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一藥物兩家醫院,一個17元一個310元?!

「有病沒有葯是天災,有葯買不起是人禍!」

當年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吶喊依舊振聾發聵,因為彼時救命葯「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普通人難以支付的高昂售價,而這一點通過電影《我不是葯神》為更多人熟知,Life is money(命就是錢)!

影片最後,主角程勇良心發現自補差價以500元一瓶的價格出售印度仿製葯,給更多患者帶去了希望。但現在,「希望」不必再像影片中一般以違法作為代價了。

近日,在全國11個城市實施的「4+7」帶量採購進入到全面執行期,首批中標的25個藥物中,豪森葯業生產的「國產格列衛」位列其中,中標價格為623.82元/盒。一位參與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的專家表示,這個葯在經過醫保報銷之後,比印度的仿製葯還要便宜。

啥是「4+7」帶量採購

4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

7個城市:廣州、深圳、西安、大連、成都、廈門、瀋陽

為了切實降低葯價,2019年1月,《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方案》正式印發,在上述4個直轄市和7個城市的公立醫療機構,試點進行藥品帶量採購,俗稱「4+7」。

「4+7」帶量採購,說白了就是把醫療機構零散的採購量集中「打包」,一起「團購」,以量換價,讓葯價「大跳水」。

1

「4+7帶量採購」執行之後......

近日,有網友在購葯時發現,在兩家醫院購買同一藥物後的支付價格,使用醫保支付醫院居然比未用醫保支付醫院收費還高了近7倍,這讓他感到十分困惑。

這位網友表示,3月25日,他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開了B肝抗病毒藥物「恩替卡韋分散片」,沒有使用醫保,單價為17.36元,購買3盒總計花費52.08元;而同一天在家鄉東台市人民醫院開的相同藥物計費卻是310.8元/盒,使用醫保支付後單盒實付款115元。兩盒藥物完全一樣,認證品牌都為正大天晴葯業,規格28片/盒,為什麼在不同地區會有如此大差價出現?

其實這就是沒有了解清楚「4+7」帶量採購惹出來的困惑了。去年12月,聯合採購辦公室印發《關於公布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中選結果的通知》,文件確定了25個採購品種和約定採購量。這25種「4+7」採購藥品包括了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抗感染、抗腫瘤等7類,通過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葯22個,原研葯3個,品質和使用安全性均有嚴格保障。

與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這25種藥品採購價格平均降幅為52%,最高降幅達97.52%。目前,11個城市已陸續將此次涉及的藥品價格全部更新為中標價格,患者能夠按照新的中標價進行購買,上文中網友購買的恩替卡韋即為此次的「降價冠軍」藥物,降幅97.52%,服用此葯的B肝患者,按一年服用365片計算,一年能節約8913.3元。

醫保支付溫馨提醒

對於這25種藥品,醫保以集中採購價格為支付標準。但是,如果患者要求使用價格高於支付標準的同類藥品,超出部分的價格需自付20%。例如「恩替卡韋」中標價格為28片 17.36元,如患者使用進口恩替卡韋博路定(28片價格880元),則患者需自費付差價(約862元)的20%,即172元左右。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表示,「4+7」帶量採購還會進一步擴大範圍向全國推廣。

2

3種常用抗腫瘤葯「斷崖式」下跌

除了慢粒白血病特效藥「伊馬替尼」外,此次上榜的還包括肺癌靶向葯「吉非替尼(易瑞沙)」,以及抗腫瘤注射劑「培曲美塞二鈉」,極大的減輕腫瘤患者的負擔。

易瑞沙「4+7」帶量採購後中標價格547元/盒,醫保後自付不足100元!2016年之前易瑞沙一個月患者需自費14000元,現在患者一個月只要自付約300元!

此前,國內市場在售的甲磺酸伊馬替尼市場由4家生產企業分割,原研廠家諾華的格列衛市場份額最高,為80.29%,而中標藥物江蘇豪森的昕維市場份額為10.97%。但在目前這樣一個帶量採購的背景下,諾華顯然難以保持住80%的市場份額了,昕維的價格降到比印度仿製葯還低,至少在這個品種上,《我不是葯神》同款故事的故事不會再重演。

而隨著「4+7」帶量採購的落地實施,不僅是中選的藥品,其大批競品也將面臨降價。3月4日,禮來主動申請下調其在浙江省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的價格。培美曲塞二鈉作為禮來公司的專利藥品,2005年在中國上市,被批準用於治療惡性胸膜間皮瘤。目前該葯在國內共有42家企業獲批上市,此次帶量採購中拔得頭籌為四川匯宇製藥。這次禮來主動調價,無疑也是要加入「4+7」這場戰局,也就是國家引導的專利懸崖開始顯現,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原研企業進行調整價格,為中國醫藥產業提供絕好的發展機遇。

3

「4+7」帶量採購背後的價值

除了仿製葯和原研葯的價格大幅下降外,「4+7」帶量採購對醫院和醫生、患者、葯企、社保和商保市場、醫藥行業目前的兩票製等方面,都將帶來全方位影響,因為藥品價格「牽一髮動全身」。

首先,就醫生開藥來說,醫生現在只能按照藥品的「通用名」來開藥,而以前醫生是根據葯企的藥品商品名來開藥。例如以前醫生在醫囑中寫「格列衛」(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原研藥商品名),現在在醫囑中則必須要寫藥品通用名-「甲磺酸伊馬替尼片」,藥房系統才能識別。這也客觀避免了部分醫生因為回扣推動而有意開具「效果差不多」的藥物,讓醫生憑藉專業知識開好處方。

其次,對葯企來說,只要通過一致性評價後,通過集中採購,以最低價就可以中標某類藥品在全國市場份額的60%到70%,而且鎖定一定期限。客觀上,減少了生產企業灰色的銷售成本,廠家可以不通過帶金銷售,就可獲得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這的確讓醫藥行業充滿活力,還價格於民,也省下醫保基金。但是還應警惕「摁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院內降價,院外漲價,一些葯企可能會通過對未中標常見葯漲價的利潤補貼中標藥物。

第三,對整個醫藥流通環節產生重大影響,醫藥供應鏈加快整合,葯企會在整個醫藥供應鏈中發揮關鍵作用,成為真正的「鏈主」。同時,醫保局和藥品監督管理局都反覆強調,堅決防範因價格下降而降低藥品質量的行為。中標的廠家,既要按照中標價提供藥品,更要接受監管部的嚴厲監管,確保中標藥品的質量跟一致性評價是一致,杜絕以次充好和偷工減料。同時,未中標的葯企面臨調整和整合,行業洗牌加速,仿製葯生產企業會越來越集中,規模優勢凸顯。

第四,隨著「4+7」帶量採購在全國的推廣,醫藥市場將更加扁平化,醫藥流通企業面臨重大轉型,藥品生產企業會加大末端的控制(醫藥/連鎖,甚至患者),藥品一票製會提前到來。生產企業加大與末端和患者的鏈接。醫藥流通企業面臨轉型,主要會出現「四化」:物流化,流通企業會轉向做物流服務;金融化,流通企業會轉向給上下遊做供應鏈金融;集中化,流通企業整合或者被整合,形成規模和網路;末端化,流通企業下沉做好醫院服務,或者做好藥店和社區服務。

其實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醫藥問題紛繁複雜,一個政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配套政策不斷修正、完善,短暫的陣痛之後,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春天。

您常服用的藥物降價了嗎?

來源:中國腫瘤時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