥胖問題;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間增長了2倍,達到5300萬。肥胖已經成為21世紀最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這一定程度上歸功於人們對高熱量食品的熱愛。人類對高熱量食品的嗜好,可以追溯到1萬年前,必須通過狩獵才能艱難獲得;如今,高脂食品多到唾手可得。

在食品產業的轟炸中,只有一部分人能控制住自己的食欲,不過度吃喝。

我們是從什麽時候開始過度吃喝的呢?答案要到美國芝加哥的一家電影院裡找。1967年,戴維·沃勒斯坦正擔任巴拉班院線的地區經理,他為了增加利潤想了個法子——大幅度增加影院售賣爆米花的分量。人們喜歡這種“大分量”,爆米花的銷售量和利潤猛增,“超大份食品”從此誕生。

沃勒斯坦被視為市場推廣的奇才,他被麥當勞挖走任命為董事會成員,並嘗試將“超大分”模式帶到漢堡連鎖店。當然,起先他遭到麥當勞創始人的反對,理由是“人們不需要更多食物”。但通過試點和觀察,創始人發現顧客總會吃光盒子裡的最後一根薯條,卻礙於面子不會去多買一份……

1972年,加大份薯條出現了。它的分量增加了很多,價格卻隻處於一份和兩份之間,人們覺得很超值。可你知道,薯條也好,爆米花也好,它的成本沒有多少,基本都在包裝上,還有固定的員工工資和店鋪租金上。所以“大分量”的售賣方式為商家帶來了巨額利潤,很快被各大快餐連鎖店爭相效仿。

像主持人手裡這個“雙大杯”的可樂,已經比50年代飲料的體積增加了近十倍,一杯的含糖量接近50茶匙。

另一個讓利潤猛增的變化,是由餐桌式服務改為櫃台式服務,它大大加快了點餐速度,也對整個食品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商家想方設法地讓顧客從腰包裡掏著錢。一家叫“TACO BELL”的連鎖餐館,用業內稱為“捆綁銷售”的打折方式,推出了“超值套餐”——將開胃菜、主菜、飲料、甜點捆綁在一起。

這不僅能向客人收更多錢,還治好了他們的選擇困難症,加快了點餐速度。對於消費者來說,多加點錢就能多吃好幾樣,很劃算;看著托盤裡琳琅滿目的食物,心裡想“這是我花錢買的,我要把它吃完”,即使你原本不需要吃這麽多,如果沒有套餐你甚至不會點。

而最早的“超大號套餐”,是1993年《侏羅紀公園》上映時,電影和麥當勞合作推出的“恐龍套餐”。不幸的是,食物分量越大,你的胃口就越大,因此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吃過量。

如果是高熱量加上大分量……你完了。

誰該為“肥胖問題”買單?

如果你認為食品商家做的不過如此,一種新的行銷理念為它們帶來了更大的利益——廣告。吉百利公司打出廣告——“一塊軟糖就足以給孩子一個獎勵”,它給了媽媽一個理由,讓她們覺得給孩子吃零食是一件好事。漸漸地零食融入了孩子的日常飲食,孩子的體重開始猛增。

當時英國一名菲利普教授寫了一份“肥胖對健康構成威脅”的報告,遞交給英國公共衛生大臣,第二天卻被食品飲料聯合會邀請去參加晚宴……他們說自己有面向兒童做廣告的權利,而家長有責任決定孩子需要什麽。可要知道,巧克力餅乾、糖果等高糖高脂的食物,是最讓人難以抗拒的,紐約市立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曾研究過食欲與行為的關係——他發現我們的生物屬性決定了,我們會在食物豐富時大量攝取高熱量食物,以確保在食物短缺時也能維持生存。可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接收有關食物的提示,大腦在不斷受到刺激之後,被食物給予的快感俘虜了。

想象你走進一家超市,準備買些蔬菜水果,可最醒目的總是那些五顏六色的包裝食品,仿佛在對我們施魔法“買我,買我”,等我們走出超市時,手裡莫名地就提著一大堆計劃外的蛋糕、飲料、膨化食品了。

而為了追求利潤,食品市場上這類食物的分量越來越大,加入大量添加劑的高熱量食物操控著人們的味蕾,讓人產生愉悅,不自覺地購買更多,吃掉更多。這時候隻追究個人的責任,一位地埋怨自己不夠自律是不公平的。

直到2003年,英國首席醫務官發出“肥胖定時炸彈警告”,食品生產廠商才被呼籲肩負起責任。但他們的論點卻是,給孩子吃什麽,是父母的責任;而英國肥胖人數激增是因為他們不運動,他們是“坐在電視機前的懶蟲”。

可當過去只有中老年人得的Ⅱ型糖尿病,逐漸出現在兒童身上,有專家進行了一項突破性實驗——結果證明由飲食不當引起的肥胖,反而會導致體育活動的減少。

這一研究駁斥了“兒童肥胖的原因是懶惰”的觀點,可這份報告同樣被擱置了。大分量的高糖高脂食品繼續大行其道,大號的包裝袋和杯子持續給消費者一種暗示,我就吃這一袋沒什麽,於是吃得渣都不剩。

某些廠商承諾的“取消特大號巧克力棒”,也只是用一種新推出的“成對巧克力棒”代替,寄予了“分享食物”的美好寓意。只是所謂的“分享裝”,以及可以重複封口的包裝袋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只能見仁見智了。

也許政策的干涉會更強力一些吧,丹麥和法國已經開始對不健康的食品和飲料征稅;10月10日,新加坡為了減少老齡化人口疾病,成為世界首個全面禁止高糖飲料廣告的國家,並且在高糖飲料包裝正面,必須貼上標簽來提醒消費者,它是不健康的。

這個政策一頒布,引起了各個國家網友的熱烈討論。當高糖高脂高鹽的食品,帶來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多時,食品行業是否該肩負起相應的責任呢?

披著“健康”外衣的垃圾食品

當肥胖引起越來越多的健康問題,當身材成為都市男女們關注重點之一,“健康食品”異軍突起,成為都市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消費的主流。

於是聰明的商家,開始給自己產品戴上“健康光環”,推向市場,果汁,優酪乳,全麥麵包,堅果為主要原料的零食,水果蔬菜製品,沙拉……當人們認為某些食品是天然健康的,就會自然地把它們跟低熱量劃上等號,會吃掉更多。

可現實是殘酷的,如果你吃很多健康食品,一樣會長胖;而有些“健康食品”甚至比垃圾食品的熱量更高——比如隻含有1%水果成分的零食,卻把水果的圖案放大印在最醒目的位置;某種披薩會宣稱自己對身體有好處,只因上面撒了幾塊菠蘿。

對我們來說會帶來一系列肥胖問題,對某些商家來說卻蘊含著巨大商機。包括市面上的許多“低脂食品”,不過是打著健康旗號的垃圾食品。為了獲得好的口感,他們用什麽來代替脂肪呢?糖。在糖和脂肪中,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脂肪才是長胖的罪魁禍首。

其實糖的危害更大,它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息息相關,還會產生“糖癮”,刺激你的食欲。1972年,就有位學者出版了一本名為《純的,白的,致命的》的書,裡面講述了糖的危險性,並指出“糖才是肥胖誘因”,卻因利益被打壓。在此之後的幾十年裡,脂肪一直在替糖背鍋,以至於減肥人士聽到“脂肪”二字就會皺緊眉頭。可是那些加入大量糖的低脂食品,才可能會讓你越減越肥。

當減肥失敗時,大部分人會責怪自己;但要抵擋住外界各種各樣的誘惑,其實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有人變著花樣在阻擋你減肥的腳步。即使這樣,我們也可以將自己主觀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希望你在分辨和選擇食物的時候,小心謹慎,不要僅僅因為實惠吃下太多多餘的食物,也不要掉入大包裝和健康食品的陷阱。希望你明白飲食是一門學問,通過自我努力提高判斷力,並學會享受食物,搭配合理運動,養成長期的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健康飲食、健康生活這條路上,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想看紀錄片全集的,B站就有哦

你覺得自己長胖的元凶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