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背後是內容與文化的雙向奔赴

《獅子山下的故事》喚起了“新式港風”和打卡風潮,有香港網友認出了劇中的街道,表示“這就在我家附近”;《人世間》讓全國觀眾的目光聚焦長春等東北城市;《風起洛陽》以話題“洛陽人民到底有多愛喝湯”,將洛陽文化重新拉回大眾視野;諜戰劇《對手》讓廈門美食一時間佔據美食榜C位……這些影視作品,讓原本抽象單調的地名變得具體而生動,有了色彩、聲音和氣息。


如果說城市是一個瓷器,影視作品便是閃亮的釉彩;如果說城市是一株蒼勁虯曲的古藤,影視作品便是紛披搖曳的枝葉;如果說城市是一個窗口,影視作品便是自裡向外望見的天光雲影,四時變幻,任意卷舒。近年來,影視作品與城市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案例越來越多。然而,一部劇帶火一座城並非易事,其背後有著複雜的運行邏輯:當地政府企業支持,深挖地方特色文化,以人為本進行影視創作。


影視作品成為城市的新名片


2021年年底,人民文旅研究院發布了《全國重點旅遊城市文旅政務新媒體傳播影響力》榜單,洛陽、武漢、青島位列前三名。2021年12月,《風起洛陽》播出期間,洛陽文旅局新媒體矩陣傳播影響力位居榜首,高達76.18。但洛陽的“出圈”,不僅僅是一部劇的功勞。前有人文探索類綜藝節目《登場了!洛陽》,後有河南衛視中國風“奇妙遊”,不同類型影視作品的梯次跟進,為洛陽文化的火爆做足了輿論鋪墊。


展示洛陽風采的影視作品,都得到了洛陽市政府及洛陽當地企業的大力支持。無論是《登場了!洛陽》,還是《風起洛陽》,當地政府和企業都深度參與其中——從歷史空間定位、敘事結構,到編劇創意、人文風貌還原等,保證作品呈現的是原汁原味的“洛陽味道”。


無獨有偶,去年疫情期間,電視劇《燦爛!燦爛!》在廣東惠州拍攝。惠州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各職能部門及各縣區協調解決了拍攝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惠州市委宣傳部還就如何展現好“惠州風貌”給予了指導,讓該劇製片人感歎“這樣的待遇,前所未有”。正是地方政府的深度參與,才保證了影視作品和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讓城市文化和影視佳作相得益彰。


過去,城市管理者為了宣傳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往往喜歡選擇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地標或美食,如“東方明珠”(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象徵上海,“小蠻腰”(廣州塔)代表廣州,熱乾面是武漢,炸醬面是北京……這固然直觀醒目,便於傳播記憶,但單一化的城市文化形象呈現方式,在吸引旅遊與經濟投資方面缺乏持續動能。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關鍵要找到合適的講述方式。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影視劇為挖掘城市文脈、彰顯城市魅力、創新表達城市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徑。


深挖城市特色資源,打造跨媒介敘事的故事鏈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遺址、故事、文化,只有潛心研究,深挖特色,才能挖掘出城市文化的精髓,才能創作出符合城市精神、彰顯城市特色、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影視作品。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市發展史就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史的一個縮影,歷史上曾有“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說法。深厚的歷史積澱,給洛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洛陽主題影視開發可以偏重於古裝題材,展示歷史勝景。


長春雖然也有4000余年的建城史,但新中國成立後,它更多的是作為東北重工業基地而為人熟知。《人世間》中的鏡頭跟隨主人公,將長影舊址博物館、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長春地質宮博物館等地標串聯起來。電視劇通過將故事和人物置於實際場景中,使得觀眾在觀看劇集的同時,也將情緒投射到故事的發生地,從而為鋼筋水泥組成的城市賦予了情感色彩。


影視作品製作方通過深挖不同城市的特色資源,可以打造出一個具備跨媒介敘事的故事鏈,實現古城文化、工業文化與內容創意的結合。例如,網絡視聽平台,可以借助自身多元的媒體形式,打造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系列城市IP,通過劇集、漫畫、綜藝、紀錄片、動畫電影等全方位業務聯動方式,多角度展現城市文化風貌,詮釋古城古鎮、現代都市的魅力,用豐富多彩的文化去吸引世人的目光。


把情融入景,把史刻入景,把文化載入景


人是文藝作品的核心,好的影視作品無不通過聚焦人的情感,引發觀眾共情。從實踐中看,講述人物的生平故事,關注人性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生意義,堅持以人為本,彰顯人的主體性,拉近風景與觀眾的距離,是近年來爆款影視作品成功的不二法門。


比如,《人世間》聚焦親情和家庭責任,《風起洛陽》《八角亭謎霧》講述在懸疑案件中追求真相、維護正義的使命擔當,《一代洪商》展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對手》讓人看到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極致掙扎的人性……影視作品讓觀眾與劇情產生情感共鳴,觀眾愛屋及烏,他們的注意力很自然地會從劇中故事外溢到故事的發生地、影視劇的拍攝地等,相關城市很自然地被刻寫進觀眾的腦海。


觀眾觀看影視作品,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劇中城市的文化魅力,往往不由自主地將自身的情感與遠方的山水和人相連。劇作火了後,作品的拍攝取景地立刻會成為“網紅打卡地”。一些地方會順勢而為,借機發展文旅產業,打造城市品牌,讓更多人了解該城市、愛上該城市。近年來,影視作品與城市品牌相融合的長尾效應越來越明顯,而這一切都是在圍繞“人”做工作。可是,還是有不少地方在利用影視作品打造城市品牌上不得其法。有的隻關注作品能夠植入多少反映當地城建水準的鏡頭,有的把重點放在對城市現狀的宣傳上而對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挖掘不夠,還有的希望借助劇中台詞多說城市的“好話”而不管觀眾能否聽得進去。所有這些都忽視了“人”。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背後是內容和文化的雙向奔赴。用影視作品講述城市故事,不僅需要在形式上適合大眾口味,滿足不同文化層次觀眾的審美需求,更要在作品的價值內核上下功夫,從“對人的關懷”出發,在對城市風光的書寫中、對百姓故事的記錄中表達民族性情的真善美。


無論是通過影視劇宣傳傳統文化,還是通過影視作品呈現城市面貌,影視IP都如新鮮的血液,能夠給城市品牌塑造帶來新的生命力。要想通過影視作品講好城市故事,就要把情融入景,把史刻入景,把文化載入景,讓內容和文化實現雙向奔赴。(作者:王靖雨,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講師)


《光明日報》(2022年07月06日 13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