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興與馬雲的戰爭

3月28日晚上,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一則《專訪王興:我仍然認為馬雲有誠信問題》的文章,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美團創始人兼CEO王興提及的馬雲所謂的“誠信問題”是,當年的支付寶剝離事件,互聯網行業人士都很熟悉,無須贅述,僅僅從標題來看,王興對馬雲的惡意躍然紙上——差不多都快十年的事,卻被舊事重提。

阿里巴巴集團公關委員會主席,同時是阿里事實發言人的王帥第一時間回應稱:

“企業領導人的境界格局決定了企業的未來。惡意中傷傷害不了阿里,也減輕不了自己競爭的困局,阿里巴巴在全球範圍內一定會遵守法律規定,哪怕和某些法律有不同觀點和看法。阿里巴巴為當時的支付寶決定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贏得了新老股東和董事的尊重和支持,至今當年的董事和股東依然在今天的阿里巴巴董事會上開心異常。”

事情的來龍去脈很快清晰:不過是一則標題黨引發的慘案。

標題黨引發的慘案

彭博社這一期內容的英文版直譯標題是《世界最大的外賣帝國》,報導主題是美團,記者對王興進行了專訪,在其中一部分,彭博社報導指出,王興“調侃了競爭對手、前競爭對手、美國科技領袖,甚至他自己。”正是這一環節,王興說出了引發阿里不滿的言論,原文如下:

阿里巴巴的馬雲一直是他的特別關注對象。“我仍然認為他有誠信問題,”王興表示。他說馬雲在未獲阿里巴巴董事會批準的情況下剝離了其數字支付業務支付寶(Alipay),此事對中國商界領袖在全球的聲譽造成了持久傷害。那件事發生在2011年,在多數人眼中或許已是陳年舊事,但王興並未拋之腦後。“他們想用謊言蒙混過關,甚至想讓政府部門背鍋,說是政府強迫他們這麽做的。這並非事實,”他說。“我認為那件事的影響至今都被低估了。”

本來是一個正常不過的專訪報導,然而卻因為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將標題改為《專訪王興:我仍然認為馬雲有誠信問題》引發軒然大波,如果王興只是在採訪中點評了一下,自然不會引發什麽關注,畢竟這篇稿子此前,並沒有傳播開來。

在新媒體時代,這是很常見的“手法”:將文章中最抓人眼球的話,而不是主題作為文字標題,這一點已停止運營的“咪蒙”更是駕輕就熟,然而這樣做的問題就是很容易誤導讀者。BT商業科技(微信ID:bttimes)發現,不少媒體人對於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的做法很不認同,比如《騰訊沒有夢想》一文作者,“亂翻書”創始人潘亂就表示:

“這是彭博王興專訪的英文標題,世界上最大外賣帝國,副標題也跟內容很搭。彭博中文版那個故意挑事的標題,相當於是直接陷害了採訪對象,壓根不是國際大刊該有的水準,非常下三濫,極其掉價。”

這不是王興第一次公開點評馬雲,美團和阿里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交手,兩者也曾有過很多交集。

馬雲王興的恩怨

2010年,剛滿31歲的王興開始他的第三次創業,前兩次創業都采取當年流行的C2C模式:矽谷什麽火,做什麽。借鑒Facebook的校內網賣給陳一舟被後者改為人人網,曾有挑戰騰訊的夢想,現在卻早已被玩壞;飯否遇不可抗力因素未能成為中國的Twitter,今天卻奇跡般地活著,成為王興和他的朋友們的玩具。第三次創業依然是C2C,王興瞄準了團購鼻祖Groupon推出了美團。

在千團大戰掀起的中文互聯網第一輪燒錢大戰中,王興意識到了資本的重要性,當時最有錢的是BAT,BAT這一說法也是從當時開始流行。

2011年的馬雲剛好度過支付寶風波,然而當時阿里也遭遇水逆,B2B網站欺詐門又將阿里推上風口浪尖,馬雲不得不“揮淚斬衛哲”,一些受牽連的創業元老被降級,做起了副業,副總裁呂廣渝和乾嘉偉被分別派去接手考察投資團購網的任務,呂廣渝被派去考察窩窩團,後來阿里成功投資,呂廣渝成為COO;乾嘉偉負責拉攏拉手網,進展相對緩慢。

阿里當時做法也是“賽馬制度”,美團在B輪融資時阿里也想要參與,乾嘉偉去對美團線下進行調查,與王興接上了頭,經歷過多次溝通後,王興成功將乾嘉偉從阿里挖到美團,阿里也順利參與進美團B輪融資。乾嘉偉江湖人稱阿甘,來自阿里B2B最早最核心業務:中國供應商,其銷售團隊被稱為“中供鐵軍”,是中國互聯網地推行業的標杆,牛人輩出,最知名的是滴滴CEO程維。

前面提到的與乾嘉偉一起被“下放”的呂廣渝也是中供早期骨乾,加入窩窩團後,又先後成為安居客和大眾點評COO,隨著點評與美團合並,一度成為王興麾下一員大將,擔任美團點評到店綜合事業群總裁,2017年創業做起了無人貨架猩便利,江湖還是這個江湖。

團購是O2O模式的先行者,地推是核心能力,乾嘉偉加入美團後,幫助其建立了與中供媲美的地推鐵軍,而王興本人對持久戰也十分擅長,將成本控制到極致,2012年美團已成市場第一,在千團大戰後期,王者之氣已十分明顯,這促使阿里巴巴放棄賽馬策略,重點扶持美團,甚至關掉“親兒子”口碑網,將淘寶流量開放給美團。

同一時間,騰訊與Groupon一起打造高朋,沒有成效,後來再投點評;百度後知後覺,2014年完成對人人網孵化的糯米全資收購,有了一張王牌。團購大戰此時已接近尾聲,BAT會戰清場,在2014年美團年會上,王興直接定調:“2015年是O2O的決戰年”,美團決戰的彈藥補給,依然有阿里一份貢獻——2014年5月,美團C輪拿到3億美元阿里是投資方之一。

然而,阿里謀求控制的投資風格與王興不甘人下的創業理想,出現了越來越顯著的矛盾,王興不願意美團成為阿里整個商業生態的一部分,然而阿里戰略投資的風格就是讓被投企業成為自己商業生態的一部分,王興也在公開場合稱阿里並沒有給美團多少扶持,反而一直想控制美團。

就像戀人、亦如父子,阿里的掌控欲愈強,美團的擺脫欲就愈濃。現在回頭來看,2015年是美團和阿里徹底分道揚鑣的一年:騰訊通過多輪投資,打包點評的方式,一步步成為美團大股東,將美團從阿里系拉入騰訊系,今天微信九宮格已有三個是美團了;意識到美團不可控的阿里,則與螞蟻金服共同注資60億元與多年前投資的拉手、窩窩團一起重啟口碑,為幾年後的戰爭布好了局。

當愛已成往事

阿里謀求掌控沒錯,騰訊更加開放也不見得就更好,不過是投資風格不同。阿里務虛、騰訊務實;阿里投遠、騰訊看近,有人說騰訊偏同行風,阿里則是戰略投資;阿里掌控、騰訊放開;阿里整合、騰訊連接,所以騰訊收獲的上市公司非常多,阿里雖然沒有收獲多少上市公司,整個生態卻越來越大成為巨無霸,電商分析師李成東甚至指出:這些年,阿里投資收益率要比騰訊高。

阿里一直都強調中心化、而騰訊越來越信奉去中心化。張勇說阿里是商業作業系統,這意味著旗下公司是“組件”,被投公司是“插件”,大家一起在作業系統協同下,給客戶和用戶提供服務。馬化騰說騰訊是連接器,被投公司甚至自家不同事業群,都保持相對獨立。

美團的戰略,王興的性格,更適合騰訊的風格——雖然嘴上不說,但美團是不會甘心成為任何互聯網巨頭的“棋子”的,對標亞馬遜的美團想說的是“我即巨頭”,跟後來加入阿里的UC董事長俞永福當初的願景一樣“要做中國互聯網第四極”。

王興與騰訊的合作,無非也是拿巨頭的資源,做自己的事兒。

戀人分手往往不是因為對錯,而是合適與否,阿里和美團分道揚鑣,就是因為合適。只不過,相對於阿里對美團這位“ex”緘默不言不同,王興似乎對此耿耿於懷,且樂於將其分享給所有人,此前,王興在接受《財經》專訪時就曾直言:“從戰鬥力來說,阿里非常強,但如果它他們各方面做的更有底線一點,我會更尊重他。”好在《財經》有低線,標題是《對話王興: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而不是《對話王興:阿里有低線一點,我會更尊重》。

未來的戰爭

商業世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儘管在美團最困難的時候,正是阿里拿著錢,乾嘉偉帶著人,才成就了美團;儘管美團在O2O大決戰的時候,能夠將百度系糯米和騰訊點評斬落馬下,也離不開阿里的彈藥支持。但是,今天美團將不可避免地與阿里大動乾戈。

在接受彭博社採訪中,王興表示貝索斯是其榜樣。亞馬遜“無限擴張”理念被美團奉為圭臬。從1997年上市開始,貝索斯就20多年如一日地通過公開信方式,向投資者闡述“長期至上” 的理念,亞馬遜確實是這樣做的,堅持以利潤換規模,這一理念被應用在美團的業務中,2018年美團淨虧損1155億元,換來的是美團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賣帝國”、酒店間夜量排名行業第一(Trustdata報告)、將最大的共享單車平台摩拜收入囊中,作為大股東的貓眼娛樂成功上市,佔據在線電影票務市場60%的份額,以及在新零售、餐飲SaaS等領域不斷擴張,最新動向是美團買菜進入北京。

王興曾表示:

“如果不開拓新業務,我們可以在一年之後規模盈利,但我不認為短期贏利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美團的擴張被王興描述為T型戰略,以吃這一高頻入口切入更多垂直場景,先是從吃切入到吃喝玩樂,再從吃喝玩樂切入到吃穿住行,上市前美團新的願景已是Eat Better,Live Better,就“Live”的描述來看,就是一個足夠宏大到可與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相提並論的願景。

Live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涉及的領域實在太多,而每一個領域,都能在阿里找到對標業務,因為後者一邊希望給用戶提供一站式生活,一邊希望讓天下沒難做的生意。

新零售戰略的落地將決定阿里未來二十年的壯大空間,阿里會從賣貨平台變為消費的平台,從連接人與商品,變為連接人與消費,如吃喝玩樂住行遊學醫等,這些行業都在擁抱新零售,都在一步步成為阿里的重點業務,特別是外賣、酒店、餐飲等生活服務。阿里新零售戰略啟動以來將最多的錢投向了新零售場景,即線下零售場景中,線下零售場景又有相當一部分承載生活服務。

今天,本地生活服務已成為阿里不能輸的戰爭,這意味著其與美團競爭將日趨激烈。在復活口碑後,2016年阿里又吞下餓了麽與新口碑合並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平台,再加上盒馬鮮生、飛豬、淘票票和哈羅出行,一個狙擊美團的陣型已形成。

而美團在原有的外賣、到店、酒旅、娛樂和摩拜外,也已推出掌魚生鮮、小象生鮮、同城閃購以及美團買菜等新零售業務,全方位和阿里對壘。

從現狀來看,要打贏與阿里的這張戰爭,對美團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務。2018年9月20日,美團點評赴港交所IPO,最新市值386億美元,不到阿里4607億美元的十分之一(還不包括螞蟻金服)。美團點評的生態體系相對於阿里而言基礎稍弱,比如就支付以及金融服務而言,阿里就有螞蟻金服這張王牌;再比如阿里旗下阿里雲不只是有真金白銀的貢獻,也給阿里提供了足夠強的IT基礎設施支撐,讓其可以遊刃有余地迎接AI、IoT、5G以及別的什麽技術浪潮。

不容忽視的是,美團背後有騰訊,美團被業界視作是騰訊狙擊阿里新零售的代理人,然而既然美團是一家“不受掌控”的企業,與騰訊的整合協作力度自然會十分有限,而且騰訊在新零售(騰訊的說法是智慧零售)上,依然按照慣例采取賽馬制度,美團外,除了嫡系微信,還有京東、拚多多、同城藝龍、蘑菇街等等一眾合作夥伴。

正如筆者此前所言,新零售決定美團的未來十年:

“十年後,美團點評如果能夠在新零售賽道有所作為,將從阿里主導的市場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參與新零售收割的重要玩家。”

阿里成立集團軍瞄準美團,跟微信重視抖音一樣,是“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是否能戰勝阿里,對美團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年後,阿里會很大,美團在與阿里的競爭中也會變大。

2007年,阿里巴巴B2B第一次上市,馬雲走上人生第一個巔峰,志得意滿,上市前夕,馬雲放出豪言:“我打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儘管小道消息出品人馮大輝在知乎表示,馬雲當時還有下半句:“打著顯微鏡才能找到”,但這些年阿里巴巴確實是獨孤求敗,風清揚或許也高處不勝寒。

曾經人們都以為京東是最有機會挑戰阿里的公司,現在王興似乎要接棒劉強東成為馬雲望遠鏡中的對手,這,或許才是王興不斷點評馬雲的另一層隱喻。

然而一個客觀事實是,2018年馬雲就已宣布2019年將正式退休,接招王興挑戰的,只能是張勇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