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兩岸學者呼籲共同書寫船政歷史

兩岸學者講述“船政故事”。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

作為晚清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船政”在近代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6月16日,一場主題為“中國海軍與兩岸關係:從船政學堂談起”的論壇在福州馬尾船政格致園舉辦。

格致園就是如今複建的總理船政衙門,大門口的兩座石獅子,自船政時代一站到今天。自海峽兩岸的學者在當年船政大臣辦公大堂裡,講述船政的歷史,時空跨越133年。

與會台灣知名人士邱毅接受採訪時,談到了船政與台灣有關的幾個故事,比如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的護台壯舉。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灣,被高山族人民誤殺為借口,發動侵台戰爭。沈葆楨作為欽差大臣,赴台辦理防務,打退了日本對台灣的覬覦之心。

作為船政後人,邱毅對這個群體也有關注。邱毅說,船政學堂第一屆優等生嚴複的孫女嚴倬雲與其夫婿辜振甫對兩岸的交流做出重要貢獻。船政世家出身的海軍將領林遵曾率艦隊收復南海諸島,1949年又率艦隊起義,加入人民海軍。

海軍史學者陳悅,前些年曾推出《船政史》一書。在陳悅看來,船政是中國現代海軍的搖籃,是海軍根基、開山之祖。從1866年創設船政培養近代海軍開始,到民國時期船政依然在為海軍提供人力和技術支持。

“船政的學生、海軍人員不僅僅學得了西方的科學,同時也受到了很多現代思想的影響和熏陶。在中國近代海軍遇到重大歷史選擇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明顯:辛亥革命時,海軍選擇了革命;北伐戰爭時,海軍選擇了革命;抗日戰爭時,海軍選擇了和全民族堅定地站在一起;解放戰爭時,海軍又選擇了革命。”

陳悅說,船政(以及後續機構)培養的海軍人才,先後參加了馬江海戰、甲午海戰以及抗日戰爭,面對強敵毫不屈服,在每次戰爭中都能看到“艦雖亡,旗還在”的場景。陳悅說,這就是船政傳承下來的文化和海軍精神。

“近代海軍史是悲壯的歷史,是兩岸共同的記憶,最好讓兩岸一起來說,”陳悅在會後接受採訪時表示,如今船政後裔分布海峽兩岸,很多台灣的船政後裔到大陸尋根。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著名台灣問題專家朱松嶺說,船政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要弘揚船政文化,兩岸只有共同攜手,追根溯源,才能共同捍衛主權。

“要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就需要文化源流,增強文化認同感,而船政文化就是關鍵所在。”朱松嶺說。

邱毅也對此表示讚同:“共書中國船政史可以集合兩岸民眾的聯繫,建立並形成兩岸之間牢不可破的文化紐帶。”

歷史上,船政及其後續機構在中國歷史上佔有很多“第一”:培養第一批近代海軍人才;製造中國的第一艘現代意義上的軍艦;製造了第一架國產飛機等等。

當年船政創設的船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依然在發揮著重要的工業作用。為了傳承和保護船政文化,福州馬尾區近年啟動實施了“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工程。

本次論壇由中共福州市馬尾區委、馬尾區政府主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