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華農村生源超2成,讓寒門出“貴子”也出“人才”

當寒門既出得了“貴子”更出得了“人才”,教育公平也能在社會公平的做加法中拾級而上。

據媒體報導,9月7日和8日,清華園正式迎來了3800餘名“零字班”本科新生。2020年,清華大學共錄取內地學生3500餘人,港澳台學生60餘人。其中,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佔26.6%,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20.2%。20.2%,這是近年來的新高。一時間,“寒門仍能出貴子”,再次成為社會話題。

此前一些年,“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話題一度引發不小討論,擊中了很多人的痛點。

2006年1月,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對國家重點高校進行了調查。該研究顯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清華大學2000年農村學生的比例為17.6%,比1990年減少4.1個百分點。17.6%,還不是最低點。再往前些年,清北的農村生源可能是“十裡挑一”。

但情況顯然在起變化。清北等名校這幾年的農村生源佔比,近年來在逐年增加。以今年的為例,相比2018年,清華大學的農村生比例增加了2.3個百分點,這對衝了城鎮化態勢給農村生源佔比帶來的影響,所以才會引起“寒門仍能出貴子”的樂觀感慨。而這種變化,得益於面向農村生的自強計劃與面向貧困地區學生的國家專項計劃。

無論是清華大學於2011年啟動的自強計劃,還是2012年開始的國家專項計劃,其制度設計思路很明晰:向貧困地區傾斜。

如果說,“寒門再難出貴子”是起跑線差距跟保送、加分、自招等反向傾斜政策疊合的產物,代表了某種階層固化的趨勢,那這些計劃跟那些高考加分亂象清理動作合在一起,就是朝向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努力。

雖然坊間也曾有質疑,認為給予降低錄取分數優惠與采取單列計劃招生,是對城市學生不公平,帶有反向歧視意味,但這秉持的只是結果公平觀,卻沒有考慮不同考生的不同成長環境、求學條件與資源獲取門檻。在以往的高考制度體系整體上有利於城裡學生的背景下,這也是兼顧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的補償性公平之舉。

對寒門弟子來說,重視過程評價,不只是讓他們在最後的高考升學中有平等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享有更高質量的教育。

這要求進一步加強對鄉村學校的投入,並改革教育教學方式,要讓他們接受完整的基礎教育,而不只是成為“小鎮做題家”——雖然能考進名校,但由於綜合能力與素質的缺失,在進大學後沒有長遠發展的潛能。

寒門學子要成為的,是人才,而不是部分學生自命的“985廢物”或“連985廢物都算不上的普通院校廢柴”。

而要讓寒門學子成才,提高農村生進重點大學的比例的確重要,但仍不是全部。

必須承認,不論怎麽提高農村生進清北的比例,量大面廣的農村學生主要進入的,還是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

但這要跟“去唯學歷論”和“職業教育發展”的框架打包審視:要讓更多的寒門弟子成才,還要把每所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都辦好,這樣一來,即便受的是職業教育,寒門學子也能獲得職業發展的成功——他們也不必隻盯著少數名校盼望成為貴子。

當寒門既出得了“貴子”更出得了“人才”,教育公平也能在社會公平的做加法中拾級而上。到那時,離“寒門難出貴子”的痛感消退還會遠嗎?

□熊丙奇(教育學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