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白城:綠掩風沙潤翰海

40年前的吉林省白城市,肆虐的風沙吞沒了大片農田和草原……自三北防護林建設實施以來,結束了“沙進人退”的歷史,昔日的沙地換上了綠裝。


白城位於吉林省西北部、松嫩沙地西部、科爾沁沙地北緣,是吉、黑、內蒙古三省區的接合部。這裡風沙、乾旱、鹽鹼嚴重,群眾的農田時常顆粒無收。1978年,為改善生態環境,國家啟動三北工程區建設,帶領白城人民治風沙、治鹽鹼,堅持植樹造林。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白城現已初步形成帶、片、網,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框架,林地面積由1978年的13.4萬公頃提高到目前的45.3萬公頃;糧食年產量超過41億公斤,是1978年以前的7倍以上;畜牧業年總收入131億元,是1978年以前的150倍。

沒有三北工程建設就沒有今日的美麗白城。

三北工程實施後,白城采取“誰造誰有”“個體承包造林長期不變,允許繼承、轉讓”“專業承包造林、合作造林、拍賣荒山造林”等政策,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造林的積極性。為解決造林資金不足的難題,白城通過“國家投一點、地方財政出一點、部門籌一點、社會募集一點、群眾負擔一點”的方式,多管道、多層次籌集資金,最大限度地滿足造林綠化需要。2011年,白城市委、市政府與吉林省林業廳共同開展了“治理國土荒漠化、白城大造林行動”募集資金活動,通過直接造林、直接捐資、定向捐贈和直接捐物等方式,籌措資金超1億元。    

為進一步推進三北工程建設,白城積極打造林業科技隊伍。據統計顯示,白城擁有林業科技人員超600名,其中,中級職稱以上254人,副高以上83人。在新品種選育、造林新技術推廣應用、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共有28項成果獲獎,其中國家級3項、部級7項、省級10項、廳級8項。    

白城還建立了桑樹、山杏、文冠果、歐李、枸杞等荒漠化治理示範基地,科學系統地總結出流動半流動沙丘、鹽鹼地、半山區、栗鈣土(白乾土)區、封山育林、退化林分、“生態草”7種吉林西部荒漠化治理模式。同時,通過圍封鹽鹼土地,自然修複草原植被,栽植耐鹽鹼樹種檉柳、白刺等方式,針對松嫩鹽鹼地、科爾沁沙地、大興安嶺余脈低山丘陵地帶實施三大治理工程,成功營造了“生態草”21.1萬公頃,固定流動沙丘和半流動沙丘26.5萬公頃,建立了6.67萬公頃山杏產業基地和1萬公頃檸條飼料加工基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40年來,白城完成造林64.68萬公頃,荒漠化土地由106.5萬公頃減少至69.5萬公頃;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6億元,其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森林旅遊年遊客量超100萬人次,收入達5億元。據天氣部門觀測,白城全年優良氣象達335天,空氣環境品質標準達國家二級標準,年揚沙日減少了40.7%,連續4年降雨量超400毫米。(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