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的“阿姨媽媽”與人工智能比賽垃圾分類,結果……

7月20日下午,一場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比賽在徐匯區康健社區丁香園舉行。比賽在社區裡的“阿姨媽媽”與支付寶新上線的垃圾分類人工智能小程序之間展開,規則很簡單:對於同一件物品,“阿姨媽媽”要說出它的分類,人工智能小程序則用“掃一掃”的方式進行識別後判斷它屬於何種垃圾(文首照片為比賽中使用的部分待分類垃圾)。

一開始,比賽進行得很膠著:礦泉水瓶——可回收物;盆栽——濕垃圾;玉米棒——濕垃圾;一次性紙杯——乾垃圾;沒喝完的珍珠奶茶——奶茶要倒掉,“珍珠”是濕垃圾,塑料杯屬於乾垃圾……來自社區的張曉玲阿姨與人工智能小程序給出的答覆完全一致,包括對喝剩的珍珠奶茶,不僅張阿姨對分類方式胸有成竹,人工智能小程序也“知道”塑料杯、奶茶、“珍珠”屬於不同垃圾需要分別對待。

不過,差別出現在一個中成藥衝劑包裝上。張阿姨看了一眼後表示:“要看裡面有沒有藥。如果沒有藥,就是乾垃圾;如果還有藥,得扔在有害垃圾裡。”人工智能小程序識別之後,卻判斷這是一張面膜,給出了“乾垃圾”的答覆。

憑著這個不同答案,張阿姨在與垃圾分類人工智能小程序的比賽中獲勝,而且還得到了一張聘書:被阿里巴巴公益聘為垃圾分類AI(人工智能)訓練師志願者。

原來,這場“阿姨媽媽”與人工智能小程序之間的比賽,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的科技含量。垃圾分類新時尚已經深入人心,但“不知道怎麽分”“怕分錯”仍舊困擾著部分市民,不少科技企業紛紛利用人工智能中的物品識別技術,推出“掃一掃”、“拍一拍”等識別垃圾功能,供市民在分類時參考。

新功能上線後,很受市民歡迎。阿里巴巴拍立淘運營專家、淘寶AI垃圾分類程序志願者劉昕介紹說,自7月3日淘寶、支付寶上線相應的垃圾識別功能以來,已有超過1300萬用戶使用了這些小程序。不過,用戶在使用中也發現,有時候人工智能會認錯,“比如今天比賽中的藥品包裝,人工智能就認錯了。”她表示,目前人工智能識別的準確率在90%左右。

“要提高人工智能識別的準確率,關鍵是要加強對人工智能進行訓練,包括提供更多的學習樣本、及時發現人工智能的錯誤,然後再由程序員進行後台調試。”劉昕說,他們發現上海的“阿姨媽媽”在垃圾分類上經驗豐富,所以想聘請“阿姨媽媽”們做AI訓練師志願者,“請他們經常用小程序‘掃一掃’、‘拍一拍’,看看人工智能分得對不對;如果不對,就及時向我們反饋,讓我們來‘批評’人工智能。”

“我們也是邊學邊記,多留心眼。”與張曉玲一同受聘的還有她在社區裡的好姐妹李虹,兩名阿姨說起自己的“分類經”,都說是“熟能生巧”:“有些垃圾我們一開始也搞不清,比如前段時間粽葉很多,我們都以為是濕垃圾,後來才發現是乾垃圾;還有貝殼類的垃圾,很多人以為是濕垃圾,其實也是乾垃圾……”阿姨們說,他們平時讀書看報發現有垃圾分類的知識就會特別留心,還與身邊人分享;有了各種垃圾分類小程序後 ,她們也會試一試,看看自己掌握的知識對不對。

張曉玲(右二)、李虹(右三)接過“AI訓練師志願者”聘書

劉昕告訴記者,除了“阿姨媽媽”,阿里公益在上海招募的首批AI訓練師志願者還有熱衷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的大學生、白領等,“其實,普通用戶也可以幫我們訓練AI,只要多用相應的小程序‘掃一掃’‘拍一拍’,就是為人工智能提供學習的樣本”。當然,對於受聘的AI訓練師志願者,要求會更高些,包括定期通過AI識別做垃圾分類測試、為AI識別準確率提升提供優化建議等。

“我們計劃招募1000名AI訓練師志願者,目標是推動AI識別垃圾分類的準確率超過99%。”劉昕還透露,等到AI識別垃圾分類準確率超過99%了,相關技術可以有更廣的應用空間,包括解決目前部分市民覺得定時定點投放不方便的問題:“可以把AI識別技術與智能硬體結合起來,市民將分好類的垃圾帶到智能垃圾桶前,由垃圾桶的攝影頭‘掃一掃’,只要確認垃圾分得對,就打開對應的分類垃圾桶箱蓋。這樣,分類垃圾桶無須志願者值守,而是24小時都能接受市民扔垃圾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