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九一八|反侵略過程中的赤誠中醫

勿忘國恥,吾輩當強

今天是9月18日。

往前倒數87年,1931年9月18日晚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第三中隊所屬的河本末守中尉率其部下,經過長時間密謀和精心策劃,炸毀了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南滿鐵路,栽贓嫁禍於中國守軍。以此為借口,日本關東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烈攻擊,炮轟瀋陽北大營和兵工廠,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我們銘記這一天,是因為「縱然歷史永不回頭地向前,但有時要停下來,聽一聽」,是因為要記住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是因為作為中醫人,要牢記自己的本職,認清自己的定位,危急時刻能夠義不容辭地去做祖國最需要的人。

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以前的故事。

中醫能勝任嗎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難當頭,中醫藥界與全國人民一起,投入艱苦卓絕的抗戰鬥爭。

戰亂環境中,社會對醫藥的需求最為迫切。對中醫來說,更有意義的是以醫藥報國。不過,與西醫相比,中醫能勝任戰爭救護嗎?

幸而,傳統中醫在救傷方面頗有絕活。以廣東為例,廣東中醫公會組織的救護隊,曾在1930年陳濟棠與張桂軍之戰中,擔任救傷工作。救護隊在廣州黃沙車站等前線傷兵一運到,即為之敷藥換藥,為傷口消毒止痛,共救護600多人,「各傷兵無不贊服中醫藥救傷之超絕」。

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

有見於此,焦易堂寄望中醫界能發揮長處,做好救護準備。他指出:「國醫之傷科,如跌打、接筋、駁骨等之功效,確勝西醫,惟對於繃帶、器械、消毒、清潔、整齊等,不及西醫。宜采長補短……深望各國醫學校,迅行設立傷科班,以專造此種人材,備國家之需要。」

抗戰全面爆發後,由於醫護人員嚴重不足,政府大力吸收中醫參加救護工作。在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中央國醫館應抗戰需要,很快組織了中醫救護醫院與中醫救護大隊。中醫救護醫院由賑濟委員會與中央國醫館會同設立,收容治療前線傷兵數千人,「舉凡切傷刺創擦傷裂創搔創槍創彈片創等,經本院傷科醫師治療,獲效既眾且捷,尚有一部分負傷官兵,於秋陽烈日之中,或受濕熱之鬱蒸,兼發癰疽疔瘡者,為數亦頗多,皆均應用中藥而臻全治」。南京陷落後,中醫救護醫院隨政府西遷重慶,改名為中醫救濟醫院,繼續在大後方發揮作用。

各地中醫參加救護隊也很踴躍。上海設立了中醫救傷醫院和國醫藥界救護隊,湖北成立了「國醫藥界戰地後方服務團」,江蘇計劃「訓練全省中醫消毒、防毒、外傷、野戰救護等技術,35歲以下之中醫,均須受訓」。在廣州,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增設了戰傷救護系列課程;廣州衛生局公告「組織跌打醫生北上救護團」,「由局徵求市內對槍火傷救護功效素著之醫生參加」,準備北上前線服務。

中醫藥的社會價值

除了戰傷治療,中醫藥對防止傳染病等也有積極作用。抗戰期間,由於金雞納樹的主產區東南亞被日軍佔領,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缺乏來源,1939年夏,中央藥物研究所在昆明設立門診,試用雲南草藥白槍桿根皮粉治療瘧疾,共治療19人,為研究新的抗瘧藥物打下基礎。1941年四川省國醫分館編制「國醫防治時疫宣傳大綱」,針對霍亂、痢疾擬定中醫方葯,廣為印發,為防疫做出了貢獻。

白槍桿

中醫藥的救護實踐,真正體現了中醫藥學的社會價值。當時報刊指出,戰場受傷之將士,「倘以國醫之具有根底者為之治理,則木屑竹頭,亦可駁骨舒筋;青草樹根,盡足還魂。堪以短促之時間,奏其神速之功效;輕微之藥物,當乎寶貴之靈丹」。合理應用中醫,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截肢傷殘,挽救生命;而且「兵燹疾疫,相因而生,前後方之困於病、死於病者,尤踵相接」,許多疾病「若以國醫之具有根底者以治療之,則應手而愈」。

所以,中醫界呼籲,「為人道計,為國家計,為抗戰前途計,為種族人格爭生存計」,政府應該真正重視中醫的作用,對中醫加以提倡以振興。國難當前,「科學」之爭被暫時擱置,臨床成效被置於首位,中醫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尊重。 在逐步侵佔中國領土的過程中,日本對中醫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也意識到廢止中醫藥不利於爭取佔領區的民心。

據說在偽滿洲國,日本統治者開始也要廢除中醫,後來決定實際考驗一下中醫的療效。經調查,決定請東北著名中醫馬英麟到新京(長春),馬老被逼前往,被安置在粹華醫院。一次,有一名化膿性腹膜炎患者,經日本博士外科醫長確診,準備開刀,但稱吉凶不能保。患者不同意,要求馬老治療。馬老用中藥治療,一劑痛減,二劑痛止,三劑痊癒。日本醫長檢查屬實後大為震驚,承認中醫確有獨特的療效。此事對偽民生部保健司決定保留中醫起了一定的作用。

敵後中醫艱難生存

日偽政權支持中醫,其主旨是為了「發揚新民精神,敦睦邦交,協贊新政」,總的目的是籠絡民心。另外它也迫切需要中醫為其服務。例如偽滿「勤勞奉仕局」就徵召中醫為「勞工醫」,負責勞工的醫療。偽滿地區的中醫還被賦予執行衛生防疫任務之責,其1944年頒布的《國民醫療法》中,「使漢醫不僅掌保健指導,然對於種痘、預防注射等之近代醫術之一部亦擬於使其施行之」,成為其衛生行政的組成部分。

在淪陷區,雖然日偽政權允許中醫登記合法行醫,可是避居上海租界「孤島」的許多中醫卻不願在當地登記,仍然以各種途徑向重慶政府申請註冊。為了便利他們領證,1938年重慶政府衛生署專門頒布了《非常時期中醫領證暫行辦法》,規定無須當面考詢,只要經當地國醫公會或其他中醫合法團體代為考詢,即可發證。

敵後中醫的地下抗日

在淪陷區,有不少中醫還參加了抗日鬥爭。他們利用中醫的職業身分,成為抗日地下工作者。

抗日戰爭中,在廣東活動的東江遊擊區(東縱)、珠江遊擊區(珠縱)和北江特委等系統,都在廣州設立有地下聯絡點、交通站,為部隊輸送人員、檔案,購買醫藥用品,搜集敵人軍事、政治情報等。他們為了安全,都是單線聯繫。其中,東縱的一個廣州聯絡站,就建在今日國醫大師鄧鐵濤當時工作的藥店裡。

鄧鐵濤

1938年,鄧鐵濤剛剛從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畢業,就遇到了戰亂,只得隨行醫的父親遷到香港。1941年底,香港淪陷,鄧鐵濤一家生活陷入困頓。為了生計,只得攜家回到相對熟識的廣州,在太平南路藥材店坐堂應診。此時,一位朋友奉東江縱隊司令部之命找到了他,請他做秘密交通站的工作。鄧鐵濤毅然答應。此後,經常有地下工作者以看病為名,到他坐堂的地方接頭。他還不時陪東江縱隊來的一位喬裝打扮的女同志上街購買遊擊隊需用的物資,存在自己家裡,等遊擊隊派人來取。在當時,中共在廣州的地下長官機構也是借藥材行作為職業掩護的。

在其它地區,還有不少中醫為抗日工作者服務。如上海名醫蔡香蓀被推選為日偽組織的國醫公會主席,他堅辭不就。當一位同鄉刁慶恩因出版地下抗日刊物被捕,遭到毒打時,蔡香蓀還利用自己的名望,多方營救使其獲釋,並將他接到家中,為其治傷,又資助他率妻兒走避。1939年廣東江門淪陷後,當地中醫外科組織了抗日國醫救護團,冒著生命危險為抗日軍民服務。

這樣的九一八,這樣的抗戰歷史,是不能被忘卻的,而作為中醫人,這樣的赤誠之心,這樣在爭議中仍站在第一線的勇氣,這樣除了埋頭苦讀埋頭科研,更要將所學所得用在實處的態度,更應牢牢銘記。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什麼,踏上中醫藥路線?

資料/圖片:來源於網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