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吃荔枝上火?解鈴還需系鈴人啊~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是唐朝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中的兩句佳句。荔枝是嶺南佳果,關於此詩的由來,還有一段典故:

話說大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因武惠妃病逝,心情極度鬱悶時,心腹宦官高力士力推其兒媳壽王妃楊玉環。李隆基一見傾心,曲線娶妻,先令其出家,再還俗封為貴妃。據正史記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中國傳統情人節這天,二人在驪山長生殿,夜半時分,海誓山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據野史記載:當時,楊玉環說:嫁給你可以,但是必須滿足我吃新鮮荔枝的心願!荔枝產於南方,多在兩廣、福建、四川、台灣等地。但唐朝的都城卻在西安,離最近的荔枝產地尚有千里之遙。加上鮮荔枝難以保存,「一離本枝,一日而變色,二日而變香,三日而變味,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李隆基為了滿足楊貴妃的心願,當即下令,立即修建棧道,以八百裡加急的速度,將產自於巴蜀的新鮮荔枝送往華清宮。有詩為證:「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給楊玉環送荔枝,而修鑿的棧道,就叫「荔枝道」。

而如今,物流發達,嶺南佳果荔枝運到北方再也不用走棧道,京津等北方城市也能吃到新鮮的荔枝。近日在網上看到,鄰國越南荔枝大豐收,果農騎著摩托,後邊馱個大筐,載上滿滿新鮮的荔枝,越過國境,到我國廣西售賣,據稱每斤才幾分錢。據報導,我國今年荔枝也大豐收,產量大幅度增長。其中,以杜牧詩句命名的「妃子笑」荔枝,產自海南、廣東,以個大、飽滿,果肉白潤如玉,入口軟綿清甜為特點,深受人們的青睞。早在南宋,著名詩人蘇軾有雲:「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丘浚著有《詠荔枝》曰:「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

荔枝作為一種美味的水果,有「水果之王」的美譽,在凹凸不平的外殼裡藏著一顆晶瑩半透明的果肉,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沁入肺腑之中。如放入冰箱讓其涼透,再一顆顆慢慢剝著吃,涼爽異常,深受人們的喜愛,讓人愛不釋手。

荔枝不僅味美,營養價值極高,還具有藥用價值和多種食療功效。

播放GIF

中藥袋一:荔枝直解

【別名】離支(《上林賦》),荔支(《齊民要術》),丹荔(《綱目》),火山荔(《生草藥性備要》),麗枝(《綱目拾遺》),勒荔(《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無患子種植物荔枝的果實。6~7月果實成熟時采。

【性味】甘酸,溫。

【歸經】《玉楸葯懈》:"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

【功能主治】生津,益血,理氣,止痛。治煩渴,呃逆,胃痛,瘰癧,疔腫,牙痛,外傷出血。《食療本草》載:荔枝「益智、健氣」

《海葯本草》載其:「主煩渴,頭重,心躁,背膊勞悶。」《醫林纂要》亦載其:「補肺,寧心,和脾。開胃。治胃脘寒痛,氣血滯痛。」《泉州本草》曰其:「壯陽益氣,補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產後水腫,脾虛下面,咽喉腫痛,嘔逆等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枚;燒存性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撒。

【注意】陰虛火旺者慎服。《食療本草》載:「多食則發熱。」《本草綱目》亦載:「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病齒匿及火病人尤忌之。」

【各家論述】《玉楸葯解》:「荔枝,甘溫滋潤,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味。功與龍眼相同,但血熱宜龍眼,血寒宜荔枝。乾者味減,不如鮮者,而氣質和平,補益無損,不至助火生熱,則大勝鮮者。」

【備註】鮮荔枝味甜鮮美,汁多肉嫩,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實為水果中之絕品。荔枝不宜多食,若連續、大量地食用鮮荔枝會產生頭暈、心慌、臉色蒼白、飢餓感、出冷汗、噁心、手足無力等症,嚴重者還可出現眩暈、抽搐、呼吸不規則甚至突然昏迷、脈搏細弱、類近低血糖癥狀,醫學上稱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若出現上述癥狀時,可讓病人平臥休息,輕者立即沖服濃糖水一杯,重者應馬上送醫院救治。

播放GIF

中藥處方一:古方集萃

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醫方摘要》)

瘰癧潰爛:荔肉敷患處。(《泉州本草》)

疔瘡惡腫:荔枝肉、白梅各三個。搗作餅子,貼於瘡上。(《濟生秘覽》)

風火牙痛:大荔枝一個,剔開,填鹽滿殼,煆研,搽之。(《孫天仁集效方》)

外傷出血,並防止瘡口感染潰爛,得以迅速癒合:荔枝曬乾研末(浸童便曬更佳)備用。每用取末摻患處。(《泉州本草》)

老人五更瀉,糞便溏軟:荔枝乾,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連服三次;酌加山藥或蓮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

孕婦墮胎後下血不止及產後出血:荔枝乾七個(連殼和核一起打破),用兩碗水煎至一碗服下。

小兒遺尿:每天吃荔枝乾十個。

婦女虛弱貧血:荔枝乾、大棗各七個,水煎服,每日一劑。

氣虛寒痛:荔枝肉5枚,煮酒1杯服用,屢服有效。

荔枝蓮子淮山粥:乾荔枝肉50克,淮山、蓮子各10克(搗碎),水煮至軟爛時,加入大米100克,同煮粥,用油鹽或白糖調味食用,可治老人晨起腹瀉(五更瀉),大便溏稀等症。

播放GIF

常用驗方:

哮喘:荔枝肉干12克,燉服,每日2次。

脾虛泄瀉:荔枝乾肉15克、大棗5枚,用水煎常服。

腹瀉:荔枝乾5枚,粳米30克,共煮粥食用,連服3次。

腎虛:荔枝10~15枚,去殼除核,加適量粳米煮粥服食,每日1次,連食35日。如加適量山藥、蓮子同煮,功效更加。

淋巴結核、疔毒:荔枝乾7~10枚,海帶15克,海藻15克,以適量黃酒和水煎服,每日1劑。

呃逆:荔枝乾7枚,連殼燒灰研末,用開水調服。

風火牙痛:荔枝連殼燒焦,研成細末,擦於患齒上。

播放GIF

荔枝雖美味營養,但為致燥性果品,多食易生內熱,民間有「一個荔枝三把火」的說法,所以不宜多食。否則會引起上火、熱滯,可能導致咽乾口燥,鼻出血等癥狀,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和糖尿病患者,每天吃5顆就足夠了。那麼如何才能一飽口福又不承受上火之苦呢?現在介紹幾個小竅門

首先,吃荔枝前,可把它連皮浸入淡鹽水中,再放入冰箱裡冰後食用,不僅不會上火,還能解滯,更可增加食慾。也可將採摘下來的新鮮荔枝用容器盛裝,沉於水井或放於冷泉水中,隔夜取食,能化燥氣而補陰。清代大詩人屈大均有詩雲:「露井寒泉百尺深,摘來經宿井中沉。日精化作月華冷,多食令人補太陰。」

其次,吃荔枝時,把剝開果殼後的一層薄薄的白膜和肉一起吃下去則不易上火。果膜有點澀,嚼到果肉時,會一下子鮮甜起來。吃完荔枝後,把荔枝蒂部凹進果肉白色蒂狀部也吃掉,這樣連吃2~3顆,也可以有效防止上火。

第三,吃完荔枝後,泡上1杯用乾荔枝葉煎的荔枝葉茶,可解因過多食用荔枝而產生的滯或瀉。或者用新鮮的荔枝葉、荔枝殼煮水喝,也可防治吃荔枝上火。

播放GIF

荔枝混身皆是寶,其核、根、葉、殼皆入葯。

荔枝核:人們吃荔枝時總是把核吐掉,殊不知它還是一味良藥。關於荔枝核藥用,還有個傳說。

相傳,有一天,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詩稿,有位南方的詩友來看望他,還帶來一包鮮荔枝。於是兩人一邊研究詩稿,一邊品嚐鮮美可口的荔枝。這時,他的妻子春蘭進來,看見桌子上擺著許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隨手放在桌子的抽屜裡,時間一長,就忘掉了。

一個月後,白居易因受涼得了疝氣病,春蘭到郎中家詢病取葯,郎中包了一包中藥遞給了春蘭,囑其水煎服。春蘭回到家,因為家務活兒忙,沒有立刻煎藥,就順手放在原先放荔枝核的抽屜裡。過了一會活兒忙完了,春蘭從抽屜裡拿出郎中包好的中藥,打開一看,是幾粒荔枝核。她忽然想起了自己存放的荔枝核,「是不是拿錯了?」於是打開另一紙包,一看也是荔枝核,為了慎重起見,春蘭又到郎中家詢問,郎中告訴她,給的就是荔枝核,這是一味治疝良藥,他曾治癒不少疝氣病人。春蘭回家按郎中的指點熬了荔枝核水,讓白居易服用。沒過幾天,白居易的疝氣病就好了。以後,荔枝核能治疝氣病傳開了。有禦醫在編修《本草》時,收載荔枝核入卷,做為一味中藥流傳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荔枝核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能行氣散結,祛寒止痛,常用於寒疝腹痛、睾丸腫痛等症。《本草綱目》載:「荔枝核治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本草備要》亦載:「荔枝核入肝腎,散滯氣,辟寒邪,治胃脘痛,婦人血氣痛。」現代中醫臨床也常用荔枝核,做為散寒祛濕佳品,肝經血分良藥,能行血中之氣,祛濕散寒通滯,治療因寒而致的疝疾、胃痛等症。

常用驗方

寒凝氣滯腹胃脘疼痛:荔枝核3克,木香0.2克,共為細末,每服3克,白開水調服。

疝氣陰核腫大,痛不可忍:荔枝核14枚(燒灰存性),八角茴香(炒)、沉香、木香、青鹽、食鹽各3克,川楝子肉、小茴香各6克,共為細末,每服9克,空服時熱酒調下。

男子疝痛:荔枝核、橘核各9 克,小茴香4.5克,水煎服,日三服。

血氣刺痛:荔枝核(燒存性)15克,香附子30克,共為細末,每服6克,鹽酒送下。

氣滯胃痛:荔枝核、木香、丁香、海螵蛸、川楝子、延胡索、白芍、柴胡、枳實、香附、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2周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要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

婦女痛經:荔枝核、川楝子、延胡索、川芎各10克,黃芪、益母草各30克,當歸、丹參各20克,水煎服。於經前7天每日1劑,早晚分服,服至月經來潮為止,連服3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要避免情志刺激,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乳腺小葉增生:荔枝核、川芎、桃仁、紅花、青皮、川楝子、延胡索、昆布、甘草各10克,地龍、柴胡、香附各12克,當歸20克,丹參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2周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要避免情志刺激,忌食辛辣。

外用:

治癬:荔枝核研末,調醋搽患處。

播放GIF

荔枝根:能治胃寒脹痛,疝氣,遺精,喉痹等症。

胃寒脹痛:鮮荔枝根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疝氣:鮮荔枝根二兩,水煎調紅糖飯前服。(《福建中草藥》)

遺精日久,肌肉消瘦,四肢無力,關節酸痛腫脹:荔枝樹根二兩,豬小肚一個。水二碗,燉成八分,去渣,食小肚及飲湯。(《泉州本草》)

喉痹腫痛:荔枝花並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細細咽之。(《海上集驗方》)

血崩:荔枝根30克,酒煎服,連服兩三日。(以上驗方摘自《中藥大辭典》)

播放GIF

荔枝殼:為荔枝的外果皮,含多酚氧化酶,主治痢疾、血崩、濕疹等症。《本草綱目》載:「痘瘡出發不爽快,(荔枝殼)煎湯飲之;又解荔枝熱,浸水飲。」 《本草求真》亦載:「痘瘡不起,用殼煎湯以服,蓋取殼性溫補內托之意。」《廣西中藥志》載其可「洗濕疹。」

赤白痢:橡實殼、甘草、荔枝殼、石榴皮各等分,細銼。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普濟方》橡實散)

血崩:荔枝殼燒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調服,每服二錢。(《同壽錄》)

解食荔枝過多,腹脹消化不良:荔枝殼水煎服。(以上驗方摘自《中藥大辭典》)

播放GIF

荔枝葉:《生草藥性備要》載:用荔枝葉「浸水數日,貼爛腳。」

《泉州本草》亦載其:「治耳後潰瘍,曬乾,燒存性,研末調茶油,抹患處。」

懂得過日子的人,都會在夏日煮一碗猴菇湯,不僅養胃,吃著比肉還鮮

▲ 《本草綱目》記載:」猴頭菇性平味甘,利五臟,易胃腸,助消化。」

點個在看,給你消暑降降溫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