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時期的陽平關在什麽地方?

在後世流傳的諸多史料當中,漢末三國時期的“陽平關”也是一個頻繁出現的地名。與定軍山相比,雖然陽平關的名氣及影響上沒有定軍山大,但也是當時漢中地區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關隘,自古也有“失陽平關,則漢中不保”的說法。如果非要將二者做一個區別的話,只能說定軍山是一處天然的駐軍與防禦屏障,而陽平關則是根據特殊的地理形態、人為構築的咽喉關隘,二者勢為互補,共同擔任著古代漢中地區的防禦重任,缺一不可。

筆者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發現,古代的陽平關共有三處。為了方便闡述,筆者將這三處關隘稱為:古陽平關、陽平關、今陽平關。

首先,介紹一下“古陽平關”。古陽平關在史料中的記載不多見,都是以陽平關代稱。據《三國志•武帝紀》載,曹操於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征討張魯時,張魯的本意是收兵封倉,獻城歸降,但是張魯的弟弟張衛及部下將領們卻極力反對。張魯迫於壓力,命張衛等人“橫山築城十餘裡”,據守“陽平關”。曹操在此地久攻不克,遂率部退還。這是史料中首次出現陽平關的記載。

另外,曹操征討張魯時,有大臣曾提出陽平城依托的南北兩山的跨度很大,易攻難守,只要出兵必能一舉攻克。曹操采納了諫議,率部進攻陽平山上的關隘,此時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兒。不僅沒有攻克關隘,反而付出了非常大的傷亡,最終在無奈之下引兵退還。

通過這兩段記載,可以明確兩個信息點:一、古陽平關修築在山上,並且“橫山築城十餘裡”;二、關下兩山南北之間的距離較遠,地域非常開闊。由以上的信息和地方現存的遺跡可以得知:古陽平關的位置,在如今的陝西省漢中市勉縣之西,武侯鎮的漢水與鹹河交匯處,走馬嶺山上的張魯城古址。張魯命其弟在此地建關拒曹,曹操平定漢中後,夏侯淵命張郃、徐晃屯守該地拒蜀,劉備爭得漢中後,蜀漢名將馬超也曾在此地駐守過。

其次,是“陽平關”。蜀漢集團平定漢中後,漢中地區成了蜀漢抵禦及征伐曹魏的主戰場,古陽平關的防禦作用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張魯修築古陽平關的目的,主要是用來抵禦來自西北的曹魏和西南蜀漢集團的進攻。而蜀漢平定了漢中諸地後,古陽平關的西南與西北皆在蜀漢集團的掌控之中,所以,古陽平關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防禦作用及意義。

諸葛亮屯住漢中準備北伐期間,根據當時的局勢及漢中地區的特殊地理形態,為了方便建設與補給,將走馬嶺山上的“古陽平關”移至走馬嶺山下的谷地之中,構築了新的關隘。這即是《三國志》中,諸葛亮在“沔北陽平、石馬”駐軍的“陽平關”。由於諸葛亮移治新關的位置,正好是西漢初期蕭何修築的“白馬塞”。因此,陽平關也被稱之為“白馬城”或“石馬城”。具體位置,在如今的陝西省漢中市勉縣之西,武侯鎮走馬嶺之東的山谷中。

據清光緒年間的《沔縣新志》載,陽平關的位置正好處於漢中盆地的開端,是漢中地區的西部門戶,秦、蜀之間進出的必經之路,是一處極其重要的咽喉關隘,所以就有了“失陽平關,則漢中不保”的說法。該關三面環山,兩水盤護,易守難攻,南北寬約兩千米,周長約七千五百米,城內有東、南、西三個城門,分別命名為鎮江門、定軍門、拱漢門。陽平關的西門外便是沮水(古稱濜口水),南城牆下緊臨沔水。

如今陽平關的南邊,仍留有蕭何修建該處要塞時的土城牆遺跡。土城牆中的夯築層清晰可見,其中還夾雜著許多漢代的磚、瓦、陶器等碎片,具有非常珍貴的考古價值。

陽平關的東門之上,原有一座關樓,上面有一塊大匾額,上書有“陽平雄關”四個大字。東門之外,有明代萬歷年間修建的萬壽宮和萬壽塔,這些建築是明神宗為了給母親祝壽,詔命天下各州府修建的古建築。不過,東門之上的關樓及明代的萬壽宮已經損毀殆盡,僅剩下一座萬壽塔屹立至今,成了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部門。

陽平關之北有一處高崗,名曰“臥龍崗”,崗上有諸葛亮的讀書台,佔地面積約有五百平方米。據說,當年諸葛亮曾在此登高望遠,觀察地形、研究兵法、商討北伐大略。後人為了紀念,還特意在此處修建了一處亭台。後世之中的才子、學者每經此地,必上讀書台吟詩作賦,以表示對諸葛亮的悼念之情。讀書台的後面,還有諸葛亮當年種植蓮花的蓮花池,該池佔地約有兩畝。據《沔縣新志》載,該池中的蓮花並不輕易開放,只要開放肯定是多頭並舉,是一處非常奇特的景觀。

不過,非常可惜,讀書台在後世的發展過程中,也遭到了人為的破壞,許多古建築迄今已蕩然無存。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通過部分修繕,僅留存有後世才子們留下的部分詩作的碑刻供人們參觀遊覽。至本世紀初,為了發展旅遊,當地投入巨資對陽平關的西門及城牆、索橋等進行了複原與修繕,成了當地非常著名的一處遊覽勝地,吸引了無數國內外遊客駐足觀瞻,近距離的感受兩漢三國時期的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最後,“今陽平關”。今陽平關其是一處歷史地名,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境內的寶成鐵路與陽安鐵路的交匯處。據《辭海》、《大清一統志》中的記載,此處的陽平關其實是三國時期的“陽安關”,蜀漢集團後期的名將張翼、廖化等將都曾在此處駐軍屯守。據《後漢書》、《梁州記》及《寧強縣志》載,陽安關是在南宋時期才更名為“陽平關”。所以,今陽平關與古陽平關、陽平關在漢中地區的歷史地位及意義存在著很大的區別。

參考書籍:《三國志》、《沔縣新志》、《水經注》、《辭海》、《大清一統志》、《後漢書》、《寧強縣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