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層智囊發聲:中國樓市不整,經濟沒法太平

來源:中國經濟五十人論壇

3月29日,由新浪財經主辦的長安講壇在清華大學舉行,國務院參事、南開大學國家經濟研究院院長夏斌擔任主講,並作了《如何認識和化解系統性風險》的主題演講。

他在演講時直言,中國經濟到現在已經被房地產市場綁架了,房地產市場不整,中國早晚出大事。

夏斌認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理念的提出,正是近十幾年來房地產政策碎片化導致的教訓,如果原有理念不扭過來中國經濟沒法太平。

經濟轉型時期是金融風險高發期

發貨幣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產生新產出,沒有效益就是多。

現在為什麽要重視金融風險?簡單地來看,我想說第一個觀點是,在經濟下行、經濟轉型期間,是金融風險最容易發生的高發期。

我把1982~1999年的GDP增長曲線和美國金融危機以後2007-2009年的增長曲線放在一塊做了下對比,基本都跌掉了一半的增長速度。再一次證明,經濟往下走的曲線是最容易發生不良貸款,發生金融風險的。

建國初期,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少得可憐,從1949~2008年,60年間M2累積增長了47.5兆。而2009~2012年4年間,因為當時推行的寬鬆政策幹了50兆。2013~2017年這5年,我們又幹了70兆。

也就是說,從1949~2017年,我們一共發行了167兆,其中有120多兆是近9年投放的。

貨幣多並不一定就是壞事,但是我們發貨幣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為了產生新的產出,如果沒有效益的產生,那就是貨幣多發。

2016年,全社會的杠杆率高達257%,2017年的增長勢頭雖有所減緩,但依然很高,僅2010~2015年,非金融企業的負債總規模平均增長了16.6%,比同期名義GDP還高了6%。

借了那麽多錢,還能不能還?

看增量資本產出比,每增一元GDP所需的投資,從2010年的4.2元增加到2016年的6.7元,因此在經濟增速下行的時候,持續的過多的貨幣投放,表現為企業銷售收入下降、利潤下降,必然是企業虧損或者破產以及帶來的失業壓力加大,就這個邏輯講,必然會爆發風險,不爆發風險才怪,不爆發風險才不叫市場經濟呢。

如果你有能力再多債務也不怕,但是如果速度下來了,就意味著銷售收入下來了,進而影響到利潤的減少,而利潤的下滑則意味著根據原來簽訂的合約,你很有可能連利息都還不了,甚至可能連最起碼的本金都還不上。

再加上,很多領域都是國有企業佔據壟斷地位,這就造成很多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融不到資,這時候問題馬上就暴露出來。

這就是我想講的,為什麽在經濟速度下行的時候是高風險易發期。

最關注的是房地產泡沫風險

當下,要盡快建立一個確立長效機制的房地產統籌研究小組。

最近,有人在微信上說,中國當前的家底能夠禁得起1.5次危機。這應該是標題黨,但問題是,這個危機是按照資產有多少來計算的嗎?

危機是突發性的事情,傳遞性很快,一旦發生很多事情都來不及了。

我認為,系統性風險的爆發是個別的分散的局部的風險,在一定條件的催化下,在某個時點經過一系列環境風險傳遞和連鎖反應,才會呈現全球性的系統性特徵,但是在風險沒有爆發前,不會馬上形成對全社會資產負債表的“縮表”效應,風險一出來,馬上資產負債表就會縮水。

我們整頓不過來就是沒有經過一次縮水,說心裡話,是慢慢的還是讓它縮水。有些重組了,有些破產了,有些市場出清了,那不就是退出市場了嘛。那它的負債、銀行貸款以及銀行不良資產就增加了,資本金就減少了。

這就是資產負債表連續縮水的過程。

我認為當下不會馬上形成資產負債表縮表效應,不會對巨集觀經濟總量如GDP、總需求、總投資、破產、實業等巨集觀指標,形成直線下降的重大衝擊。

現在不像1929~1933年的美國經濟危機,失業率突然提高了2位數,GDP也以2位數的速度急速下降,中國沒有爆發經濟危機之前,這些還都是看不出來的。

那麽風險在哪裡?

根據經濟學理論和各國危機的教訓風險隱患,可以從兩個角度思考:

第一,從巨集觀數據變化中尋找蛛絲馬跡;

第二,從影響貨幣支付鏈中斷時鏈條上的相關產業、局部數據的分析中尋找線索,順藤摸瓜,從而把握大局。

從分析中能感覺,它不是現實的,馬上暴露的風險。我最關注的仍然是房地產泡沫風險。在中國,涉及到房產的貸款和人到底有多少呢?

從授信的品種分析,涉及房子貸款的有房地產開發貸款、房產企業貸款、抵押貸款,2016年底僅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抵押貸款就有26.7兆,佔全部銀行貸款的25%。2016年房價漲得快一點,2016年新增量5.7兆,佔全部新增約45%。

政策研究界經常說的銀行做過壓力測試,能經受得住40%的房價下降,我認為瞎扯,那又是在學外國的壓力測試分析模式。

要知道,在中國,整個系統全部的銀行貸款,絕大多數都不是信用放款,都需要擔保抵押質押的,信用放款隻佔到20%~30%。

用房產、廠房、土地做抵押貸款,佔到整個貸款的30%~40%,用擔保互保形式做貸款的佔30%~40%,質押貸款佔約30%。如果說通過同業市場,通過大資管業務的理財市場等等環節進行的房地產投資,那就更多了。

現在銀行能夠擔保、能夠抵押質押的是機器設備嗎?銀行根本不要。現在銀行最不擔心的就是土地和房子,因為他們都很值錢。所以真正和房價、地價相關的貸款佔多少?我估計就70%左右,甚至更高一點。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房價也屬於資產,如果資產價格一跌,跌掉10%、20%,這意味著什麽?很多銀行貸款就還不了了,貶值了都,很多涉房的貸款和融資究竟有多少?從這一角度講有沒有泡沫?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是近十幾年來,房地產政策碎片化導致的教訓。我相信黨中央會堅定不移地扭過來,不扭過來中國經濟沒法太平。

實際上,中國經濟到現在已經被房地產市場綁架了,我2009、2010年說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整,中國早晚出大事。

長效機制迫在眉睫

首付怎麽辦?稅收怎麽上?利息增值怎麽定?

在北上廣深,尤其是北京,教育資源集聚,擁有全國最有名的重點學校,比如實驗二小、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北大附中等,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不惜成本也要爭取就近入學,想進入這些重點學校,就要有戶口,要有戶口就要有房子,自然而然的就推漲了房價。

面對這樣的狀況,靠房價政策能調嗎?那根本不是房價政策的問題,那是教育政策的問題,是教育公共資源怎麽分配的問題。

所以,房地產長效機制要包括很多內容,而現在的問題是這些長效機制什麽時候能出來?這些長效機制內容相互之間又要如何配合?

到現在,我個人感覺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部門在研究,所以我在內部呼籲,盡快建立一個確立長效機制的房地產統籌研究小組,可以由住房建設部掛帥,人民銀行、銀監會、發改委、財政部等幾個部門共同研究一項項政策怎麽出,目標就是長效機制,眼前有的是短期效應,但是每一項短期效應不能違背長效機制。

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絕對不能這麽乾。

誰欠債誰還,中央堅決不兜底

這樣才能徹底打破道德風險,打破市場上不正確的幻想。面對存量風險要怎麽辦?目前已經看到的四個原則值得參考:

1. 止血原則

因為法規不健全而產生的風險,盡快完成法規進行整頓,堵住漏洞,邊立規矩,邊化風險,堅決做到存量風險隻減不增。

比如說P2P,馬上停下來,不讓它亂七八糟的幹了;比如說地方債、網絡貸、大資管,現在紛紛在出檔案,或者是出政策規定,這叫止血原則。

2. 共擔原則

產生的損失誰欠債誰還,中央堅決不兜底,萬裡長城決不能退後一步,不能出現一個缺口。

這個我們1997年處理金融風險很有經驗,如果說中央政府給錢,那就沒完沒了,整個社會就會出現道德風險。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教訓市場,教訓老百姓,教訓地方政府,教訓金融機構,誰欠錢誰還,還不了賣東西也要還,讓他家破人亡也得還,中央絕對不能拿納稅人的錢幫他還錢。

當然我們也有原則,並不是說就不管這個事了。

比如處理農村合作社,很多地方高息攬儲、非法集資,最後把他們都關了,關了老百姓就要鬧,要求返還利息(有些人早就把本金賺回來了),這不可能。我們可以按同期銀行利息予以補償,但如果你還要鬧,那對不起,直接出動警察維持秩序。

這事你本就不應該做,銀行在這兒,你不去銀行存錢,跑到那些不知底的機構存錢,何況幾年來你本金都已經收回來了。

所以,誰的孩子誰抱,還不了賣東西,你也不準借錢,這樣才能徹底打破道德風險,打破市場上不正確的幻想。

3. 成本原則

針對地方巨額債務的還本付息壓力,為了降低利息成本,又是化解增量風險,又是化解存量風險,那怎麽辦呢?

債轉股,債券置換,這已經在做了,把長期債券變成短期債券,把地方債券變成中央債券,中央債券成本利率很低的,這一下子省了不少錢。

4. 時間原則

我認為中國十三五時期經濟保持6%點幾到7%的增長還是可以的。如果能夠保持5%,5.5%,6%的增長是絕對的高增長,高增長意味著有收入,包括財政有收入。

因此從全局看,我們只要把新的債務成本壓在一定的谷底以下,比如說壓在6.5%到6%的增長,壓在6以下利息成本,從長期看,我們就具備穩定的還債能力,這就可以慢慢化解風險,存量風險存量化,增量風險想辦法控,慢慢的化解風險。(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中金在線立場)(來源:中國經濟五十人論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