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明節,我這樣和孩子談死亡

這一篇

非常應景

又是很多爸媽不知道如何開口的問題

希望本文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吳在天

爸媽營特邀作者

當你的孩子對你說:“媽媽,我不想讓你死,不想讓爸爸死,我也不想死…”

你會如何回答他?

女兒三歲多的時候,奶奶給她買回了一隻小鴨子,女兒很高興。可是鴨子沒養好,養了不到兩周的時候死掉了。

女兒不知道發生什麽事情,但是她感受到了一些東西。

配圖 | 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

我告訴她,鴨子死掉了,我甚至沒有去詮釋‘死掉’的意思,女兒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

她很難過,我抱著她。“我不想鴨子死掉…”女兒哭著說。

“是的,我們都不想鴨子死掉。”我回應著。

“可是它為什麽要死掉呢?”女兒繼續問。

“我想,它走完了它生命的歷程吧。”我回答道。

“那我想小鴨子了怎麽辦?”女兒又問。

“還記得爸爸用手機幫你和小鴨子拍的照片嗎?當你想它的時候,你可以看看它的照片,你也可以在心裡想著它的樣子,想著你們一起玩的時候,當你想它的時候,它會從你心裡出來。

….

接下來的兩個月裡,女兒幾乎都會問我們同樣的問題。“爸爸,如果你死了,怎麽辦?”

我會告訴她,我們已經住在你心裡了,你想我的時候我就會在你心裡出來。

她也會問:“如果我死了,你們會難過嗎?”

我回答她說:“我會很難過。”

“為什麽呀?”

“因為我們很愛你!”

再後來,她偶爾還會問我們同樣的問題。散步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她忽然想問的任何時候。

我依然是這麽回復她,我們非常坦然地去探討生死這個話題。

我小的時候,鬧過一個笑話。

那時候,一家人在聊天,聊著銀行存款選擇哪種方式的利率更高,是活期,還是…

我豎著耳朵聽,覺得很奇怪啊。什麽是活期?

於是我就問了個問題:“存錢還有死期的嗎?”

在場的大人們都哈哈大笑,我的姨婆在旁邊連忙說了幾句,“童言無忌、童言無忌…”

這件事一直印象深刻,除了好笑之外,便是認識了“童言無忌”這個成語。為什麽姨婆當時要說童言無忌呢?童言無忌又是什麽意思呢?

後來才知道,原來大人們都很忌諱談不吉利的話題,尤其是和“死”這個字有關的。

大人們忌諱談及這個話題,甚至忌諱所有與此有關聯的事情。

忌諱,往往伴隨著恐懼。

但是,孩子對於“死”的理解,有時候可能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

聽過一位朋友的分享,她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學了一句口頭禪,“哎呀,我要死了”。

有一天,孩子在家裡不經意地說了一句,結果老人大發雷霆,指著孩子罵亂說話,不許胡說。孩子被嚇壞了,朋友也不知道該怎麽樣和孩子解釋。

還有位網友分享說,孩子在幼兒園裡學了手工折紙,在家裡折了幾朵小花,折完後小盆友很高興很有成就感,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這份快樂。

孩子把折好的紙花掛在了胸口,給媽媽也掛上了,看到奶奶從廚房出來了,孩子跑過去也想送一朵給奶奶。

結果奶奶拿起一扔:“這個都可以戴的嗎?紙做的是給死人用的。”

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就是這樣不經意地傳遞給了孩子。

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麽。但是,孩子會在大人們的眼神裡、語氣裡感受到恐懼。

孩子會感受到,這個字背後傳遞過來的恐懼。

白岩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只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步,而我們給它賦予了不可言說的恐怖色彩。

有時候,孩子在講述死亡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考慮一件比死亡更重要的事情,更讓她恐懼的事情。(爸媽營微信號:bamaying)

我們成年人常常有類似這樣的回答:

“別看,小孩子不要管那麽多”;

“他睡著了”;

“他要去很遠的地方了”…

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他還會醒來嗎?他要去哪裡呢?他是不是不理我了?成年人的搪塞回避,或不切實際的胡亂作答,只會加深孩子的不解及恐懼。

特別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養育者)便是孩子的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死’了,怎麽辦?無法想象。

所以,當孩子在談論死亡的時候,孩子談論的很可能是,他們需要的愛還在不在。

家裡的親人去世,孩子會問;養的寵物貓狗死了,孩子也會問;甚至清明假期,祭拜祖先、參加葬禮,孩子都會問。

發生了什麽事情?爺爺要去哪裡了?我的小鴨子怎麽不會走了?爸爸,如果我(你)死了,怎麽辦?

作為父母,當孩子和你談及生與死的話題的時候,你的態度比你談話的內容更重要。

如果自己本身都很忌諱,很恐懼去談及這個話題,那麽無論我們怎麽樣去回應或引導孩子,孩子都會感受到成年人傳遞過來的焦慮與恐懼。

而成年人從容坦然的態度,可以讓孩子無法承受的情感體驗得到抱持,多次反覆之後,孩子便可以在成年人身上學會,面對死亡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有那麽一段時間,我的孩子經常問我關於死亡的問題:我們什麽時候死去?會怎麽樣死去?…

每次我都告訴她:

“會的,我們都會死去,都會有死去的那一天。不過,我也不知道會具體在什麽時候,我也不知道會怎麽樣死去。但我知道,無論我是活著還是死去,我們都愛你。”

女兒常常會和我玩這個問答遊戲,每次我這麽回答她之後,她會用我告訴她的話來回應我:“沒關係,如果你死了,我就讓你在我心裡活出來。”

繪本《跳舞》也描繪了這麽一個故事。

一個從小喜歡跳舞的女孩,在從小到大的舞台上,爸爸都在背後、台下,默默地、微笑地注視著她,開心為她鼓掌。

女兒漸漸長大,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父親的臉上淚光閃閃,但依然充滿了笑容。

過了許多年,爸爸老了病了,女兒回來看望父親,為他跳舞。

可是,爸爸的生命快要走了。

女兒在爸爸的耳邊輕聲地說:

“這麽多年來,我在許多地方,跳舞給許多人看,可是在我心中,每一次舞都是為你而跳的,如果失去你,我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跳舞了……”

爸爸搖搖頭說:

“你一定要繼續跳下去,雖然你看不見我,可是不管你在哪裡跳舞,我都會一直看著你。”

因為,無論父親在哪裡,愛,會一直在女兒的心裡。

死亡,可以帶走生命,但是帶不走你在我心裡的痕跡,帶不走我們的愛。

生與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成年人能夠認識到,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也會覺得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我們可以放下對死亡的恐懼,孩子便會在我們身上學會對生命的熱愛。

泰戈爾說,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死亡,不過是生命的完結,生命的最後一步。

死亡,必然會帶來分離,必然帶來喪失,帶來悲傷、難過。我們不但要告知孩子這些,還要引導他們面對現實的喪失,面對分離的悲傷。

我們害怕離別,是因為我們害怕,愛會因離別而消逝。

但是,愛,依然可以從心裡活出來。

如果我們住在彼此的心裡,死亡就不是分離。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而不是我們之間的愛。

爸媽營後記

初中的時候

有一次我買了根發飾上面有紫色小花

但是紫色有點淺,接近白色

結果我媽媽看到

大發雷霆

直接把這根頭繩扔了

只因為她覺得這個小花

像葬禮上頭戴的白花

。。。

當時的我完全無法理解和委屈

印象中還哭了

其實我現在才明白

那是我的媽媽對於死亡的恐懼

這種恐懼如此深厚

以致於她一刻都不想看到這個發飾

而作為一個孩子

我無法理解,也更因為媽媽的行為

加重了對死亡恐懼

所以,爸媽的態度真的影響孩子一輩子

下面這些電影和繪本

可能幫助你讓孩子更明白什麽是死亡

比如電影《Coco》

非常美好的關於死亡的詮釋

比如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

讓孩子對死亡不再恐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