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味精,雞精都是健康的嗎?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說明人生在世「吃喝」很重要~

尤其是在吃的上面,不僅要吃飽,而且還要吃得有滋有味。

而要想吃得有滋有味,有一樣東西是絕對少不了的——調料。

比如家家戶戶必備的油鹽醬醋,蠔油、胡椒、以及極具爭議性的味精和雞精.....

有的人做菜從不放雞精味精,因為有說法稱:

味精吃多了會致癌!

相對而言,雞精比味精更健康,要吃就吃雞精!

雞精味精都不好,都不要吃了!

......

事實到底如何?今兒,小編就重點和大家說說這「兩精」的真相~

味精吃多了會致癌?

早前,一直有說法稱味精裡添加了有毒添加劑,吃多了會致癌。

這可嚇壞了不少人,紛紛將味精納入調料黑名單,做菜煲湯再也不放味精了。

然而,味精簡直比竇娥還冤,它很安全,不致癌!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它進入胃以後,受胃酸的作用變成谷氨酸和鈉分別被人體吸收。谷氨酸與其他氨基酸一樣,可以構成人體組織的蛋白質,鈉也是我們身體需要的元素。

而味精緻癌的說法源於:

谷氨酸鈉加熱至120℃以上時會失水,變成焦谷氨酸鈉,此時不僅鮮味減退,還有輕微的毒性,對人體有些不良作用。

而這個焦谷氨酸鈉,就是傳說中的致癌物質。

事實上,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焦谷氨酸鈉致癌。

聯合國食品添加劑委員會認為,味精是一種食用安全的物質,除兩歲以內嬰幼兒的食品之外,可以添加於各種食品當中。

退一步講,就算致癌,那也得是在加熱到120℃的情況下才會致癌。而通常情況下,我們炒菜的溫度都不會超過120℃,因此也是安全的。

另外,所有的致癌物質,最終會不會致癌,與人體攝入的量有很大關係。

而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了味精攝取的明確限量:每人每公斤體重,每天谷氨酸鈉的攝入量不超過120毫克就是安全的。

以一個體重為60公斤的人計,只要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超過7.2克,便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不健康的影響。

而7.2克味精比膳食指南建議的6克鹽的攝入量還多,很顯然,它的日常用量基本不大可能達到7.2克。

雞精是升級版的味精

自從有了味精緻癌論後,許多人都對味精產生了恐懼,但做菜不放味精,又有些人覺得不鮮。

於是,雞精便誕生了,它有著和味精一樣調鮮作用,卻宣稱比味精更健康。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大部分雞精,在食品添加劑一欄上會寫有「雞肉、雞蛋」,往往外包裝再印上一隻肥母雞等。

但實際上,雞精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由雞肉、雞骨或其濃縮液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調味品。而是升級版的味精,它主要成分其實就是味精(谷氨酸鈉)和鹽。

其中,味精佔到總成分的40%左右,在此基礎上,雞精還加入10%以上的鹽及糖、雞肉或雞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鳥苷酸、雞味香精、澱粉等物質複合而成,是味精的換代產品。

由於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因此它與味精的安全性相仿。

雞精VS味精,到底選哪個?

在鮮味方面,雞精調鮮效率更高

味精可使菜味鮮美,但味道較單一。

與味精比較,同樣的用量,雞精煮出來的菜,味道會更鮮美一些。

因為雞精裡鮮味劑呈味核苷酸二鈉的含量較味精裡高,呈味核苷酸二鈉等物質本身就具有調味功效,與谷氨酸鈉結合,能讓食物的鮮味更柔和,口感更圓潤豐滿,且香味更濃鬱。

做菜放了雞精後,就要少放鹽

雞精本身含有10%的食鹽,如果在炒菜和做湯時用了雞精,用鹽量一定要相應減少。如果已經加到合適的鹹味,再放雞精,對於需要控制鹽分的人來說,可能會不利於健康。

尤其是高血壓患者以及老年人,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雞精的攝入。(PS:味精也含有鈉,同樣應注意味精攝入量)

此外,雞精含呈味核苷酸(肌苷酸、鳥苷酸),它在體內的代謝產物是尿酸,所以痛風患者也應適量減少雞精的攝入。

雞精味精雖無毒,但烹飪有講究:

(1)谷氨酸鈉在高溫時會轉變成焦谷氨酸鈉,容易失去鮮味。因此,烹調時不要加入味精雞精後長時間燜煮,或者爆炒,應在菜肴快出鍋時加入。

(2)不宜在烹調酸性食物中添加雞精味精,如糖醋魚或排骨、醋溜白菜等,因為味精在酸性食物中加熱,更容易產生焦谷氨酸鈉,使菜肴走味。

涼拌菜可以使用,但宜先溶解後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0多攝氏度,低於此溫度難以溶解。

(3)味精略呈鹼性,在含有鹼性的原料(如皮蛋)中使用會形成谷氨酸二鈉而出現氨水臭味,大大降低鮮味。

(4)海鮮、肉類和蘑菇等食品本身就含有鮮味成分,所以在此類食品中,都可不放味精、雞精。

(5)孕婦應少吃或不吃味精和雞精,嬰幼兒也應盡量不吃味精和雞精。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