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孵化出阿里絕非偶然 杭州濱江資訊產業高地怎麽煉成

近年來,杭州高新區(濱江)[下稱“高新區(濱江)”]的光芒越來越耀眼。位於錢塘江南面的這片土地,先後誕生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網易(杭州)、新華三等一批重量級資訊經濟企業,在電子商務、數字安防、金融服務、通信設備、大數據等領域形成了優勢產業高地。

2018年,高新區(濱江)在科技部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綜合排名第三位,僅次於北京中關村和深圳高新區。

2017年,高新區(濱江)實現生產總值(GDP)1088.9億元,成功加入“千億俱樂部”,更以13.2%的增速,保持浙江省各區(縣)第一的好成績。

這個區從建立之初就明確提出,每年從財政支出中按不低於15%比例安排產業扶持資金,用於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鼓勵企業從事創新創業活動。走內生型經濟的發展路徑,自己孵化企業是高新區(濱江)的一大特點,這樣發展起來的企業黏性更強。

高新區(濱江)發改局局長葉聖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多年來全區堅持走以人才引技術、以技術變項目、以項目建公司、以公司融資金,實現產業化的發展路子。

在人才引進、研發投入、政策的精準性以及產城人融合等方面,高新區(濱江)走出了自己獨特的模式,正是這些獨特助推了它拿到了今天閃亮的成績單。

濱江是個大孵化器

杭州高新區始建於1990年,源於西湖區文教區,約11平方公里。1996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濱江區,由杭州市原蕭山縣劃出3個鄉鎮新建而成,行政區劃面積73平方公里。2002年6月,兩區管理體制調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兩區合並是一個分水嶺,一方面解決了發展空間的問題,另一方面明確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定位,2002年的時候,濱江區的傳統產業還是比較強的。”葉聖文說。

十多年來,高新區(濱江)發展飛速。與2003年比較,2017年全區GDP增長了10倍,達到1088.9億元,人均GDP達到5萬美元;財政總收入增長了11.6倍,達到288億元;工業總產值達1745億元,進入千億元行列。稅收超億元的企業,由3家增長到26家,上市公司由12家增長到42家。

“高新區(濱江)就是個大孵化器。”高新區(濱江)科技局副局長金文洪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企業在這裡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培育過程。“很多上市企業比如阿里巴巴在這裡剛創業時也就十幾個人,海康威視是三十幾個人。它們都是在這裡一步步從種子開始到小苗、小樹、大樹,最後再長成參天大樹。”

目前,全區已經形成了從科技創新到成果轉化、產業培育、品牌塑造的創新產業鏈條,形成了企業從孵化到裂變到產業化、從小微到瞪羚到行業領軍的創業扶持模式。

截至目前,高新區(濱江)擁有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3家,其中國家級7家;擁有市級眾創空間26家,其中國家級12家。從這些孵化器裡走出了如今高新區(濱江)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

以兩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例,華業高科技產業園至今已孵化培育出高新技術企業75家,其中國家級39家。華城·和瑞科技廣場目前在孵136家企業,從這裡走出的企業中已有4家上市。

如今,高新區(濱江)打造了網絡資訊技術產業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千億級智慧經濟產業。電子商務、數字影片監控、寬頻接入設備、集成電路設計產業、軟體產業、動漫製作的整體水準居國內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區(濱江)對人才和研發投入尤為重視。《關於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若乾意見》提出,堅持把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把高新技術研發作為政策支持的最關鍵著力點。

其實,早在2010年,高新區(濱江)就推出“5050計劃”,著力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創新創業。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引進留學創業人員7500餘名,創辦留學生企業1300家;近年來,全區每年新增大學生就業2萬人以上,從業人員本科以上學歷佔比達50%。

在研發投入方面,高新區(濱江)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多年來持續保持在13%左右。一些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佔比更高,比如,新華三集團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7%投入研發。2017年,該公司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在浙江省均排名第一。

同時,高新區(濱江)推行“三到服務”,就是政府服務企業,要做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

“政府部門從來不會給你添亂,你不喊它來的時候,它一定不會來;你喊它來的時候,它馬上就到,做好很多服務工作。”海康威視副總裁鄭一波對此深有體會。

高新區(濱江)科技局科技創新科負責人孔照哲說,智慧型企業知識分子扎堆,他們擅長研發創新,但不一定擅長與政府部門打交道,因此政府部門平時盡量不去打擾,讓他們可以更加專注於創新。不過,一旦需要政府出面協調解決各種問題,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政府都會第一時間上門。

精準的政策支持

這些年,高新區(濱江)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其獨特的發展理念及精準的政策支持。這裡有一個“鞋論”的說法,即政府好比是鞋,企業好比是腳,腳長了,就要換合腳的鞋;鞋好不好,腳最知道;腳好不好,鞋很重要。

在這一理念之下,高新區(濱江)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安排了精準支持的政策,著力於解決不同階段的突出問題。葉聖文將其概括為,“初創企業幫一把,瞪羚企業推一把,領軍企業獎一把”。

葉聖文告訴記者,對於初創期企業,政府提供免費房子和啟動資金幫它渡過難關;對於成長期企業,對區裡貢獻超過上一年的增量部分,100%返還給企業;對於成熟型企業,其增量部分政府返還50%給企業,“這些返還部分讓企業用於擴大生產、招人和研發。”

其中,對於有明確上市計劃的瞪羚企業,政府優先安排產業發展用地。成立於2007年的杭州安恆資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恆資訊”)在產業發展用地方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安恆資訊董事長兼總裁范淵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公司從最初發展時的2間孵化器變成6間孵化器,再到後來由於公司發展需要區裡給了他們中財大廈的一層,免三年房租,“這對我們是非常好的支持,因為當時正好是我們企業從微到小的發展階段,現在我們已經擴展到五層半了。”

“兩年前,區政府專門給我們在中財大廈的斜對面——物聯網智慧城市園區批了一塊15畝的地建安恆大廈,這個大廈已在去年結頂,明年年初我們將入駐。”范淵說。

對區裡貢獻比較大的成熟型企業,政府則直接給企業建大樓。新華三方面告訴記者,新華三杭州基地就是區政府為他們量身定製的,建成後,企業向區政府租用。政府按照他們的需求來規劃和建設這個基地大樓。

為了解決企業在技術研發當中的資金問題,高新區(濱江)跟民生銀行杭州分行合作開創了科創成長貸,企業如果有技術且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就可以去銀行貸款,銀行會給予授信。一旦發生壞账,300萬元以內政府全貼,300萬~1000萬元之間,政府補貼一半。

“等企業長成大樹了,自然會給政府回報,現在稅收就很豐厚了。”葉聖文告訴記者,前面十幾年政府投入很多,也背負著較大壓力,比如在原先的考核中,高新區(濱江)經濟增長都不是第一名,現在收獲期到來了,目前高新區(濱江)的稅收和經濟增長在杭州市的區縣中排名前列。

企業的蓬勃發展,也為高新區(濱江)引來了大量的資本,如今在這塊土地上,投資遍及種子輪、天使輪、PE、VC以及上市後的並購。

高新區(濱江)發改局給第一財經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1~6月,高新區(濱江)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入駐銀行為區內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3.25億元,貸款企業23家;擔保公司為區內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金額1.44億元,擔保企業34家;投資機構投資項目204個,投資金額15.1億元,其中區內項目87個,投資金額5.876億元。截至2018年10月,全區聚集(登記注冊)創投機構(基金)330余家,管理基金規模約430余億元。

這些資本很多時候往往就是這些企業的救命錢。范淵說,在他們創業的前5年,網絡安全還不受重視,產業規模也非常小。到2009年的時候,他帶回來的錢也燒光了,當時差點要把房子賣掉給員工發工資。如果當時沒有資本進入,這個公司就有可能倒掉。如今,他們公司年營收達到七八億元,已成為中國網絡安全領域的佼佼者,多次入選全球網絡安全500強。

范淵告訴記者,其實當年濱江的創投氛圍就已經比較活躍了,當時區裡專門拿創業大廈做創投中心,讓各個創投公司入駐,更好地為區裡企業服務。

把人才工作放在第一位

發展資訊經濟,核心是人才。高新區(濱江)把人才放在經濟工作的第一位置,走“以人才帶項目、以項目引人才”的招商引智良性循環之路。

早在1998年,高新區(濱江)就有30萬元“重金”招攬留學生回國創業之舉。高新區(濱江)人才辦副主任張炬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浙江大學的人才對高新區(濱江)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支撐作用。從1998年開始,就有浙大校友或浙大留學歸國校友陸續到區裡創業。比如,已於前兩年上市的英飛特電子創始人華桂潮就是1999年回國創業的。

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高新區(濱江)約有24%的企業,由浙江大學的師生創辦或是與浙江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相關,中控科技集團、浙大網新集團以及遠方光電等浙大師生創辦的一批企業,已成為自動化控制、智慧城市建設等細分行業的領軍企業,有力培育和推動了區域高新產業的發展。

高新區(濱江)不僅擅於招人引人,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政府也想方設法為企業和人才鋪路。

張炬剛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當年一家由海歸創辦的小靈通企業得到迅速發展,集聚了一大批通信領域、軟體領域的人才。後來,當這家企業走下坡路開始裁員的時候,區政府通過組織區裡對這方面人才有需求的企業來接收這家公司的被裁人員,盡量讓這些人才在這些企業找到合適的位置,從而使得這些人才繼續留在高新區(濱江)。

“這個效果非常好,當時留在區裡的這些人中有後來自己在高新區(濱江)創辦企業成功上市的。”張炬剛對記者談道,從人才很少量的引進、集聚,繼而這些人才經營的事業又引進了大批量的人才,然後高新區(濱江)繼續把這些人才留在區裡,讓他們不斷地在這裡創新創業,從而不斷衍生開來,通過多年的積累,最後形成了比較好的創業氛圍和內生增長。

繼2010年推出“5050計劃”著力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2016年,高新區(濱江)推出新一輪“5050計劃”,這次不僅是扶持密度上發生變化,在評價機制上也發生變化,解決了最核心的“評價方式市場化”問題。

即改變過去由專家對人才項目“一評定音”的評價方式,新政人才項目的評估和評價一律交由專業化、市場化機構來完成,政府隻負責抓好“兩端”——標準的制定和評價結果的認定。

比如,政府依據機構對人才能力作出的評價,給予項目啟動扶持;依據企業在市場上表現和裡程碑,給予不同比例的研發資助補貼;依據企業獲投資、入選各級人才項目和在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等情況,給予核定創業發展資助,實現了市場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方向一致、共同發力的有效結合。

“這樣的好處是企業有投入、政府有扶持,畢竟企業創業是市場行為,原來的方法是評了以後扶持就下去了,對財政資金來講還是有一定風險的,現在這樣的機制至少政府扶持的資金能全部用在研發、用在企業裡面,這也有利於這些人才全心全意把企業做好把項目做好,把技術落地。”張炬剛說。

如今,新一輪“1+X”政策體系配套政策《杭州高新區(濱江)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則從人才租賃房、房租補貼,到辦公場所以及創業資助,再到子女就學及父母養老等都作出全面的政策考慮,讓人才在這裡能夠“快樂創業、幸福生活”。

比如,通過人才社區建設、“貨幣補貼+人才房租賃”模式,解決安居問題。再比如,在全國首推人才父母養老服務政策,創新創業人才的父母,不論戶籍,均可列入濱江區養老服務對象,優先安排入住濱江區政府養老服務機構。

產城人融合,走向國際化

作為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高新區(濱江)卻有著一大批公園綠地,它的最美櫻花跑道成為網紅,這裡地標建築豐富,城市形態豐滿。

高新區(濱江)堅持以一流的環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創辦一流的企業、以一流的企業反哺一流的城市。如今,高新區(濱江)在實現產業鳳凰涅槃的同時,城市建設也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區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90%。

目前,杭州地鐵1、4號線已開通運營,途經濱江區;全區教育品質步入主城區前列;浙醫二院濱江醫院、浙大兒保醫院、區文化中心、區體育館等投入使用;寶龍城市廣場、龍湖天街、星光大道、星耀城等商業綜合體建成。

高新區(濱江)黨委書記詹敏表示,濱江城市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在高新區跟濱江剛開始合二為一時,就是發展產業,是產業引領,產業是重中之重;第二個階段主要是最近五年,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要帶動甚至倒逼城市跟進發展,實際上就是產城融合。而未來五年或者說更長時間,濱江要實現的是產城人融合,走向國際化。

當前,面對土地資源短缺、發展空間受限的短板,葉聖文告訴記者,下一步高新區(濱江)將堅持產業高端定位,對產業項目嚴把供地入口關,確保集約高效用地,同時推進傳統製造業轉型更新,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加快集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比如,在推進傳統製造業轉型更新上,高新區(濱江)鼓勵一批效益較好,但受該區環境製約、能耗製約和用功成本製約的傳統製造業向區外搬遷轉移,將管理、銷售、研發等總部功能留在區內,將生產環節外移,發展總部經濟。

詹敏表示,未來,高新區(濱江)一方面要把資訊經濟做得更強、更好,讓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更好地發揮出更為強大的效益;另一方面要著力培育新藍海,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大健康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推進產業國際化,是濱江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必由之路。未來高新區(濱江)將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高地,提升“國際濱”的全球配置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在國際化的路線上,未來高新區(濱江)將提升國際市場拓展能力,增強國際創新研發能力,並不斷完善國際服務支撐體系。比如,濱江將支持構建國際商務與科技服務平台,計劃培育和引入一批有國際服務能力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人才服務和專業谘詢機構等。

“國際濱”的未來,將實現產業國際化與城市國際化相得益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