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文化中的“豹變”與美國文化中的“變豹”

由保羅?施拉德導演的電影《豹女》,1982年上映,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擔任主演。她16歲即與比她大25歲的波蘭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同居,在其指點下於1980年主演《苔絲》。如果說《苔絲》展示的是一個少女的內心苦悶,那麽,她在《豹女》當中的忘情與投入,就是靈魂與肉身的大搏殺。我以為,電影名字叫《女豹》更合適:在於性別修飾了豹性,“人”不過是豹子身上的另外一種斑紋。

豹經過長期的修煉終於變成了人,一個靚麗非凡的人,開始在現實社會裡過著和平常人一樣的生活。她一旦動情與男人雲雨交歡,人的所指已經無法宰製豹的能指了,她必須返回豹子的軀體,最後把跟她做愛的人吃掉以後,力比多平息如夜光下的絲綢,她才能重新變成人。在她的地下室裡人們發現很多人骨骷髏,這是女豹周而複始的欲火之骸。某天,她愛上了一個動物園的長官奧利弗,她渴望與這個男做愛,這個男人自然也是手忙腳亂。

但是,她知道這樣不行,一做愛她就要變成一隻豹子,把男人乾掉。後在他們兩人克制不住的危急時刻,她成了豹子。豹女還有一絲理智,打開身體風一般逃走了。從這一感情之劫流亡,她就變不成人了,就是一隻緊張的豹子。通過追捕,把她關在動物園的鐵籠裡。動物學家常到鐵籠子裡去看她。隔著鐵柵欄,這全然不是裡爾克面對的那頭旋轉的黑豹,因為女豹眼角的裂紋,流出來的,是蜜。這個結尾反而讓人欣慰;:他們終於可以在一起了,儘管隔著一道鐵柵欄。

顯然,有欲則變豹,不是中國人的有欲則“豹變”。觀眾在這種“西方畫皮版”的驚悚片裡心醉神迷,成為弗羅伊德精神分析學當中的藝術樣品。而人、獸之戀的同類題材,集大成的《聊齋志異》展示了很多類型:海螺、蚌、魚、蛇、狐狸、樹精、花妖甚至老虎,但在中國的修煉文化裡,沒有豹。豹是高度謹慎的動物,舉杓而稱量欲望,豈有如此“豹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