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考上985或211的人,請別荒廢在“自我否定”中

整個6、7月,教育圈的熱詞之一就是高考了。高考作為改變大多數人未來航向的一個轉折點,重要性不言而喻,最近一段時間小侃也推薦了《進了985、211才知道:優秀的朋友圈,有多重要?》、《上了985、211才知道,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這樣的文章,或許給大家帶來一些“名校焦慮”。而對於沒能有機會邁入名校的人,有哪些實在的面對方式呢?

作者:梁爽,轉載自:哪梁爽哪喜慶(ID:zheliangshuang)

01

如今,大家的焦慮感越發深重。比如來自於媒體的各類消息:

工作不好找,連火鍋店招聘服務生都要985畢業生,節目上普通院校的優秀學生,簡歷被HR不屑一顧;

職場收入低,名校畢業生平均起薪比普通畢業生高五百以上,以後評職稱或升職加薪,也更受青睞;

創業沒前途,烏鎮飯局中創業企業家的照片,美團、聯想、今日頭條的創始人,統統畢業於名校;

養娃拖後腿,將來孩子就讀知名幼兒園和中小學,校方可能會面試孩子父母,是否畢業於211院校。

好像考不上985或211,你接下來的人生就沒有指望了。

作為堅定信奉“知識改變命運”的人,我當然覺得:高考考得好,能考進名校,取得高學歷,接受名牌教育,對個人發展很重要。

但這句話是分條件成立的:

高考之前,應該相信這話,全力以赴備戰高考,尤其是寒門子弟,更要抓緊機會。

臨近高考,為了避免壓力徒增,心態失衡而影響發揮,暗示自己高考沒那麽重要。

高考以後,既然沒考好試卷,或沒報好學校,不必消極面對人生,機會還多的是。

在備戰高考的階段,深信“學校好有多順利”、“學歷高有多重要”,讓自己有適度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避免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但高考結束後,還這麽想就不合時宜了。

考上名校的人,有可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混日子,以至於考進名校成為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沒考上名校的人,可能覺得這輩子沒有多大的出息了,以至於帶著非名校陰影接受每況愈下。

諸如“本科考得好,一生沒煩惱”之類的話,在我看來,就像“月子坐得好,以後不會病”一樣荒謬。

月子做得好,對身體有好處,但在月子後的漫長歲月裡,生活習慣良好的人,身體素質會比只在月子期間注意身體的人好得多。

將來的你,會感謝那個高考沒考好,但一直沒放棄的你。

02

有這種“偷懶式的邏輯”:

從創業大佬都是名校生的照片,推導出中國優秀企業的創始人,都是清北複交畢業;

從比爾·蓋茨、賈伯斯的輝煌創業史,推導出好像全世界頂尖的創業家都輟學於名校。

從特例推導出一般性結論的論斷都犯了邏輯錯誤。

蒙牛創始人牛根生沒有文憑,香港首富李嘉誠是小學文憑,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是初中文憑;知名作家和導演韓寒是高中文憑,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第三次高考還差本科線5分,後因英語好升成本科,網易的丁磊隻超過重點線一分;生活家松浦彌太郎沒有上過大學,建築家安藤忠雄也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們通過旅行、見聞、思考,尋找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也驕傲且幸福地活著。

舉這些例子不是要抬杠說學歷不重要,而是想說,就算你學歷不夠高,學校沒有名,也不要放棄學習,不要放棄努力,不要放棄成為更好自己的可能性。

想到那些起點和自己類似,成就卻高於常人的人,人生才不至於絕望。

在我的世界觀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準則就是,知根而不知命。“知根”是知道自己的基本情況,自己的原生家庭、原始條件和學歷背景;“不知命”是指,在現有的基礎上,去爭取更好的可能性。

截至2018年,擁有本科文憑的人隻佔全國人口的4%,985或211的就更少了。

優質教育是稀缺資源,要努力去爭取,但是有些人不是考試的料,或者由於心態、運氣或發揮的原因,努力爭取也沒有成功,果斷翻篇吧。

《請回答1988》裡有句話:“從來不是讓你把一次考試當成人生成敗的賭注,只是想讓你在足夠年輕的時候體會一次全力以赴。”

如果考前沒有全力以赴或全力以赴後仍然沒能如願,接下來的日子,你需要持續化地全力以赴,把彎路走直。

03

暢銷書《逆轉》中有一個實例,有個美國的女生,高中畢業後有5個大學要她,最後選擇了一所常青藤名校。

結果到名校裡面以後,發現同學都好優秀,自己越來越自卑;覺得老師都好厲害,可惜他們更在乎傑出人士生。

有時候在一個大池塘中,如果你不是大魚的話,你很可能會被這種體制給吞沒。

自己很難脫穎而出,被名校的體制反噬。

雖說名校學風更好,但每個環境中的人普遍呈正態分布,總有優良中差,總有末尾淘汰。

普通院校最拔尖的學生,大概率會比名牌院校最墊底的學生更有競爭力。

很多HR青睞名校生,展開來說是青睞名校畢業成績還不錯的學生,也沒說要招經常掛科、成績墊底、四六級沒過、險些被勸退的名校生。

如果無緣大池子,就換種心態,當小池子的大魚,可能更適合自己。

在19世紀的巴黎,一個畫家想要有前途的話,應該先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接受正規和嚴格的教育,先臨摹畫作,再學習畫模型。

巴黎美術展覽會是繪畫的頂級殿堂,每年法國的畫家會選取兩三幅畫送去評審。

對19世紀的法國畫家來說,巴黎美術展覽會就是一切,有畫家因為自己的畫作沒被入選,而朝自己的頭部開了一槍。

在這種大背景下,印象派的畫作根本不被權威認可,丟在垃圾桶備受嫌棄。

後來他們選擇辦一個屬於自己的展覽,才有至今為止,在世界各大博物館都能看到印象派畫作。

別為了暫時的挫折想不開,也犯不著自暴自棄,差異化發展可能是一條突圍之路。

04

高考自帶隨機性,有人剛好猜對作文題目,考上了很好的大學;有人平時學習成績很好,考前母親被下病危通知書而發揮失常。

可社會上有種觀點,不管高考的隨機,不顧日後的努力,總拿本科院校說事。

有些招聘部門不光要看最高學歷,還要看第一學歷,更有本科、碩士、博士都要求211、985的“查三代”。

那些曾因發揮失常進入普通院校,日後卻更努力的學生,就算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或博士,照樣被人扒出本科很一般。

我聽高曉松的節目,他說本科考上清華也沒什麽,高中畢業於北京四中的才自豪,這好像是條沒有窮盡的鄙視鏈。

我覺得普通學校的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對標名校生的樣子很迷人。

我有個高中同學高考發揮失常,去了普通院校,可她經常聯繫進了名校的同學,四六級之外,托福、雅思、BEC和托業都在考,有前瞻性地培養一技之長,有危機感地聯繫企業實習機會,多次參加學校的科研立項和創業項目,還爭取到出國一年的交換機會。

畢業求職時被想去的公司刷掉,她去了規模稍小的公司工作,由於業績過於耀眼,目前在行業領先企業工作。

有句話說的很對,“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高考本身帶來的挫敗感,二三流高校學生的身份設定及環境暗示,不稱職的老師所引發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讓他們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地度過每一天。”

但我那同學更早修煉逆商,在得過且過的氛圍中嚴於律己,坦然接受需要多走幾步的設定,創造機會讓自己接觸優秀榜樣,不斷自我要求,不斷取得進步,成為混得很好的同學。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能是一帆風順的,不在這跌一跤,就在那摔跟頭,站起來繼續跑就行了,不喜歡在一旁瞎喊“完了”的人。

就算你高考沒考好,志願沒報好,嫁人沒嫁對,行業沒選對……你的人生不會因此“完了”,除非你自己都這麽認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