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解析進口食物監管鏈:因新冠一禁了之,看深圳如何探路?

文|《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遼寧大連、山東煙台、陝西西安、福建廈門、江西萍鄉、安徽蕪湖、廣東深圳、重慶沙坪壩區……自7月以來,國內多次出現進口食材外包裝或食材表面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案例,涉及全國多個省區。

從目前公布情況看,檢出新冠病毒呈陽性的無論是進口凍白蝦還是凍雞翅,其來源大多為南美洲。因進口冷鏈涉及多個環節及較長周期,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目前並無權威解答。但在部分消費者眼中,凍雞翅、對蝦等目前也成了“高危食品”,唯恐避之不及。部分地區亦采取了暫時停止進口等相關措施。

近年來,隨著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逐年上升,對進口冷鏈食品(凍肉、水產品、海鮮、蔬果、乳製品)等的需求迅速增加。在其對完善及補充中國人飲食結構的作用日益增長的當下,“一禁了之”或非長久之計。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行的同時,如何在尚未厘清食物含有病毒原因的情況下,盡最大可能以較低的成本降低風險,從國家相關部門到各地,均在探索新的路徑。

源頭尚難確定

食物供應鏈目前的全球化進展程度,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冠病毒防控的難度。

“從發達地區的技術進步到全球範圍的自由貿易,農產品和食品行業的發展也隨即呈現生產工業化、流通全球化和消費大眾化的特點。相應的,食品供應保障也越來越依托於生產環境的衛生條件、延長食品流通期限的化學物質、有助於產品更新換代的技術投入。也因為如此,微生物、化學性和技術危害都能導致不安全食品問題。而且,集中生產和廣泛流通也使得這些問題的波及範圍並不限於某些人群或某個地區。”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山姆·沃爾頓食品安全法教席研究員孫娟娟曾如此撰文指出。

從2011年起,中國就成為了全球第一大食品農產品的進口國。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各類肉進口總量484.1萬噸,水產品進口量626.5萬噸,同比分別增長58%和19.9%。今年受疫情影響,為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價格,中國進口肉類仍保持快速增長。2020年1至6月,中國肉類(包括雜碎)進口475萬噸,相比上年同期增幅達73.5%。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陸續頒布多項鼓勵舉措,明確將大力發展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點領域。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2019年,中國冷庫總量呈逐年遞增趨勢。2019年,全國冷庫總量約6053萬噸。

一種推測為:目前國內檢出新冠病毒的食品多來自南美洲,這應與當地疫情狀況、冷凍海鮮等食品加工過程較容易汙染等因素有關。環境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截至8月13日,南美洲已有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近500萬人,僅次於北美洲。其中,深圳凍雞翅的來源地巴西已有累計確診病例317萬餘人,居全球第2位。

值得提及的是,目前國內各地檢測出的相關樣本並未出現在食材內部,這一方面可能說明食材本身被汙染的幾率不高;另一方面,也給認定到底是哪個或哪些環節出問題帶來了困難。

按照冷鏈保險的一般步驟,對於某些食品原料、經過加工的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製品和藥品,為減少損耗、防止汙染和變質,在相關產品的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和零售、使用過程中,各個環節應始終處於不同的特定低溫環境下。正因如此,冷鏈物流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複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主要的基礎設施有冷庫、冷藏車、保溫盒、超市的冷藏陳列櫃等。

以食材為例,溫度一般都需要控制在零下18攝氏度左右。加工環境、運輸、流通、銷售環境中存在新冠病毒,都有可能造成交叉汙染或二次汙染;再具體以部分進口對蝦為例:其在被捕撈後,到達中國前需要耗時近50天,期間經過加工廠清洗、分級、裝盒、急凍及海上運輸等環節。

據深圳一位相關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解析:對蝦在養殖環節的感染風險不高,但受限於國外部分地區的生產條件,一些對蝦加工的自動化程度有限,勞動密集型生產流程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

相關產品在進入國內後,該人士亦解析,亦有兩種途徑:其一為通關後在集散地打開集裝箱進行內線拚箱,這適用於中小型銷量的城市;部分大城市,則直接在集散地進行轉運。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有可能因操作過程不當或者不規範而傳染病毒。

從物流鏈角度看,以北方某港口城市相關進口產品被檢測出新冠病毒為例:其相應產品源自北方另一港口在集中進口後分銷。這是因中國各港口間存在相對的側重並分工合作,部分省份以肉類進口為主,部分則以水果、水產進口為主。

近年來,國內消費者對進口食品的需求量不斷增長推動了冷鏈物流的發展。在冷鏈物流的標準方面,商務部已通過與相關部門加大標準匯總工作,在清洗整合基礎上基本形成了新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體系框架,涉及冷鏈物流各環節。此外,進口食品生產商為提高競爭力和商業價值,亦對冷鏈物流標準不斷提高要求,使得冷鏈物流技術得到提升。

而隨著中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斷取得進展,加之上述國內冷鏈運輸的技術、標準和規範亦在不斷完善當中,冷凍食品在進入國內後感染病毒的幾率被業內人士認為並不太高。

此外,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被普遍稱為“最嚴《食品安全法》”,其已於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食品和深加工農產品的儲存和運輸列為監管的範圍,尤其是冷凍、冷藏產品的儲存和運輸。

為進一步杜絕相關風險,7月下旬,上海市相關部門亦推出相應規定:食品貯存和運輸企業,應定期進行清理和消毒。在進口冷鏈食品運輸過程中不得擅自開箱,每批次食品運輸完畢後,應當對車輛和食品冷藏箱內外壁實施全面消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近日在全國公共衛生學科發展院長論壇上指出,目前認定病毒來源的難題在於兩個方面:其一,想要證明病毒通過食品感染,需要拿到活的病毒,但還沒有從食品表面陽性樣品分離培養出活的病毒。雖各方正在做大規模調查,但還沒有任何證據;其二,食品感染也存在劑量因素,並不是碰到一兩個病毒就會感染,需要一定的病毒量,目前同樣沒有任何劑量與感染的證據。

為此,其建議稱: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特別是疑似食品來源的病毒感染,需要基於科學的角度出發。加強食品安全預防意識的同時,不要過於恐慌。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CDC、美國FDA、歐盟CDC等機構也指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不會通過食品傳播,目前沒有相關證據。

但為了盡可能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性,目前全國各地對冷凍食材的態度並不一致。部分地區的做法是“一刀切”,徹底暫停相關進口。

8月13日,廣西省貴港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發布了全面暫停進口冷凍肉品(含水產品)的通知;8月14日,陝西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時公布:陝西已經緊急對該批次凍南美白蝦全部下架、停售、封存,並暫停採購來自厄瓜多的海產品;8月16日,廣東省廣州市冷鏈行業協會發布通知,要求暫停進口來自疫區的冷凍肉品及水產品。

8月14日,海關總署公布關於進口厄瓜多冷凍南美白蝦檢驗檢疫要求的公告明確:厄瓜多輸華冷凍南美白蝦生產企業應經厄官方批準,並獲得中方注冊。未經注冊,不得向中國出口;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企業應當按照相關指南開展疫情防控;每一批厄瓜多輸華冷凍南美白蝦應至少隨附一份厄官方簽發的正本獸醫(衛生)證書等要求。

此外,中國亦已暫停了德國、美國、巴西、英國等23家境外肉類生產企業產品的進口。

深圳“集中式監管”新探索

上述多地的暫停進口政策為時尚短,目前很難判斷其持續性如何。這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整體防控進展有關,亦受到中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需求增加等因素的影響:

以水(產)海(鮮)為例:2019年,中國水海產品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進口158億美元,同比增加38億美元;同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6450萬噸,同比減少7.66萬噸。自2015年以來,中國水產品總產量增長趨緩,增長速度逐年遞減。

囿於漁業生產結構仍在也必須進行優化,國內居民食用水產的需求,一方面需要通過加強國內養殖補足,另一方面則需要增加進口。因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此前曾回應稱:增加食品農產品進口是中國實施積極進口政策的重要內容。而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與相關國家的溝通協調,從源頭上管控好進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

整體而言,為防範進口冷鏈的食品疫病傳播風險,在相關防控體系和措施不斷完善的狀態下,監管體系、生產經營者、消費者三方的作用缺一不可。

自2009年以來,《食品安全法》的實施轉變了食品衛生到食品安全的立法定位,明確了風險治理與社會共治的理念融合。但就食品安全監管而言,涉及的主管部門有多個。分別在初級生產環節、生產和進出口環節、流通環節、食品餐飲環節等。《食品安全法》在監督管理體制、執法有效性等方面尚存在問題。多部門監管中的缺乏、錯位等現象的存在,使得國家在2013年起啟動了相關法律的修訂工作。

2019年時,中國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規建設及實施又有了較大的進展。除一系列相關意見頒布,當年12月1日起,根據2015年修訂後的《食品安全法》和國內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國務院公布的新一版《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也正式施行;自2018年啟動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後,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體制也於當年成型。成立不久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逐漸建立起相關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從2019年至今,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執行部門的完善,使得中國多年來一直堅持的進口前嚴格準入、進口時嚴格檢驗檢疫、進口後嚴格後續監管的體制有了新抓手。

具體而言,從源頭管控的角度看:作為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近期以來,全國海關進一步嚴格口岸檢驗檢疫,針對進口冷鏈食品開展了新冠病毒風險監測。除要求向中國出口冷鏈食品的全部105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部門做好預防措施,也采取了暫停部分產品進口等措施。因進口食品在入關時一般采取抽樣檢測(中物聯冷鏈委研究室於2018年時的一份與海港冷庫有關的研究則稱:據調研統計,目前各大海港冷鏈食品有70%直接審單放行,30%全部查驗),亦有學者建議稱:可以視情況考慮加大投入,做到類似武漢全民篩查那樣的核酸混樣檢測。

針對入關後的運輸、銷售過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則專門發布公告:對提供冷藏冷凍食品貯存服務業務的機構提出了備案要求,明確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對冷藏冷凍食品貯存和運輸服務提供者進行審核、監督和過程管理。

在各個省市層面,也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了相應的管理措施。以浙江為例:其於今年6月上線了全省的冷鏈食品追溯系統,利用“冷鏈食品溯源碼”實現從供應鏈首站到消費環節最小包裝的閉環追溯管理。消費者通過掃碼,可以知道購買或食用的進口和省外冷鏈食品的產品信息。類似的給“身份證”的做法,此前多在電商平台中使用,目的也是做到流通環節的全流程可追溯。

8月13日,深圳發現從巴西進口的部分食材表面樣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作為應對,深圳也進一步加強了對進口冷鏈生鮮產品全鏈條的監管。

深圳與福建的相關港口是指定進口水產品倉容較大的渠道。深圳的特點則是相當大的一部分進口水產由本地消化,外銷數量佔比不高。《財經》記者曾在該市鹽田區鹽田港附近的沙頭角生活數年。該地除海鮮街在深圳廣有名氣,該港亦是深圳進口生鮮及凍品的主要港口之一(另一為蛇口港)。而該市進口水產的主要品種則有墨西哥象拔蚌、孟加拉黃鱔、日本扇貝、美國龍蝦等,巴沙魚和蝦類產品也比較受歡迎。

根據國檢(CIQ)政策,所有進口凍肉、禽肉和水產品在清關後,必須存入訂單倉庫進一步檢驗檢疫,因此冷庫在冷鏈食品進出口流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難以做到百分百檢測,深圳已采取加強抽檢的方式進行檢驗檢疫。但因相關食材消耗量較大,所以相關產品在清關後,會存放在不同區的多個冷庫內。因來源及分散儲藏,全程監控並不容易。

為阻斷疫情傳播,深圳市近日進一步進行監管升級,按照相關規定:從8月18日起,該市設立進口凍品集中監管倉。從各港口碼頭提櫃離港並在深圳儲存、銷售、加工的進口凍品,在儲存、銷售、加工前須進入集中監管倉進行外包裝消殺和抽樣核酸檢測;進入集中監管倉的進口凍品貨主,須按要求如實填報貨主、報關單、車輛、司機、貨物流向等信息;進入集中監管倉的進口凍品,經外包裝消殺和抽樣核酸檢測合格,並取得相應證明後方能出庫。

這種“食品轉運站站”的概念並非在深圳第一次出現。在2016年時,深圳曾與中國香港特區簽署相關合作協議,允許外國出口至香港的冷藏肉類/家禽經深圳前海保稅港區暫存然後分批進口香港。香港是亞洲冷凍食品的重要消費地和集散地,其相關業務量遞增速度較快,但因土地資源匱乏,食品倉儲冷庫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深圳毗鄰香港,具有土地和勞動力等成本優勢,特別是前海灣保稅港區貨物進出便利、倉儲成本較低。

與這種做法有所差異的是,當前深圳做法的特點之一是提貨須“整櫃入庫、整櫃出庫”,不能分拆多批次提貨;而就新辦法所產生的費用,深圳則規定:進口凍品在集中監管倉的外包裝消殺、抽樣核酸檢測、規定時限內倉儲費用由政府承擔。經查實不按要求如實填報信息的,上述費用由貨主承擔。超期提貨所產生的倉儲費用,由貨主承擔。

從中長期來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亦被冷鏈業部分人士認為是一次提升的機遇。在此之前,中國的冷鏈產業雖在逐漸解決庫容不足等硬體條件的短板,但在“軟體”方面則仍存在部分領域標準缺失、尚未形成覆蓋全鏈條的冷鏈物流監管體系等提升空間,使得各方無法實現對生產、儲藏、運輸、銷售等各環節以及溫度控制和記錄設備使用情況的全方位監管,“斷鏈”、“斷點”現象時有發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